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錢梗要還咪俾錢中介」意思深度拆解:專家揭5大慘痛陷阱及自保法則

「借錢梗要還咪俾錢中介」,這句在貸款廣告中必須出現的法定警告,我們都耳熟能詳,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其背後的慘痛教訓?當你急需資金周轉,一通聲稱「低息、免TU、保證成功」的電話,彷彿是漆黑中的曙光。然而,這道光往往是引你墮入債務陷阱的誘餌。

不良中介的手法遠比你想像中陰險,他們不單會蠶食你的貸款,令你「借十萬、實得六萬」,更可能偽造文件讓你孭上刑責、短時間內摧毀你的信貸評級(TU),甚至將你的個人資料轉售,讓你從此受盡滋擾。本篇文章將由專家為你深度拆解這句警告的真正含義,揭露不良中介的5大核心陷阱,並提供一套清晰實用的自保法則,助你安全借貸,避開所有財務地雷。

「借錢梗要還咪俾錢中介」意思拆解:從字面到法律根源

要完全理解「借錢梗要還咪俾錢中介」意思,我們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這句看似簡單的十個字,其實是政府、金融監管機構和整個社會,在經歷過無數慘痛教訓後,提煉出來的一句法律級別忠告。它既有對個人責任的嚴肅提醒,也包含了對市場陷阱的直接警告,背後更有清晰的立法目的。現在,就讓我們像朋友聊天一樣,一層層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字面解讀(一):「借錢梗要還」的嚴肅警告

「梗要還」背後的法律與道德責任

首先,「借錢梗要還」這句話,聽起來像是阿媽教仔的道理,但它的份量遠比家常教誨重得多。「梗要還」三個字,強調了還款是一種必然的、不容推卸的責任。從法律層面看,當你簽署一份貸款合約,你就建立了一份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契約。逾期不還或拒絕償還,後果不只是收到催收電話,更可能面臨法律訴訟,嚴重影響你的信貸紀錄,甚至生活。同時,這也是一種道德責任,體現了一個人的誠信。這句話直接點出借貸行為的核心:有借,就必須有還。

與銀行「還得到先好借」的語氣對比

我們不妨將這句警告,與銀行廣告中常見的「還得到先好借」作個比較。你會發現兩者的語氣有微妙但重要的分別。「還得到先好借」像是一個溫馨提示,它假設你是一個能夠理性評估自己還款能力的成年人,語氣較為中性。然而,「借錢梗要還」的語氣則強硬得多,帶有一種不容置疑的命令感。這種差異正正反映了兩者針對的不同場景。前者多用於信貸紀錄良好、向銀行申請貸款的客戶;後者則主要出現在財務公司的廣告中,其目標客戶可能正面對更緊急的財務壓力,或信貸狀況較差,監管機構認為需要用更直接、更嚴肅的警告來提醒他們借貸的根本責任。

字面解讀(二):「咪俾錢中介」的核心忠告

貸款中介的定義與角色

接著,我們看後半句「咪俾錢中介」。要理解這句,先要弄清楚什麼是貸款中介。簡單來說,貸款中介就是擔當你與財務機構之間的「中間人」,聲稱可以幫你尋找最合適的貸款方案。市面上確實存在正規的中介服務,例如按揭中介,他們通常是向銀行或金融機構收取服務費。但是,這句警告特別針對的,是那些向借款人直接收取費用的私人貸款中介。

為何警告特別針對「俾錢」此一動作?

這句忠告最核心的關鍵字,就是「俾錢」這個動作。它並不是說「不要找中介」,而是精準地警告你「不要付錢給中介」。為什麼呢?因為絕大多數的私人貸款中介陷阱,都圍繞著收費這個環節。不良中介會以各種名目,例如顧問費、手續費、行政費等,在貸款批出後向你收取高昂的費用,金額可能高達貸款額的三至五成。結果就是「借十萬,實得六萬」,但你未來仍然需要償還十萬的本金和利息。這個「俾錢」的動作,正是你墮入陷阱、背上不成比例債務的開端,所以警告才會如此精準地針對這一點。

立法背景:為何《放債人條例》強制加入此警告?

2016年修例的背景與目的

這句警告並非廣告公司創作的宣傳口號,而是具有法律背景的。在2016年之前,香港發生了大量涉及不良貸款中介的騙案,他們利用法律灰色地帶,以「服務費」的名義收取天價費用,繞過了《放債人條例》對貸款利率上限的規管,令無數人陷入債務深淵。有見及此,政府在2016年修訂了《放債人條例》,在放債人牌照上增加了額外條件,強制要求所有持牌放債人的廣告,都必須包含「忠告:借錢梗要還,咪俾錢中介」這句警告字句。其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從源頭上切斷不良中介的收入來源,直接警告公眾不要向任何中介支付費用,以堵塞這個法律漏洞。

與煙草產品健康忠告的類比

要理解這個舉動的嚴重性,我們可以將它與另一個大家非常熟悉的例子作類比:香煙包裝上的健康忠告。政府強制在煙草產品上印上吸煙禍害的圖文警告,是因為吸煙對公眾健康構成重大威脅。同樣地,政府強制在所有貸款廣告中加入這句警告,正正反映了當局認為不良中介對市民構成的財務風險,其嚴重程度足以與公共健康議題相提並論。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市場建議,而是一個關乎公眾利益的嚴肅警示。

貸款中介5大陷阱:真實個案警示與慘痛教訓

許多人對「借錢梗要還咪俾錢中介」意思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上的警告。但是這句忠告背後,隱藏著無數個真實而慘痛的教訓。這些陷阱並非危言聳聽,而是不良中介精心設計的圈套,一步步將急需資金周轉的人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讓我們透過真實個案,逐一拆解這些手法,讓你明白當中的危險性。

真實個案:陳先生如何墮入中介的債務陷阱

由一通「低息免TU」電話開始的噩夢

陳先生(化名)因生意周轉不靈,急需一筆資金。正當他一籌莫展時,接到一通自稱是貸款顧問公司的電話。對方聲稱與多家銀行及財務公司有「內部關係」,可以為他申請「低息、免TU審查」的大額貸款,而且「不成功,不收費」。這番說話,對當時處於困境的陳先生來說,彷彿是一線曙光。

墮入債務漩渦的關鍵步驟

在對方催促下,陳先生很快便前往他們位於商業大廈的辦公室,並提供了身份證、入息證明等個人文件。職員以「加快審批」為由,讓他簽署多份看似是申請表格的文件。數天後,他成功獲批三十萬貸款,但款項一到手,中介公司便以「服務費」名義,立即取走了其中的十二萬元。陳先生實際只得到十八萬,卻要承擔三十萬本金的利息。更可怕的是,這只是噩夢的開始,不久後,他又接到其他中介的電話,慫恿他用同樣方式借貸,陷入「債冚債」的無底洞。

陷阱一:偽造文件,借款人隨時負上刑責

中介如何誘導或直接偽造入息證明

為了確保貸款成功獲批,並盡可能提高貸款額以賺取更多佣金,不良中介經常會「美化」申請人的財務狀況。他們可能會利用你提供的真實資料,製作假的糧單或誇大銀行流水紀錄,將你的月入由兩萬元誇大成五萬元。有時他們甚至會要求你簽署一些空白的申請表格,然後自行填寫虛假資料。

法律後果:「不知情」不能作為辯解

你可能認為這一切都是中介的操作,與自己無關。這是一個極其危險的誤解。因為所有申請文件都是以你的名義簽署及提交,在法律上,你就是文件的提供者。一旦被銀行或執法機構發現文件造假,你隨時會被控告串謀詐騙或使用虛假文書等嚴重罪行,最高可判處監禁。「我不知道文件是假的」這種辯解,在法庭上通常不會被接納。

陷阱二:天價中介費,貸款額名不副實

費用拆解:「借十萬,實得六萬」的現實

這是中介陷阱中最常見,也是最直接的損失。不良中介收取的費用,往往高得驚人,動輒佔貸款額的30%至50%。以上述陳先生的個案為例,借三十萬,實得十八萬。換句話說,如果你借十萬元,中介可能直接拿走四萬元作為他們的「服務費」,你實際能動用的資金只有六萬元。

變相高息:實際年利率如何遠超合約所示

這種收費模式最陰險的地方,在於它會令你的實際借貸成本遠超法定水平。雖然貸款合約上列明的年利率可能在合法範圍內,但試想一下:你只用了六萬元的資金,卻需要按十萬元的本金去計算和償還利息。這樣一來,你的實際年利率(APR)會被大幅推高,其利息負擔可能比任何高利貸更為沉重。

陷阱三:信貸評級(TU)暴跌,影響深遠

中介短時間內多重申請如何摧毀你的TU

為了保證「成功」並賺取佣金,中介公司並不會只為你向一間財務機構申請貸款。他們會採取「漁翁撒網」的方式,在極短時間內,將你的申請同時遞交給十間甚至二十間銀行或財務公司。每一次申請,金融機構都會查閱你的信貸報告(TU),留下一個「硬性查詢」(Hard Inquiry)紀錄。

長遠後果:影響未來按揭、信用卡等重要申請

短時間內出現大量的硬性查詢紀錄,會讓信貸評級系統判斷你極度渴求信貸,財務狀況非常不穩定,信貸風險極高。結果就是你的信貸評級(TU Grade)會直線下降。一個差劣的TU評級,影響非常深遠。未來數年,你可能無法申請按揭置業、被銀行拒絕發出信用卡,甚至影響某些需要審查信貸紀錄的職位申請。

陷阱四:個人資料被轉售,滋擾詐騙無了期

資料販賣的黑暗產業鏈

當你將載有姓名、身份證號碼、電話、住址、公司資料及入息證明的敏感文件交給不良中介後,你的個人資料就等於成為了他們的商品。這些資料會在不同的中介公司之間被轉售及交換,形成一個龐大的資料販賣網絡。這就是為何你一旦接觸過一家中介,便會無了期地收到來自其他中介或推銷公司的滋擾電話。

風險延伸:由推銷電話到身份盜用的威脅

無盡的推銷電話只是第一步。更嚴重的風險是,你的詳細個人資料可能會落入不法之徒手中,被用於各種詐騙活動,甚至被用作身份盜用,以你的名義去申請其他貸款或信用卡,讓你無辜負上額外債務。

陷阱五:債冚債惡性循環,最終無力償還

不良中介如何誘導你重複借貸抽佣

當你因為支付了高昂中介費而導致還款困難時,不良中介的真正目的才會浮現。他們會再次聯絡你,聲稱可以介紹另一家財務公司提供額度更大的貸款,讓你「債冚債」,用新債還舊債。他們會將此包裝成一個解決方案,但實際上,他們只是想從你的新貸款中,再抽取一次高昂的中介費。

警告的終極惡果:陷入無法自拔的債務危機

每一次「債冚債」,你的總債務額和利息負擔都會幾何級數上升。這個惡性循環只會讓你越陷越深,直至所有信貸額度被耗盡,債務大到完全無法償還。最終,你可能要面對被追數、甚至破產的結局,這正是「咪俾錢中介」這句警告希望你避免的終極惡果。

專家視角:拆解不良中介的法律與信貸操作

要徹底明白借錢梗要還咪俾錢中介意思,單靠字面解釋並不足夠。我們必須深入了解不良中介在法律與信貸體系中的操作手法。現在,讓我們分別從法律專家和前信貸審批員的角度,拆解他們如何利用制度漏洞,一步步將借款人推向更深的困境。

法律專家:中介如何以「服務費」繞過高利貸法例?

許多人感到困惑,既然香港有法例規管貸款利率,為何不良中介還能收取天價費用?答案就在於他們巧妙地利用了「服務費」這個名目。

剖析「服務費」的法律灰色地帶

不良中介的核心操作,就是將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包裝成「服務費」或「手續費」,而不是「利息」。舉一個例子,假設你向中介申請一筆十萬元的貸款。貸款成功批核後,中介可能會立即要求你支付四成,即四萬元的「服務費」。結果,你實際拿到手的資金只有六萬元。但是,你與財務公司簽訂的貸款合約,本金依然是十萬元,未來的利息也是基於這十萬元計算。這種做法等同你用十萬元的成本,去借取六萬元的資金,實際的借貸代價被大幅推高。

香港《放債人條例》的利率規管上限

根據香港法例第163章《放債人條例》,任何貸款的實際年利率都設有上限,目前為48%。任何超過這個利率的貸款協議,都可能被視為違法的高利貸。不良中介提供的貸款合約,其列明的年利率通常會在48%的法定範圍內,看似完全合法。可是,他們正是透過收取不受此條例直接規管的巨額「服務費」,變相令你的總借貸成本遠遠超過法定上限。這正是他們遊走在法律邊緣的灰色地帶,也是整個陷阱中最關鍵的一環。

前信貸審批員:解構信貸報告(TU)中的「中介足跡」

除了法律陷阱,不良中介對你的個人信貸紀錄(TU)也會造成長遠而且難以修復的損害。在專業的信貸審批人員眼中,經由中介遞交的申請,會在信貸報告中留下清晰的「足跡」。

為何「硬性查詢」(Hard Inquiry)是信貸評級的致命傷?

每當你正式申請一項信貸產品,例如私人貸款或信用卡,相關的銀行或財務公司都會向環聯(TransUnion)索取你的信貸報告查閱,這個動作會留下一個名為「硬性查詢」(Hard Inquiry)的紀錄。單一次的查詢對信貸評分的影響不大。問題在於,不良中介為了確保能成功賺取佣金,通常會將你的申請在短時間內,一次過提交給多間不同的財務機構。這種行為會導致你的信貸報告在數日內出現大量的「硬性查詢」紀錄。

專業人士如何從TU報告中識別中介申請

信貸審批員憑藉經驗,很容易就能識別出這種異常模式。一份健康的信貸報告,查詢紀錄通常是分散的。如果報告顯示申請人在一兩天內,同時被五間、甚至十間財務公司查詢紀錄,這幾乎是一個無法辯駁的信號,顯示申請人是透過中介進行「漁翁撒網」式的申請。在信貸系統的角度看來,這代表申請人極度渴求資金,信貸風險非常高。結果就是信貸評分大幅下降,嚴重影響你日後申請按揭、信用卡等重要信貸產品的成功機會。

安全借貸實用指南:4大黃金法則遠離中介陷阱

理解「借錢梗要還咪俾錢中介意思」背後的種種陷阱後,更重要的是學懂如何保護自己。與其被動地提防,不如主動掌握安全借貸的方法。接下來,我們會分享四個實用的黃金法則,這是一套清晰的行動指南,助你在需要資金周轉時,能夠保持清醒,作出明智決策,從源頭杜絕中介的滋擾。

法則一:直接聯絡銀行或持牌財務公司

最安全、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跳過所有第三方,直接與資金的提供者溝通。任何聲稱能為你「搭路」或爭取更佳條件的中介,都為你的貸款申請增加了不必要的風險和成本。

如何尋找及辨識香港持牌放債人

合法的放債機構,無論是銀行還是財務公司,都必須持有由香港公司註冊處發出的放債人牌照。辨識它們其實很直接,你可以在它們的官方網站、分行或廣告宣傳品上,輕易找到一個清晰的「放債人牌照號碼」。一家正規經營的公司,會樂意展示其合法地位,絕不會對此有所隱瞞。

了解正規申請流程

正規的貸款申請流程有清晰的步驟。一般而言,你會直接向銀行或財務公司提交申請及所需文件,例如身份證明和入息證明。之後,金融機構會自行審核你的信貸報告(TU)及還款能力,然後再決定是否批核、批核金額及利率。整個過程都由你與放債人直接溝通,當中不應有任何第三方介入收費。

法則二:善用官方工具查證放債人牌照

眼見未必為實,即使對方提供了一個牌照號碼,你都應該親自查證。香港警務處為公眾提供了一個非常方便的官方工具,讓你能夠核實放債人的身份真偽。

步驟教學:使用香港警務處「持牌放債人登記冊」

查證過程非常簡單,只需幾個步驟:
1. 前往香港警務處官方網站。
2. 在網站內尋找「警察牌照課」相關頁面,你會找到一份名為「持牌放債人登記冊」的公開文件。
3. 你可以利用登記冊的搜尋功能,輸入對方的公司名稱或聲稱的牌照號碼。

如果搜尋結果顯示資料相符,就代表該公司是合法的持牌放債人。相反,假如你無法在名冊上找到該公司,這便是一個極其危險的信號,你應立即中止所有與對方的聯絡。

法則三:簽署文件前,逐字審閱合約條款

貸款合約是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文件,一旦簽署,就代表你同意當中所有條款。在落筆前,花時間逐字逐句細閱合約,是保障自己權益最重要的一環。

必睇關鍵字:實際年利率(APR)、所有費用、提前還款罰則

審閱合約時,需要特別留意以下幾個關鍵部分:
* 實際年利率 (APR): 這數字反映了你借貸的總成本,已經包含了利息及各種附加費用。這是比較不同貸款計劃時最客觀的標準。
* 所有費用: 仔細查看合約中有否列明除利息外的其他費用,例如手續費、行政費等。一份清晰的合約應詳列所有收費項目。
* 提前還款罰則: 了解如果想提早還清所有款項,是否需要支付額外費用,以及其計算方式。

如有疑問,應立即停止並尋求第三方意見

如果在閱讀合約時,遇到任何不理解的術語或含糊不清的條款,你的第一反應應該是「停止」。切勿在存有疑問的情況下簽署。你可以向放債人職員要求清晰解釋,如果對方的解釋無法釋除你的疑慮,你絕對有權尋求獨立的第三方意見,例如諮詢家人、朋友或專業的社會服務機構。

必學!5條問題識別不良中介

當你接觸到一個貸款服務提供者時,可以在心中用以下五條問題快速評估對方,這有助你識別出潛在的不良中介。

對方是否聲稱能「美化TU」或保證「不成功不收費」?

「美化TU」是完全沒有可能的事,信貸報告是客觀的紀錄,任何聲稱能修改或美化紀錄的說法,都極可能涉及偽造文件等不法行為。「不成功不收費」則是一種常見的心理陷阱,旨在降低你的戒心,誘使你提供個人資料。

是否要求在貸款獲批前支付任何形式的費用?

正規的銀行及持牌財務公司,絕不會在貸款成功批出前,向你索取任何名目的費用。如果對方要求你先支付「手續費」、「顧問費」或「行政費」等,幾乎可以肯定是陷阱。

是否催促簽約,不給予時間考慮或細閱文件?

不良中介經常使用高壓手段,製造一種「優惠限時」、「機不可失」的緊迫感,目的就是不讓你有多餘時間思考和細閱文件內容。一個正規的貸款過程,會給予客戶合理的考慮時間。

公司能否在持牌放債人名冊查到?

這是最直接的驗證方法。如果對方無法在警務處的官方名冊上被找到,或者用諸多藉口(例如聲稱自己是「顧問公司」而非「放債人」)來迴避查證,你就應該提高警覺。

是否只用即時通訊軟件(WhatsApp/TG)作主要聯絡?

雖然即時通訊軟件非常方便,但如果對方完全依賴這些非正式渠道與你溝通,而沒有提供任何公司固網電話、公司電郵或辦公地址,這代表對方可能有意隱藏其真實身份,令日後追討變得極為困難。

正規 vs. 不良中介:為何按揭中介合法,私人貸款中介卻是陷阱?

很多人對「借錢梗要還咪俾錢中介」意思感到困惑,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確實會接觸到一些看似合法的中介服務,例如按揭中介。他們公開經營,甚至與大型銀行合作,這與政府警告的形象大相徑庭。為何同樣是中介,按揭服務看似行得通,私人貸款中介卻被視為陷阱?關鍵分野在於兩者截然不同的運作模式與收費來源。

運作模式的根本差異

要理解為何一個是服務,另一個是陷阱,我們需要拆解它們的商業模式。誰是它們的真正客戶?它們的收入從何而來?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揭示了正規與不良中介的根本區別。

正規中介:向金融機構收費,為客戶爭取更佳條款

正規的按揭中介,其運作模式類似一個「團購」的發起人。它們集合大量有按揭需求的客戶,憑藉這龐大的客戶基礎,向銀行或金融機構爭取比市場一般水平更優惠的貸款條款,例如更低的利率或更高的現金回贈。

在這個過程中,正規中介的服務費是由銀行或金融機構支付的,作為成功轉介客戶的佣金。對客戶而言,他們不但不需要支付費用,反而能獲得更佳的貸款條件。這是一個三方共贏的局面:客戶獲得好處,銀行有效拓展業務,中介則賺取合理的佣金。由於中介的收入來自金融機構,其利益與客戶是一致的,就是促成一筆條件優越的貸款。

不良中介:向借款人收取不合比例的高昂費用

不良的私人貸款中介則完全相反。它們的目標客戶,往往是信貸紀錄欠佳或急需資金周轉,難以從正規途徑獲得貸款的人。它們的收入來源,並非來自金融機構,而是直接向借款人本人收取極高昂的「服務費」或「顧問費」,金額可達貸款額的三至五成。

這種模式造成了嚴重的利益衝突。不良中介的唯一目的,是令貸款申請獲批,以便能夠收取那筆天價中介費。它們並不會關心貸款的利率是否過高,或者條款是否對借款人公平。借款人最終即使成功取得貸款,大部分資金亦會落入中介的口袋,但自己卻要承擔全部本金與高昂利息的還款責任,這正是陷阱的核心。

判斷中介服務風險的核心

了解了兩種模式後,要判斷一項中介服務是否存在風險,其實變得非常簡單。我們只需要聚焦於最核心的問題:費用。

收費模式是關鍵:費用由誰支付?何時支付?

這就是分辨陷阱的黃金法則。當你接觸任何貸款中介服務時,必須問清楚兩個問題:

第一,費用由誰支付?如果對方要求你,也就是借款人,去支付任何形式的費用,這就是一個極其危險的信號。正規的中介服務,其佣金應由提供貸款的金融機構承擔。

第二,費用何時支付?任何聲稱在成功批核貸款之前,需要預繳手續費、行政費或保證金的中介,都極有可能是詐騙。

總結而言,收費模式是判斷的命脈。「咪俾錢中介」這句警告的精髓,正是提醒所有借款人,你的角色是接受服務以獲得更佳條款,而不是付費去購買一個充滿未知風險的「機會」。

關於「借錢梗要還咪俾錢中介」的常見問題 (FAQ)

很多人對「借錢梗要還咪俾錢中介意思」這句警告存有疑問。這句忠告的確包含了重要的理財智慧。我們整理了幾個最常見的問題,為你逐一解答,讓你更深入理解當中的含意。

中介聲稱「不成功,不收費」,是否可信?

這句說話是中介最常用的招徠技巧,聽起來好像零風險,但其實是個美麗的陷阱。「不成功,不收費」這句話本身或許是真的,但它巧妙地轉移了你的視線,讓你忽略了「成功後」需要付出的巨大代價。不良中介的唯一目標,就是令貸款申請成功獲批,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收取費用。

當你委託中介後,他們為了確保成功,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向多間財務公司提交你的申請。這個行為會嚴重損害你的信貸評級(TU)。更重要的是,一旦貸款獲批,他們就會向你索取一筆極其高昂的中介費,金額可達貸款額的三成至五成。這筆費用並不會寫在貸款合約內,而是另一份你與中介簽訂的服務合約。最終,你實際到手的金額大打折扣,但仍然要償還全部本金連利息,變相令借貸成本倍增。所以,這句口號的可信度,僅限於字面本身,卻完全掩蓋了背後的高昂收費與風險。

為何「借錢梗要還」和「咪俾錢中介」會並列為一句警告?

從字面上看,「借錢梗要還」是提醒借款人應有的責任,而「咪俾錢中介」是關於如何處理借貸渠道的建議,兩者看似是獨立的忠告。然而,將它們並列,是因為兩者之間存在著直接的因果關係。

試想像一個情況:你向財務公司申請了十萬元的貸款,但因為光顧了中介,需要支付四萬元作為中介費。結果,你實際只得到六萬元現金周轉,但你的債務卻是十萬元本金以及其利息。你的還款負擔,從一開始就被中介費用大大加重了。「俾錢中介」這個行為,直接削弱了你實踐「借錢梗要還」這份責任的能力。監管機構將兩者並列,目的就是強調這個關連:支付中介費用是導致過度負債、最終無力償還的關鍵一步。因此,這句警告是一個完整的風險提示,從借貸的責任心,到選擇正確的借貸途徑,都為你清晰指明。

已光顧中介並陷入財困,應如何求助?

如果你已經透過中介借貸,並且因此陷入財務困境,請務必保持冷靜。主動求助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你可以依循以下幾個方向尋求協助:

首先,立即停止與該中介公司的任何往來,切勿再簽署任何文件或支付任何費用。然後,整理好你手上所有的文件,包括與中介簽訂的服務合約、與財務公司簽訂的貸款合約、所有通訊紀錄及轉帳證明。

接著,你可以向專業機構求助。如果懷疑事件涉及詐騙或欺詐成份,你應向香港警務處報案。在債務處理方面,香港有多個提供免費理財及債務輔導服務的非牟利機構,例如東華三院的「心債輔導服務」或明愛向晴軒的「債務及理財輔導服務」,他們的社工會為你提供專業意見,協助你規劃還款方案。若情況牽涉複雜的合約糾紛,尋求法律意見也是重要的一步。切記,你不是孤單一人,及早尋求正確的援助,是走出困境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