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補地價英文權威指南】搞懂官方用法與法律陷阱,讀懂居屋買賣合約的6大關鍵

處理未補地價居屋的買賣、按揭或出租事宜時,經常需要接觸英文法律文件或與專業人士溝通。「未補地價」的準確英文是甚麼?坊間說法眾多,但在法律層面,用錯一個字,隨時影響合約效力,甚至墮入法律陷阱。

本權威指南將為你徹底釐清「未補地價」的官方權威英文用法,由最核心的官方術語「Premium Not Yet Paid」出發,深入剖析其在樓契、政府文件及地產廣告中的實際應用,並全面講解其背後牽涉的轉售、出租及按揭限制。無論你是業主還是準買家,掌握這6大關鍵,就能輕鬆讀懂買賣合約,保障自身權益,避開潛在的法律與財務風險。

【官方定義】「未補地價」最準確的英文翻譯

在處理居屋或資助房屋的買賣文件時,第一個會遇到的難題,往往就是「未補地價英文」究竟應該如何表達。這不只是一個翻譯問題,更直接關乎物業的法律狀態。想準確理解合約條款,就要先從最權威的官方用詞入手。

核心官方翻譯:Premium Not Yet Paid

直接一點說,香港房屋委員會及相關政府部門在官方文件中,最常用、最標準的翻譯就是 「Premium Not Yet Paid」。這個詞組精準地表達了「補價尚未繳付」的狀態,法律意義清晰,是你在樓契、法律文件中最應留意的關鍵字眼。

法律及政府文件中的完整說法

在實際的法律條文中,你很少會單獨看到「Premium Not Yet Paid」。它通常會嵌入在更完整的句子中,用來描述物業的轉讓限制。例如,樓契上可能會寫明,該單位在公開市場出售前,必須先 「subject to payment of premium」(須先繳付補價)。反過來說,如果單位只能在居屋第二市場轉售給合資格人士,文件便會註明交易是 「without payment of premium」(在未繳付補價的情況下)進行。理解這些完整說法,有助你準確掌握交易的法律前提。

其他常見替代用詞

雖然「Premium Not Yet Paid」是官方標準,但在一些非正式的場合,例如地產代理之間的溝通或網上討論,你可能也會見到一些簡化說法,例如 「Premium Unpaid」「Unpaid Premium」。它們的意思基本相同,但在法律效力及正式程度上,始終不及官方採用的「Premium Not Yet Paid」來得嚴謹。

理解關鍵詞:什麼是「Premium」(補價)?

要完全搞懂「未補地價居屋 英文」的用法,就必須理解核心詞 「Premium」 的意思。在這裡,「Premium」並非指獎金或保費,而是特指香港資助房屋政策下的「補價」或「地價差額」。

「補地價」在香港資助房屋政策中的定義

簡單來說,補地價(Payment of Premium)是指資助房屋的業主,向政府(主要是香港房屋委員會)繳付一筆款項,用以解除單位的轉讓限制(Alienation Restrictions)。這筆款項的計算基礎,是單位在補價當時的十足市值,與當年首次購入時的折扣率掛鈎。可以把它理解成,業主將當年政府以折扣價批出的資助「歸還」,從而換取在公開市場自由出售、出租或轉讓物業的權利。

為何需要設立補地價機制

設立這個機制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為了確保公共資源的公平運用。資助房屋的初衷,是以低於市值的價格,協助合資格市民置業自住。如果業主想將單位放到公開市場上,享受市場升值帶來的全部利潤,那麼他們就需要先退還當初所享有的價格資助。這個機制可以有效防止有人利用公帑資助進行短期炒賣,確保資助房屋資源能真正幫助有需要的人。

【情境應用】「未補地價居屋英文」的正確用法

知道「未補地價英文」的官方說法只是第一步,真正實用的是在不同場合懂得如何運用。不論是簽署法律文件,還是與地產代理溝通,用對了詞語,不單止能顯得更專業,更能保障自己的權益。我們來看看在幾個常見情境中,這些英文術語的實際應用方式。

情境一:法律合約與樓契

在處理樓宇買賣時,最嚴謹的用詞必定出現在法律文件之中。這些文件的措辭精準,每一個字都有其法律效力。

樓契轉讓限制 (Alienation Restrictions) 條款範例

樓契(Deed of Assignment)是業權轉讓的關鍵文件,當中會清楚列明對資助房屋的轉讓限制。你會見到類似以下的條款:

“The Purchaser hereby covenants that they shall not assign, mortgage, charge, let or otherwise alienate the said premises or any part thereof within the restriction perio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consent of the Housing Authority and without first making the payment of a premium to the Government.”

這段文字中的「without payment of premium」,正是「未補地價」在法律層面的正式表述,意思是在未支付補價的情況下,業主不得將單位轉讓。

「without payment of premium」的法律約束力

這句短語並非單純的描述,而是具有強烈法律約束力的條件。它直接源於《房屋條例》或相關地契的規定。如果業主違反此條款,例如在未補地價的情況下將單位在公開市場出售,相關的買賣合約將屬無效,房屋署有權不為該交易註冊,甚至可以收回單位。所以,理解這個「未补地价英文」術語的法律重量至關重要。

情境二:政府公告與政策文件

當政府或房屋委員會發布新政策或公告時,使用的英文術語會非常標準化,以確保資訊清晰無誤。

「資助出售房屋出租計劃」的官方英文

近年政府推出了特定計劃,容許部分未補地價單位出租。這類計劃的官方英文名稱通常會直接反映其性質,例如「Letting Scheme for Subsidised Sale Flats with Premium Unpaid」。這裡使用的「with Premium Unpaid」與前文提到的「Premium Not Yet Paid」意思相通,是官方文件中的常見用法。

立法會文件中的實際用法

在立法會的討論文件或官方報告中,提及未補地價的資助房屋單位時,經常會用到「subsidised sale flats (SSFs) with premium not yet paid」或「HOS flats sold without payment of premium」等字眼。這些文件是研究政策的最佳材料,其用詞最能反映官方的標準。

情境三:地產代理溝通與物業廣告

在日常的物業買賣溝通中,用詞會相對簡潔,但同樣需要準確。

業界常用口語及簡稱

地產代理之間或與客戶溝通時,為了方便快捷,可能會使用一些簡稱。例如,他們可能會直接問:「Is this HOS flat premium paid or unpaid?」(這個居屋單位是否已補地價?)。「Premium unpaid」是「premium not yet paid」的簡化說法,在口語中十分普遍。

如何在物業廣告中清晰標示「未補地價」

一個清晰的物業廣告,必須明確標示單位的買賣限制。一個好的英文廣告範例會這樣寫:

“For Sale: Siu Hong Court, 3-bedroom flat. (HOS – Premium Not Yet Paid). Available on HOS Secondary Market only. Green Form applicants are welcome.”

這樣標示,能讓潛在買家立即明白單位的性質,只會吸引合資格的買家查詢,避免不必要的誤會。

相關英文術語一覽

掌握了核心詞彙後,再了解一些相關的英文術語,會讓你在處理居屋買賣事宜時更加得心應手。

居者有其屋計劃 (Home Ownership Scheme – HOS)

這是香港最主要的資助出售房屋計劃,簡稱HOS。在英文溝通中,直接說「HOS flat」大家就明白是指居屋單位。

居屋第二市場 (HOS Secondary Market)

這是專為未補地價居屋而設的轉售市場,只容許合資格的綠表及白表人士參與買賣。

綠表 / 白表 (Green Form / White Form)

這是兩種主要的資助房屋申請資格類別。綠表(Green Form)主要發給公屋租戶及合資格人士;白表(White Form)則開放給符合入息及資產限額的非公屋居民申請。

轉讓限制期 (Alienation Restriction Period)

指資助房屋業主在指定年期內(例如由首次出售日起計的五年或十年內)不得出售、出租或轉讓其單位的限制期限。在限制期內轉讓,通常需要符合非常嚴格的條件並獲房屋署特准。

【法律財務影響】未補地價居屋的買賣、出租及按揭限制

了解「未補地價英文」的官方說法後,更關鍵的是要掌握其在現實中帶來的法律與財務影響。這些圍繞著未補地價居屋英文術語的限制,直接關係到單位的買賣、出租及按揭申請,是每位資助房屋業主或準買家都必須透徹理解的核心課題。

轉售限制 (Resale Restrictions)

公開市場 (Open Market) vs 居屋第二市場 (Secondary Market)

未補地價的單位,在轉售時會遇到第一道關卡,就是市場選擇。簡單來說,資助房屋存在兩個截然不同的交易市場:一個是「公開市場」(Open Market),另一個是「居屋第二市場」(HOS Secondary Market)。想將單位放在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買賣的公開市場,業主必須先向房屋委員會(房委會)繳付補價,解除轉讓限制。相反,如果選擇不補地價,單位就只能在居屋第二市場轉售,買家必須是持有綠表或有效「白居二」資格的人士。

不同資助房屋計劃的轉售年期

轉售限制並非永久,而是設有年期,這個年期會根據單位首次出售的日期和所屬的資助房屋計劃而有所不同。例如,根據2019年起實施的新規定,居屋業主在首兩年內不能出售單位;由第三年起至第十年,可以在居屋第二市場轉售單位予合資格人士;滿十年後,業主便可以繳付補價,然後在公開市場自由出售。至於較早期的居屋或租者置其屋計劃,其轉讓限制年期可能不同,業主在計劃出售前,務必查閱自己樓契上的具體條款。

出租限制 (Letting Restrictions)

為何未補地價單位原則上不可出租

資助出售房屋的政策原意,是協助合資格市民自置居所,並非用作投資獲利。因此,在未補地價的情況下,單位業主只擁有該單位的「享用權」,而非完整的業權。政府以折扣價批出土地,業主在買樓時已享受了資助,所以單位必須用作自住。將單位出租,等同將政府的資助轉化為個人租金收入,這直接違反了房屋條例及與房委會簽訂的買賣協議。

違規出租的法律責任與後果

假如業主違規將未補地價單位出租,後果相當嚴重。房委會一旦發現,有權採取法律行動。最常見的處理方式是要求業主立即繳付補價。在更嚴重的情況下,房委會甚至有權根據《房屋條例》賦予的權力,要求業主將單位轉讓回房委會,俗稱「收樓」。此外,違規出租屬於刑事罪行,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處罰款及監禁,業主絕對不能以身試法。

按揭申請限制 (Mortgage Restrictions)

政府擔保期與銀行按揭審批的關係

按揭是另一個關鍵環節。未補地價居屋的按揭申請,與私樓的最大分別在於「政府擔保期」。房委會會為新居屋提供由首次發售日期起計最長30年的擔保期。在這段期間,銀行因為有政府作擔保人,承擔的風險較低,因此非常樂意批出高成數按揭(綠表最高9成半,白居二最高9成),買家亦無需通過壓力測試。但當擔保期完結後,銀行便會將其視為一般私樓物業,按揭審批會變得非常嚴格。

樓齡對未補地價單位按揭成數的影響

樓齡直接決定了剩餘的政府擔保期,從而影響銀行批出的按揭年期及成數。假設擔保期為30年,一個樓齡已達22年的居屋單位,其剩餘擔保期便只有8年。銀行在審批按揭時,通常會將最長還款年期設定為剩餘的擔保期,即8年。還款期極短,意味著每月供款額會非常高,令大部分買家難以負擔。這也解釋了為何在居屋第二市場,高樓齡單位的流通率會偏低,因為潛在買家在申請按揭時會遇到極大困難。

【政策特例】合法出租未補地價居屋的官方途徑

「資助出售房屋—出租計劃」詳解

一般來說,未補地價的單位是禁止出租的,這是資助房屋政策的基本限制。不過,想了解有關未補地價英文的官方用法,就不能不認識一個重要的政策特例。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其實提供了一個正式渠道,名為「資助出售房屋—出租計劃」(Letting Scheme for Subsidised Sale Flats)。這個計劃的目標很清晰,就是容許合資格的未補地價單位業主,將他們整個單位或個別睡房,合法地出租給正在輪候公共租住房屋的合資格申請者。這並非坊間的灰色地帶操作,而是一個有完整規管的官方安排,旨在更靈活地運用現有的房屋資源。

計劃如何豁免「payment of premium」限制

這個計劃的法律基礎,在於一份關鍵的官方文件,它直接豁免了業主必須先「payment of premium」(繳付補價)才能出租的限制。正常情況下,資助房屋的土地契約(land lease)或《房屋條例》都包含了轉讓限制條款(alienation restrictions),禁止業主在未補地價前將單位出租。而「出租計劃」的運作模式,就是由房委會向參與計劃的業主發出一份具法律效力的文件,明確表示在計劃的框架下,豁免其遵守這項限制。所以,業主並不是無視法律,而是獲得了官方的正式許可,在特定條件下進行出租活動。

豁免書 (Waiver) 等官方文件的英文用法

在處理相關文件時,了解正確的英文術語非常重要。那份豁免業主補價限制的關鍵文件,其英文正式名稱通常是「Waiver」或「Waiver Letter」。這份文件代表政府或房委會同意「waive the restriction on letting」,即豁免出租的限制。除了豁免書,參與計劃的業主與租客都會獲得各自的資格證明,英文分別是「Owner’s Certificate」(業主證書)和「Tenant’s Certificate」(租客證書)。在簽署任何具法律約束力的文件,特別是租約時,準確使用這些官方英文術語,能確保各方權益得到清晰的界定與保障。

【補地價教學】如何為居屋補價以解除限制

當你完全掌握「未補地價英文」是 Premium Not Yet Paid 後,下一步自然是了解如何實際處理這個狀態,也就是為你的居屋補價。完成補地價,就等於為單位「鬆綁」,讓你取回完整的業權,可以自由在公開市場上出售、出租或轉讓。整個過程涉及特定程序與計算方法,只要跟著官方步驟,其實相當清晰。

補地價申請程序概覽

為未補地價居屋申請補價,整個流程由提交申請開始,到最終收到「解除轉讓限制證明書」為止,主要由房屋委員會(房委會)處理。業主需要主動提出申請,然後房委會會委派測量師評估單位市值,計算出應繳的補價金額,業主在指定期限內繳付款項後,便可完成手續。

所需文件及主要步驟

整個申請過程環環相扣,準備好文件是順利推進的關鍵。

  1. 遞交申請表格: 首先,你需要填妥指定的申請書。以居屋為例,表格是「補價申請書 (HD1066C)」。你可以從房委會網站下載,或者親身到置業資助辦事處索取。遞交時,要連同業主身份證副本及繳付申請手續費的劃線支票。
  2. 房委會處理及估價: 房委會收到申請後,會核實文件。之後,他們會委派專業的測量師行,聯絡你安排上門評估單位的市值。這個評估是計算補價金額的基礎。
  3. 收到補價通知書: 單位估價完成後,你會收到一份正式的「補價通知書」。信中會清楚列明你的單位經評估後的十足市值,以及根據折扣率計算出來的應繳補價金額。
  4. 繳付補價款項: 業主必須在通知書發出日期起的兩個月內,前往指定的律師行繳付全數補價金額。
  5. 取得解除轉讓限制證明書: 成功繳款後,你會獲發「解除轉讓限制證明書」。記得要將這份重要文件交由律師,在土地註冊處進行註冊。完成註冊後,你的單位便正式完成補價程序,可以在公開市場自由買賣了。

補地價金額計算方法

補地價的金額並不是一個固定數字,而是與你申請補價當時的樓市市況,以及你當初買入單位時享有的折扣率直接掛鈎。

評估市值與當初折扣率的關係

計算補地價金額的官方公式,簡單來說就是將單位在「補價當時的十足市值」,乘以「買入單位時的折扣率」。

  • 官方公式: 補價金額 = 補價時的十足市值 × (購入時的十足市值 – 原來樓價) / 購入時的十足市值

用一個例子會更容易理解。假設:

  • 你當年買入一個居屋單位,當時的買入價是 210 萬元。
  • 當時房委會評估該單位的十足市值是 300 萬元。
  • 那麼,你當時享有的折扣率就是:(300萬 – 210萬) / 300萬 = 30%

現在,你想為單位補地價。房委會委派的測量師評估單位在「現時」的十足市值是 600 萬元。

  • 你需要繳付的補地價金額就是:600 萬元 × 30% = 180 萬元。

關鍵在於,「補價時的十足市值」是由房委會委派的專業人士評估的,所以金額會直接反映申請補價那一刻的市場狀況。這也解釋了為何樓市升跌,會直接影響業主需要補價的金額。

【常見問題 FAQ】關於未補地價英文及相關事宜

如何查詢我的居屋單位是否已補地價?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確認單位的法律狀態是處理物業事宜的第一步。最權威的方法是查閱土地註冊處的紀錄,即「查冊」。您可以透過土地註冊處的「綜合註冊資訊系統」(IRIS)進行網上查冊,或親身到其辦事處辦理。

在查閱樓宇的土地登記冊時,需要特別留意「轉讓契」(Deed of Assignment)以及「物業涉及的轇轕」一欄。如果單位仍未補地價,通常會註明該物業受《房屋條例》的轉讓限制所約束。相反,假如業主已完成補地價程序,土地註冊處的紀錄中可能會找到由房屋委員會發出的「解除轉讓限制證明書」(Certificate of Removal of Alienation Restrictions)的註冊摘要。此外,直接聯絡房屋署的相關分區租約事務管理處,也是一個直接有效的查詢途徑。

「Premium Not Yet Paid」是否適用於所有資助房屋?

「Premium Not Yet Paid」這個核心概念,廣泛適用於絕大部分由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推出的資助出售房屋計劃。當我們討論「未補地價居屋英文」時,這個術語最具代表性。這包括了大家最熟悉的「居者有其屋計劃」(HOS)、「綠表置居計劃」(GSH),以及「租者置其屋計劃」(TPS)下的單位。

不過,香港的資助房屋並非全部由房委會發展。例如,由香港房屋協會(房協)推出的「住宅發售計劃」(FFSS)單位,同樣存在類似的轉讓限制和補價機制。雖然其背後的法律原理相近,但在房協的法律文件中,所使用的具體字眼或條款表述可能會有些微差異。總括而言,「未補地價」的限制概念是共通的,但處理不同機構的物業時,最好還是查閱該單位最初的買賣合約,以了解最精準的條款。

簽署海外文件時,用錯相關英文術語有何風險?

在處理海外法律或財務文件,例如移民資產申報、海外按揭申請或財產分配協議時,準確使用「未補地價英文」術語極為重要,用詞不當可能引發實際風險。

最大的風險在於資產價值失實陳述。若您只申報單位的市場估值,卻遺漏了「Premium Not Yet Paid」的狀態,海外機構可能會誤以為您擁有該物業的全部業權價值。事實上,您的實際資產淨值需要扣除一筆數額龐大的應付補價。這種信息遺漏,輕則導致申請文件被退回要求澄清,延長審批時間;重則可能被視為提供誤導性資訊,影響申請結果甚至引發法律問題。因此,在任何正式文件中,清晰註明物業狀況為「Premium Not Yet Paid」,或附註其受「Alienation Restrictions」(轉讓限制)約束,是保障自己的最佳做法。

「租者置其屋計劃」(TPS) 單位的補地價有何不同?

「租者置其屋計劃」(TPS)單位與一般居屋的補地價,雖然目的相同,都是為了撤銷單位的轉讓限制,使其能在公開市場自由買賣,但兩者的補價金額計算方式存在根本差異。

居屋的補價金額,是根據單位在補價時的十足市值,乘以當年首次購入單位時的折扣率計算得出。簡單來說,就是「補回當初的折扣百分比」。

TPS單位的計算方法則不同,其補價金額是單位在補價時的十足市值,直接減去當年向房委會購入該單位時的「原來買價」。由於當年TPS單位的售價是以極優惠的特別折扣價(Special Credit)釐定,其折讓幅度遠高於一般居屋,因此這個計算方式的差異,會直接影響最終需要繳付的補價款額。在計劃出售TPS單位前,務必清楚了解這個計算上的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