想將手上的居屋在自由市場高價出售、出租,或加按套現以增加資金靈活性?不論您的目標為何,「補地價」都是必須跨過的關卡。這個程序看似繁複,涉及申請、估價、繳費等多個步驟,但只要掌握當中竅門,便能順利完成。本文為您準備了最詳盡的「居屋補地價懶人包」,由申請資格、7大詳細程序、官方計算公式,到把握最佳時機的慳錢秘訣,以及買賣雙方必讀的實戰攻略,一文為您清晰拆解,助您輕鬆為物業增值,作出最精明的財務決策。
買賣居屋前的補地價快速入門:是什麼?為何要做?
考慮進行買居屋補地價,是許多資助房屋業主在計劃賣樓或作財務安排時,必須深入了解的一環。這不單純是支付一筆費用,更是一個關鍵的法律程序,直接影響到您物業的價值與用途。讓我們由最基本的問題入手,一步步拆解補地價的來龍去脈。
究竟什麼是「居屋補地價」?
地權根本:理解香港土地政策與地價折扣
要明白補地價,我們首先要從香港的土地政策說起。香港的土地由政府擁有,發展商興建私人樓宇時,需要向政府支付地價。政府興建資助房屋,例如居屋,售價會遠低於市價,因為政府在售價中提供了折扣,這個折扣的本質,就是豁免了大部分地價。您當初以折扣價買入單位,實際上是享有了政府的地價資助。
法律基礎:《房屋條例》的角色
這項資助並非沒有附帶條件。《房屋條例》清楚列明,這些獲得資助的單位設有轉讓限制。業主不能隨意在公開市場上將單位出售或出租,目的就是確保公共資源是用於幫助市民自住,而不是用作短期炒賣圖利。
核心定義:解除轉讓限制以獲取完整業權
綜合來說,「補地價」的核心定義,就是業主向政府補回當初買樓時所享有的地價折扣。當您繳付了這筆款項後,您的單位便會解除轉讓限制,您可以取得與私人樓宇無異的完整業權,能夠自由地在市場上進行買賣、出租或按揭。
為何要補地價?解鎖居屋三大核心權利
完成了補地價,就等於為您的物業升級,解鎖了三大核心權利,讓您在物業處理上有更大的自主權。
權利一:自由出租,賺取租金回報
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可以合法地將單位放租。未補地價的居屋是嚴禁出租的,一旦被發現,業主會面臨罰款甚至監禁。補地價後,您的物業就跟私樓一樣,可以自由出租,為您帶來穩定的租金收入。
權利二:加按套現,增加財務靈活性
補地價後的居屋,在銀行眼中就等同一間私樓,其財務靈活性大大提高。業主可以更容易地向銀行申請加按,套取現金用作生意周轉、子女教育或實現其他理財目標。
權利三:於自由市場買賣,擴大買家基礎獲取更高樓價
這是最多業主選擇進行補地價居屋買賣的原因。完成補地價後,您的單位便可以在自由市場出售,潛在買家擴展至任何香港市民,不再局限於持有綠表或白居二資格的人士。更廣闊的買家基礎,通常意味著物業能以更高的市場價格成交。
哪些居屋需要補地價?受規管資助房屋一覽
香港的資助房屋計劃種類繁多,大部分都受到轉讓限制,需要在特定情況下補地價。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居者有其屋計劃 (居屋)
這是最常見的一類,由1982年5月起發售的居屋單位,均受補地價條款約束。
私人機構參建居屋計劃 (PSPS)
由私人發展商興建,但受政府資助及監管的屋苑,同樣需要補地價。
租者置其屋計劃 (租置計劃)
讓公屋租戶購買其現居單位的計劃,這些單位在轉售時也需要補地價。
綠表置居計劃 (綠置居)
近年推出的綠置居,轉讓限制更嚴格,同樣需要在指定年期後補地價才能在自由市場出售。
其他計劃 (可租可買、重建置業等)
部分較早期的特定計劃,例如可租可買計劃、重建置業計劃下的單位,也普遍受轉讓限制規管。
特例:無需補地價的最早期居屋
不過凡事總有例外。在1982年5月之前,即最早期的居屋計劃,其單位的地契條款中並沒有轉讓限制。因此,這些極少數的早期居屋單位,可以在自由市場買賣而無需補地價。
不想補地價的選擇:認識居屋第二市場 (居二市場)
如果暫時未有計劃或資金去補地價,業主仍有另一個出售單位的選擇,就是透過「居屋第二市場」(俗稱居二市場)。
居二市場的運作模式與限制
居二市場是一個專為合資格人士而設的平台,讓他們在無需補地價的情況下買賣資助房屋。在這個市場,單位價格由買賣雙方自由議定,但交易對象受到嚴格限制。
買賣雙方的資格要求 (綠表及白居二)
在居二市場,賣家只能將單位出售給兩類合資格買家:持有「綠色資格證明書」(綠表)的人士,主要是現有公屋租戶;以及透過抽籤成功申請「白表居屋第二市場計劃」(白居二)的合資格人士。
居屋補地價申請實戰手冊:程序、文件及時間線全攻略
當你計劃進行買賣居屋補地價,了解整個申請流程是至關重要的第一步。整個過程並非想像中複雜,只要跟著清晰的步驟指引,由遞交申請到領取證明文件,一切都可以有條不紊地完成。這份實戰手冊會為你詳細拆解補地價居屋買賣的每一步,讓你對所需文件、費用和時間線有十足把握。
一圖看清:居屋補地價申請流程概覽
提供清晰資訊圖 (Infographic),簡化由準備到完成登記的複雜流程
為了讓你更直觀地理解,我們可以將整個居屋補地價申請流程想像成一幅路線圖。起點是「準備文件及遞交申請」,接著是「房署委派測量師估價」,然後你會收到關鍵的「評估補價通知書」。之後,你有權選擇「接受估價並繳款」或「提出異議」。成功繳款後,便會到達「領取解除轉讓限制證明書」的里程碑,最後的終點站就是到「土地註冊處完成物業註冊」,正式為你的單位賦予完整業權。
申請前準備:所需文件、費用及遞交方式
在正式啟動申請程序前,先準備好所有必需品,可以令過程更加順暢。
文件清單:評估補價申請書、樓契副本
你需要準備兩份核心文件。第一份是填妥的「評估補價申請書」(表格HD1066C),這份文件可以從房屋署網站下載。第二份是你的物業樓契副本,用以證明你的業權。
申請手續費:現行金額及支付方式
遞交申請時,需要一併支付一筆不可退還的申請手續費。現行費用為數千港元,具體金額會按年調整,建議到房署網站查閱最新收費。支付方式須為劃線支票或銀行本票,抬頭寫明「香港房屋委員會」。
申請表格下載與遞交途徑 (網上 vs. 親身)
你可以選擇在房署網站下載申請表格,填妥後親身交往或郵寄至指定辦事處。部分情況下,若符合資格,亦可透過「智方便+」等途徑進行網上申請,省卻舟車勞頓。
居屋補地價詳細步驟 (Step-by-Step)
準備工作完成後,就可以正式進入申請的七大步驟。
步驟一:提交申請及文件
將填妥的申請書、樓契副本以及手續費支票,一併遞交至房委會總辦事處。房署收妥文件後,會向你發出確認信。
步驟二:房署委派測量師進行估價
接著,房署會委派認可的測量師行聯絡你,預約時間上門視察單位。測量師會根據單位當時的狀況、座向、景觀等因素,評估其在公開市場的十足市值。
步驟三:接收「評估補價通知書」
視察單位後約一個月,你會收到房署寄出的「評估補價通知書」。這份文件會清楚列明你單位的評估市值、原來的折扣率,以及最終計算出的補價金額。
步驟四:對估價提出異議的權利與程序 (28天內)
如果你認為房署的估價與市場價值有明顯差距,你有權在通知書發出日期起的28天內,以書面形式提出上訴。房署會覆核個案,有需要時會交由估價小組處理。
步驟五:繳付補價 (2個月有效期內)
若你對估價沒有異議,便需要在通知書發出日期起的兩個月內,前往指定地點繳付全數補價金額。這兩個月的有效期非常重要,逾期未繳,整個申請便會作廢,需要重新申請及估價。
步驟六:領取「解除轉讓限制證明書」
房署確認收妥補價款項後,會向你發出「解除轉讓限制證明書」。這份文件是你的單位已解除轉讓限制的正式法律證明,極具重要性,必須妥善保管。
步驟七:到土地註冊處為物業進行註冊
最後一步,是將「解除轉讓限制證明書」交往土地註冊處進行登記。完成註冊後,你單位的土地紀錄便會更新,正式等同於私人樓宇,可以在自由市場上隨時進行買賣或出租。
居屋補地價計幾錢?計算公式、資金準備及按揭方法
談到買居屋補地價,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一定是「到底要補多少錢?」。補地價的金額不是一個固定數字,而是會隨著樓市變動,所以掌握計算方法與資金準備的竅門,對整個補地價居屋買賣計劃至關重要。以下將會詳細拆解官方計算公式,並且提供實例,讓你對所需資金有更清晰的預算。
補地價金額官方計算公式詳解
要計算補地價金額,就要先了解背後的官方準則。房屋署有一條沿用已久的標準公式,所有單位的補價都是依此計算。
公式:補價時市值 x (購入時十足市值 – 購入價) ÷ 購入時十足市值
這條公式看起來可能有點複雜,但其實每個部分都有清晰的定義。
「補價時市值」是指你向房署提出申請時,房署委派的測量師為你的單位評估的當時十足市值。
「購入時十足市值」是指你當年買入單位時,該單位未經折扣的原本市價。
「購入價」就是你當年實際支付的樓價。
簡化理解:補價時市值 x 當年買入折扣率
其實,上述公式中「(購入時十足市值 – 購入價) ÷ 購入時十足市值」這部分,計算出來的結果就是你當年買入單位時,政府所提供的折扣率。所以,我們可以將公式簡化為一個更易理解的版本:你只需要找出單位現時的市值,再乘以當初的買入折扣率,就能得出需要補繳的金額。
如何查閱單位的準確實補地價折扣率?
這個關鍵的「折扣率」,可以在你當年簽署的樓契或買賣合約文件中找到。文件上會清楚列明單位的「十足市值」及你的「買入價」,只要將兩者相減再除以十足市值,就能計算出最準確的折扣率。即使是同一個屋苑,不同期數單位的折扣率也可能不同,所以查閱自己的文件是最穩妥的方法。
實例計算:我的居屋補地價要付多少?
了解公式後,我們用一個簡單例子,讓你更具體地掌握計算方式。
案例分析:一個市值600萬、當年七折買入的單位補價金額
假設你的單位,經房署評估後,現時的十足市值為600萬港元。
你當年是以市價七折(即30%折扣)買入。
套用簡化公式:
補價金額 = 6,000,000元 x 30% = 1,800,000元
所以,你需要向房署繳付的補地價金額就是180萬港元。
【實用工具】居屋補地價費用即時估算機
如果你想即時為自己的單位估算補地價費用,可以利用網上的估算工具,這有助你初步規劃財務安排。
輸入「現時估價」及「買入時折扣率」,即時計算預計補價金額
這些估算機的操作非常簡單,你只需要輸入單位的大約現時估值,以及從買賣合約中找到的買入時折扣率,系統就能即時為你計算出一個參考的補價金額。這讓你對未來潛在的開支有一個初步概念。
補地價資金安排:如何籌集款項?
計算出補價金額後,下一步就是籌集資金。這筆款項數目不少,妥善的資金安排十分重要。
自有資金 vs. 補地價貸款
籌集資金主要有兩個途徑。第一是動用自己的儲蓄或現有資金。第二是向銀行或財務機構申請專為補地價而設的貸款。業主可以根據自己的財務狀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申請補地價按揭須知:貸款額上限與注意事項
部分銀行有提供「補地價按揭貸款」。申請這類貸款時,銀行會對申請人進行入息審查及壓力測試。貸款額上限通常是補價金額的某個百分比,而且利率及條款各有不同。申請前宜向多間銀行查詢,比較不同方案的細節。
未補地價居屋加按套現的特殊情況
需要特別留意,未補地價的居屋,基本上是不能夠像私樓一樣,隨意向銀行申請加按以套取現金作其他用途。房屋署對此有嚴格規定,只有在一些非常特殊的情況下,例如籌集醫藥費或家庭成員教育開支等,並經過房署的特別批准,才有可能獲批加按。
不同年份居屋轉讓限制與最佳補地價時機
要順利完成買居屋補地價的程序,首先要清晰了解自己單位受制於哪個時期的轉讓限制,因為政府的政策一直在變。掌握這些規定,才能抓準最佳時機,為日後的買賣居屋補地價部署做好準備。
政策演變:不同時期居屋的轉讓限制年期
政府為了回應樓市的變化,多次調整居屋的轉讓限制,總體趨勢是愈來愈嚴格。釐清自己的單位屬於哪個時期的政策規管,是規劃補地價居屋買賣的第一步。
2019年及以後出售:10年轉讓限制
由2019年起推售的新居屋,面對最長的轉讓限制期。業主在首兩年內,只可以在居屋第二市場(居二市場)以原價轉售單位。然後在第三至第十年期間,雖然可以在居二市場自由定價出售,但房委會不接受業主補地價並在公開市場出售的申請。所以,業主必須持有單位滿十年,才可以申請補地價,將單位在自由市場出售或出租。
2018年出售:5年內不接受補價申請
在2018年推售的居屋,限制期相對較短。首兩年同樣只能在居二市場以原價轉售。在第三至第五年,業主可以在居二市場自由定價出售,但這段期間房委會同樣不接受補地價的申請。直至單位由首次發售日起計滿五年後,業主才可以申請補地價,繼而於自由市場出售。
2007年起出售:5年轉讓限制
這個時期的居屋政策相對寬鬆。業主在首兩年內,需要先完成補地價,才可以將單位在自由市場出售。在第三至第五年,業主有兩個選擇:一是在居二市場出售,二是補地價後在自由市場出售。當單位由首次發售日起計滿五年後,限制就最少,業主可以先與買家簽訂買賣合約,然後才申請補地價,操作上更具彈性。
如何把握最佳補地價時機?
了解了轉讓限制後,下一步就是思考何時申請補地價最划算。這並非隨意決定的事,而是可以透過策略規劃,節省一筆可觀的費用。
策略性時機:為何樓市下行是申請補地價的好時機?
補地價的計算公式是「補價時的市值 x 當年買入的折扣率」。折扣率是固定不變的,唯一變數就是「補價時的市值」。因此,當樓市處於下行週期,物業的估價會相對較低。在這個時候申請補地價,最終需要支付的金額自然會減少。業主可以先用較低的成本完成補價,解除單位的轉讓限制,然後等待樓市回暖時才以理想價格出售,實現更大的利潤空間。
年期計算方法:由「首次發售日」起計
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所有轉讓限制的年期,例如五年或十年,都是由「首次轉讓契據」的日期起計算。這個日期是指第一手業主從房委會購入單位的日期,而不是現任業主買入單位的日期。想確定這個關鍵日期,可以直接查閱單位的樓契文件。
專家策略:如何精明安排居屋補地價以節省金錢時間
處理買居屋補地價的過程,其實有不少竅門可以節省金錢和時間。許多業主以為必須先自行籌集一大筆資金完成補地價,才能啟動賣樓程序。實際上,市場上存在更靈活、對資金流更友善的操作方式,只要掌握以下幾個關鍵策略,整個補地價居屋買賣流程就可以變得更順暢。
資金流策略:利用買家資金於成交日補地價的技巧
對於大部分需要出售單位套現的居屋業主而言,要預先動用數十萬甚至過百萬的資金去補地價,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財務壓力。一個聰明的做法,是在簽訂臨時買賣合約後,利用買家支付的樓價,在正式成交當日才同步完成補地價。
操作原理及律師樓的角色
這個操作的核心,在於善用律師樓作為中介人的角色,確保資金安全和流程合規。整個原理相當簡單,在物業成交當日,買方會將樓價尾數支付給代表律師樓。律師樓在收到款項後,會按照買賣雙方的協議,即時將資金分拆處理。一部分資金會直接開出支票支付給房委會,用作繳付補地價金額。另一部分資金則用來償還賣家原有的按揭貸款餘額。最後剩下的款項,才是賣家實際收取的賣樓收益。透過這個安排,賣家無需在交易完成前動用自己的儲蓄,大大減輕了財務負擔。
買賣合約注意事項:預留足夠成交期
要成功執行這個策略,最關鍵的一點是在簽訂臨時買賣合約時,預留足夠長的成交期。由向房署遞交補地價申請,到房署委派測量師上門估價,再到正式發出「評估補價通知書」,整個過程普遍需要一個月或以上。而該通知書的有效期只有兩個月,業主必須在限期內繳款。因此,為確保時間充裕,建議買賣雙方將成交期設定為簽署臨約後的兩至三個月,這樣便有足夠時間處理所有行政程序,避免因時間緊迫而出問題。
估價前準備:避免估價過高的兩大關鍵
補地價的金額,是根據房署評估的單位當時市值乘以當年的折扣率計算得出。這意味著,房署的估價越高,你需要支付的補價就越多。因此,在正式向房署申請估價前,做好以下兩項準備,有助避免單位被過高估價。
技巧一:申請前先向多間銀行免費估價
在正式遞交申請之前,建議業主先向至少三間主流銀行,例如匯豐銀行、中國銀行或恒生銀行,為自己的單位進行免費的網上或電話估價。這樣做有兩個主要好處。第一,你可以對單位的大約市值有一個初步概念,從而預算可能需要的補價金額。第二,如果日後房署評估出的市值,遠高於多間銀行的平均估價,這些銀行估價紀錄就可以成為有力的客觀市場證據,在你需要對估價提出上訴時,增加成功機會。
技巧二:補地價前避免豪華裝修
很多人會認為,將單位裝修得美輪美奐可以提升其價值。這一點在自由市場出售時是正確的,但在申請補地價的階段卻可能帶來反效果。房署委派的測量師在評估市值時,會考慮單位的現況,包括內部裝修的質素。一個剛剛完成的全新豪華裝修,很可能會推高單位的市場估值,直接導致你需要繳付更高的補地價金額。因此,最精明的做法是,先完成補地價的整個程序,待取得「解除轉讓限制證明書」後,才開始進行裝修工程。
實戰個案分享:由簽約到成交的補地價時間線
為了讓你更具體地理解整個流程,我們可以參考一個真實的買賣居屋補地價個案時間線。
以真實案例展示補地價策略的實際應用與流程
假設業主陳先生的居屋單位已過禁售期,他決定在自由市場放售。
第一步:簽訂合約(第1日)
陳先生與買家李先生簽訂臨時買賣合約,雙方同意成交期為三個月。合約清楚列明樓價為「已補地價」的全包價。
第二步:申請補地價(第7日)
簽約後一星期內,陳先生立即向房署遞交「評估補價申請書」及所需文件。
第三步:完成估價(第30日)
大約三星期後,房署委派的測量師聯絡陳先生並上門視察單位,完成估價。
第四步:收到通知書(第45日)
再過約兩星期,陳先生收到房署發出的「評估補價通知書」,列明需繳付的補價金額。此時,距離成交日尚有一個半月時間,而通知書的兩個月有效期亦綽綽有餘。
第五步:正式成交(第90日)
在成交當日,買家李先生將尾數交予律師樓。律師樓隨即代陳先生向房署繳付補價,並向銀行清還按揭,最後將餘額轉交給陳先生。整個過程流暢,陳先生成功利用賣樓的資金完成補地價,順利完成交易。
買賣雙方必讀:補地價責任與風險分析
談到買居屋補地價,買賣雙方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就是由誰來承擔這筆費用。這不只影響合約的寫法,更直接關係到雙方的實際支出與風險。我們來看看兩種常見的處理方式。
情況一:由賣家負責補地價 (最常見)
在絕大部分的補地價居屋買賣中,補地價的責任通常都由賣家承擔。這種做法對買家來說比較簡單直接。
合約寫法:「全包價」
雙方簽訂的臨時買賣合約上,會寫明一個「全包價」。這個價格已經包含了樓價本身以及預估的補地價金額,買家只需要知道最終的總支出是多少。
風險分析:補價高於預期,賣家實收金額減少
這種安排的主要風險由賣家承擔。因為合約價格是固定的,如果房屋署最終評估的補地價金額,高於當初買賣雙方估算的數目,賣家實際收到的金額就會減少。反過來說,如果最終補價金額比預期低,賣家就能多賺取中間的差額。
情況二:由買家負責補地價 (較少見)
雖然比較少見,但有時候買賣雙方也會協議由買家負責補地價。這種安排對買家的資金要求和風險承受能力都有更高要求。
合約寫法:未補地價樓價 + 註明買家承擔補價
在這種情況下,合約上會清楚列明一個較低的「未補地價樓價」,然後會加上特別條款,註明補地價的費用將由買家全數負責和繳付。
風險分析:買家需準備更多現金,補價不能計入按揭
買家需要面對的主要風險有兩個。第一,最終的補地價金額是未知數,如果高於預期,買家的總買樓成本就會增加。第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補地價的款項不能計算在物業按揭的貸款額之內。這代表買家必須準備一筆額外的現金來支付補價,這對買家的財務預算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居屋補地價常見問題 (FAQ)
在處理買居屋補地價的過程中,你可能會遇到不少疑問。以下我們整理了一些最常見的問題,希望可以為你提供清晰的解答,讓你在規劃補地價居屋買賣時更加得心應手。
對房署估價不滿意可以怎樣做?
當你收到房屋署(房署)發出的「評估補價通知書」,發現評估出來的市值高於你的預期,你有權提出反對。你需要在通知書發出日期的28天內,以書面形式向房署正式提出上訴。
為了增加上訴的理據,建議你可以提供支持文件。一個有效的方法,是在申請補地價前,先向幾間不同的銀行為單位進行免費估價。如果銀行的估價普遍低於房署的估價,這些估價紀錄就可以成為你上訴時的有力證據。假如與房署商討後仍無法達成共識,個案最終可以提交至土地審裁處作出裁決。
租置公屋與居屋的補地價程序有何不同?
租者置其屋計劃(租置公屋)與居屋的補地價程序,整體上大同小異。兩者都是由房署處理,並且遵循申請、估價、繳款及領取證明書這幾個核心步驟。計算補價金額的官方公式,即「補價時市值 x 購入時折扣率」,也同樣適用於兩者。
兩者最主要的差別在於一些行政細節。例如,遞交申請文件的地點可能不同,租置公屋的業主有時可以透過屋邨管理處提交申請,而居屋業主則通常直接向房委會總辦事處遞交。不過,對於業主本人而言,整個申請流程的體驗和所需準備基本一致。
「補價通知書」過期了會怎樣?
「評估補價通知書」設有兩個月的付款有效期,這個期限是相當嚴格的。如果你未能在通知書發出日期起的兩個月內繳付全部補價款項,該通知書便會自動失效。
一旦通知書失效,你之前整個補地價申請就會作廢,已繳付的申請手續費亦不會退還。如果你仍然希望為單位補地價,就需要從頭開始,重新遞交一份新的申請,並再次繳付手續費。屆時,房署會根據當時最新的市況,重新為你的單位進行估價,所得出的補價金額可能會與之前有所不同。
完成補地價後,單位是否等同私樓?
是的。當你完成補地價的所有程序,並從房署手上取得「解除轉讓限制證明書」後,你的單位在法律上已經解除了轉讓限制,享有與私人樓宇同等的業權。
這意味著你可以將單位在自由市場上隨意出售、出租或轉讓給任何人士,不再受到買家資格的限制。同時,你也可以更自由地向銀行申請加按或轉按套現。為了完善整個法律程序,建議你將「解除轉讓限制證明書」交由律師樓,到土地註冊處進行登記,正式更新物業的業權紀錄。
補地價款項可以透過為該單位申請加按來支付嗎?
一般情況下是不可以的。根據房署的規定,業主不可以在未完成補地價前,為該資助房屋單位本身申請加按套現,用以支付補地價的款項。
業主需要透過其他方式籌集資金,例如個人儲蓄、私人貸款或其他財務安排。不過,在實際的買賣操作中,有一個很常見的做法。賣家可以先與買家簽訂臨時買賣合約,然後才啟動補地價申請程序。在成交當日,買家支付的樓價尾數會經由律師樓處理,律師樓會直接從中抽取所需金額支付給房署完成補地價,餘額再交給賣家。這個方法可以大大減輕賣家需要預先準備大筆資金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