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屋是什麼?2025終極懶人包:詳解申請資格、5步流程、補地價及攪珠全攻略

在樓價高企的香港,想成功「上車」置業是不少市民的夢想。由政府推出的「居者有其屋計劃」(簡稱居屋),以市價折扣發售,正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置業階梯。然而,居屋的申請資格複雜,程序繁瑣,由綠表白表、入息資產限額,到攪珠揀樓、補地價轉售等,當中涉及大量細節,往往令申請者感到困惑。本文將為你整合2025年最新的居屋資訊,打造終極「懶人包」,由淺入深,一次過詳解居屋的定義、申請資格、5步完整流程、補地價機制及攪珠策略,助你全盤掌握申請關鍵,踏出成功上車的第一步。

居屋是什麼?定義、歷史、種類及與公屋私樓之別

居屋的核心定義與政策目標

居屋是什麼?簡單來說,居屋的全名是「居者有其屋計劃」,是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推出的資助出售房屋計劃。它的核心目標很清晰:用低於市價的價錢,幫助收入不足以購買私人樓宇,但又不符合申請公屋資格的市民「上車」自置居所。同時,這個計劃也鼓勵收入水平較高的公屋住戶購買居屋,從而騰出他們原有的公屋單位,讓輪候冊上更有需要的人士入住,促進房屋資源的流動。

居屋的折扣優惠與業權限制

居屋最大的吸引力,自然是它的售價折扣。政府在定價時會扣除地價,所以售價遠比同區的私人樓宇便宜,折扣率視乎每期市況而定,例如由五折到七折不等。不過,這個優惠並非沒有附帶條件。正因為業主沒有支付十足的地價,所以業權會受到限制。在指定年期內,業主不可以隨便將單位在公開市場上出售或出租。如果想解除這些限制,就必須向政府申請「補地價」,繳付當年市值與買入時樓價的地價差額。

居屋、公屋、私樓全方位比較(附比較表)

很多人會混淆居屋、公屋和私樓。其實三者的概念完全不同,從業權、申請資格到轉售限制都有很大分別。想更清楚了解什麼是居屋,把它們放在一起比較就最清楚不過了。我們準備了一個簡單的比較表,讓你一眼看清它們的關鍵差異。

項目 公屋 (公共租住房屋) 居屋 (居者有其屋) 私人樓宇
業權性質 業權屬政府,住戶只有租住權 未補地價前,業權受限制 業主擁有完整業權
對象 低收入家庭及合資格人士 合資格的綠表及白表申請人 任何人士
價格水平 按家庭入息釐定的廉價租金 扣除地價的資助性售價 由市場自由定價
買賣/出租 嚴格禁止 未補地價前,有嚴格轉售及出租限制 可在市場自由買賣及出租

居屋的歷史演變與重要政策(停建與復建)

居屋計劃並非一帆風順。它最早在1978年推出,目的是回應市民強烈的置業需求。在往後的二十多年,居屋是無數家庭的置業階梯。不過,到了2002年,政府因應樓市情況推出穩定樓市措施,宣布無限期停建及停售居屋。這次「停建期」維持了近十年。直到2011年,由於社會對房屋的需求日益熾熱,政府才正式宣布復建居屋,並在2014年推出首批新居屋。這個由停建到復建的過程,深刻影響了香港的房屋政策和樓市發展。

居屋兩大種類:房委會 vs 私人參建

當我們討論居屋時,其實可以將它們分為兩大類,兩者在設計和背景上都有所不同。第一種是大家最熟悉的,由房屋委員會直接策劃興建的居屋。第二種則是「私人機構參建居屋計劃」(PSPS),由私人發展商投標興建,再由房委會轉售給合資格的市民。接下來,我們會深入看看這兩種居屋的分別。

房委會居屋:從康和式到非標準設計的演變與質素爭議

房委會興建的居屋,其設計風格經歷了明顯的演變。在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出現了質素備受讚譽的「康和式」設計,格局方正實用,與私人樓宇非常接近。然而,自2014年復建居屋後,則主要採用「非標準設計」。這種設計與新式公屋的設計相似,單位內部不設固定間隔,交樓標準也比較基本。雖然官方解釋是為了增加設計彈性和控制成本,但這種轉變也引起了不少關於建築質素「倒退」的討論。

私人參建居屋 (PSPS) 及「樂建居」:優點、缺點與歷史

私人參建居屋(PSPS)的出現,原意是借助私人市場的效率來增加供應。它的優點是設計通常比房委會居屋更多樣化,用料和配套設施也可能較好,有些屋苑甚至有泳池等會所設施。不過,這個計劃也存在缺點,例如過往曾出現建築質素參差的問題。這個計劃在2002年隨居屋停建而中止。直到近年,政府才推出名為「樂建居」的先導計劃,可以視為新一代的私人參建居屋。新計劃的最大分別是政府不再承諾回購單位,發展商需要自行承擔銷售風險。

申請居屋必讀:綠表白表資格、入息限額及完整流程

了解居屋是什麼之後,下一步就是掌握申請的竅門。整個過程就像一個大型尋寶遊戲,只要清楚知道地圖和規則,就能大大增加成功「上車」的機會。想知道自己屬於哪種申請人類別,以及從遞交申請表到收樓的完整流程,這部分會為你逐一拆解。

申請資格詳解:綠表與白表的分別

要申請居屋,首先要弄清楚自己屬於「綠表」還是「白表」申請人。簡單來說,這兩者的最大分別在於申請人現時是否已享有政府的房屋福利。理解這個分野,是踏出成功申請的第一步。

綠表申請人資格及定義

綠表申請人,主要是指現正享用公共房屋資源的人士。如果你符合以下其中一項條件,就屬於綠表申請人類別:
* 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轄下公共租住房屋(公屋)的住戶。
* 香港房屋協會(房協)轄下出租屋邨的住戶。
* 持有由房屋署或市區重建局發出的有效《綠表資格證明書》的人士,例如受清拆計劃影響的住戶或選擇提早搬離公屋的準住戶。
* 持有有效《保證書》的房屋署屋宇事務助理職系人員。
* 「長者租金津貼計劃」的受惠者。

基本上,綠表申請人在申請居屋時,不會受到入息和資產限額的限制,因為他們被視為將原有的房屋福利,轉換為另一種形式的資助。

白表申請人資格、最新入息及資產限額

白表申請人,則是指本身並非公屋住戶,收入和資產又未足以在私人市場輕鬆置業的香港永久性居民。由於他們未曾享用房屋福利,所以需要經過較嚴格的入息和資產審查。

根據「居屋2025」的最新資料,白表申請人的入息及資產限額如下:

  • 一人申請者
  • 每月入息限額:HK$31,000
  • 資產限額:HK$735,000
  • 二人或以上家庭申請者
  • 每月入息限額:HK$62,000
  • 資產限額:HK$1,470,000

計算入息時,可以扣除法定的強積金供款。而資產則包括存款、股票、車輛、物業等。申請人及名列申請表上的家庭成員,在申請截止日期前的24個月內,都不能持有任何香港住宅物業的權益。

居屋申請流程五部曲:由遞表到收樓

從遞交申請到最終取得新居鑰匙,整個過程可以歸納為五個主要步驟。只要跟著這個流程走,每一步都會更加清晰。

第一步:網上/親身遞交申請表

當房委會宣布新一期居屋接受申請後,你可以在指定期限內,透過以下三種方式遞交申請表及繳付申請費:
1. 網上申請:這是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可以透過信用卡即時繳費。
2. 親身遞交:將填妥的紙本申請表,連同劃線支票或銀行本票,交到樂富的房委會客戶服務中心。
3. 郵寄申請:將上述文件郵寄至指定郵政信箱。

緊記,每位申請人只能遞交一份申請表,重複申請會被取消資格。

第二步:電腦攪珠決定揀樓次序

申請期結束後,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就是居屋什麼時候攪珠。房委會通常會在截止後約一至兩個月內,舉行公開的電腦攪珠儀式。攪珠會隨機抽出100個號碼,這組號碼代表了申請編號的最後兩個數字。房委會將會按照抽出的號碼次序,分批邀請申請人進行後續的資格審查和揀樓。換言之,你的申請編號尾數越早被抽中,揀樓的機會就越大。

第三步:資產審查及提交證明文件

攪珠結果出爐後,房委會會根據揀樓次序,發信邀請排名較高的申請人提交證明文件,進行詳細的資產審查。你需要準備好所有家庭成員的身份證明、入息證明(如糧單、稅單)及資產證明(如銀行月結單、股票結單等)文件。這是核實你是否真正符合白表資格的關鍵一步。

第四步:親臨揀樓及簽署買賣協議

成功通過資產審查後,就會收到正式的揀樓通知書。揀樓當日,你需要親身前往房委會的售樓處,在指定時間內,從當時可供選擇的單位中挑選你的心儀單位。選定單位後,需要即場簽署臨時買賣協議,並以銀行本票支付訂金。這個決定一旦作出,就具有法律約束力。

第五步:申請按揭及辦理法律手續

簽署買賣協議後,你便可以開始向各大銀行申請按揭貸款。由於新居屋有房委會作為擔保人,銀行一般會提供較優惠的按揭成數(綠表最高95%,白表最高90%),而且通常無需通過壓力測試。同時,你需要委託律師事務所,處理後續的樓宇買賣合約、按揭契及其他法律文件,直至物業正式轉到你的名下。

認識優先揀樓計劃:家有長者與家有初生

為了照顧特定家庭的需要,房委會設有優先揀樓計劃。如果你符合資格,將會在攪珠後獲得一個更優先的揀樓次序,大大提高成功置業的機會。

「家有長者優先選樓計劃」的申請資格與配額

這是一個為鼓勵年輕家庭照顧長者而設的計劃。申請資格如下:
* 申請者為二人或以上的家庭。
* 家庭中必須有一名年滿60歲的長者成員。
* 該長者成員必須一同居住,並在申請截止日期時已年滿60歲。
* 遞交申請時,承諾該名長者會成為所購單位的其中一名聯名業主。

房委會會為這類申請者預留一定數量的單位配額,讓他們在一般家庭申請者之前揀樓。

「家有長生優先選樓計劃」的申請詳情

這是近年新增的計劃,旨在為有新生嬰兒的家庭提供置業支援。申請資格如下:
* 申請者為二人或以上的家庭。
* 家庭中必須有一名在申請截止日期時,為出生後一年內(或預產期在指定日期內)的嬰兒。
* 申請時需要提交相關的出生證明文件或懷孕證明。

與「家有長者」計劃相似,房委會同樣會為這個組別的申請人預留單位配額,並給予他們優先揀樓的機會。

居屋補地價機制:轉售、出租限制與第二市場詳解

成功抽到居屋後,除了考慮何時攪珠,更要深入理解其業權限制。了解居屋是什麼之後,下一步就是要弄清楚「補地價」這個關鍵概念,它直接影響你日後如何處理這項資產。

什麼是補地價?未補價居屋的業權限制

簡單來說,「補地價」就是向政府補回當年買樓時所享有的折扣差價。因為政府是以折扣價將居屋單位出售給合資格的市民,這份折扣其實就是獲豁免的地價。所以在未完成補地價程序前,業主並未擁有單位的完整業權,政府仍然是單位的其中一位「股東」。正因如此,未補地價的居屋在出售、出租或按揭上都受到嚴格限制,不能像私樓一樣在公開市場自由操作。

補地價計算方法與程序

補地價的金額並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據單位在補價當時的市值來計算。計算公式如下:

補價金額 = 補價時的單位市值 x (購入單位時的十足市值 – 購入價) / 購入單位時的十足市值

換句話說,就是用補價當時的市值,乘以你當初買入時所享有的折扣率。例如,若單位現時市值為600萬港元,而你當年是以七折(即30%折扣)買入,你需要補回的金額就是 600萬 x 30% = 180萬港元。

程序上,業主需要先向房屋委員會(房委會)提出書面申請,房委會會委託估價公司為單位評估市值,然後發出補價通知書。業主需在指定期限內繳付補價金額,完成後便會收到「解除轉讓限制證明書」,自此單位就等同於私人樓宇,可以自由買賣或出租。

為何未補地價居屋不能合法出租?

未補地價的居屋不能合法出租,原因正正在於其資助房屋的性質和不完整的業權。政府提供折扣是為了協助市民自置居所,並非用作投資獲利。在未補回地價前,政府仍持有單位的部份業權,業主無權單方面將單位用作收租牟利。將未補地價居屋出租屬於違法行為,一經發現,房委會有權收回單位,業主與租客雙方都可能面臨法律風險。

居屋轉售限制:歷年禁售期政策演變

為了確保公共資源用得其所,及遏止短期炒賣,政府為居屋設立了「禁售期」,而這項政策在過去多年亦有不斷調整,變得越來越嚴格。

最新禁售期規定(15年限制)

自「居屋2022」起推售的單位,採用了歷來最嚴格的轉售限制。新規定的年期長達15年,具體分為三個階段:

  • 首5年內: 業主不能以高於原價的價錢轉售單位。他們只可以「原價」透過房委會的「居屋第二市場」轉售予綠表或「白居二」買家。
  • 第6至第15年內: 業主可以在毋須補地價的情況下,於「居屋第二市場」按自行議定的價格,將單位轉售予綠表或「白居二」買家。
  • 15年後: 業主可以選擇補回地價,之後便可在公開市場自由出售單位,買家沒有任何資格限制。

舊有禁售期規定比較

相比之下,過往的禁售期較為寬鬆。例如在2019年至2021年期間推售的居屋,禁售期為10年,首2年只可以原價轉售,第3至第10年可在居二市場自由定價出售,10年後便可補地價在公開市場買賣。再早期的居屋,限制更短,這也反映了政府因應樓市變化而逐步收緊資助房屋流轉的政策方向。

免補地價交易:居屋第二市場(居二市場)

對於大部分居屋業主而言,要拿出一筆可觀的資金補地價並非易事。因此,政府設立了「居屋第二市場」(俗稱居二市場),提供一個合法渠道,讓合資格的居屋業主在毋須補地價的情況下,將單位轉售給其他合資格的買家。

居二市場的運作機制與對象

居二市場是一個封閉的市場,參與者身份受限。賣方是已過禁售期首階段的未補價居屋業主。而買方則主要有兩類人士:

  1. 綠表資格持有人: 主要是現有公屋住戶或合資格的公屋申請人。
  2. 「白表居屋第二市場計劃」(白居二)中籤者: 符合白表資格,並透過攪珠抽中配額的人士。

交易過程與一般二手樓買賣相似,買賣雙方可透過地產代理議價及簽訂合約,只是買家身份必須經過房委會核實。

申請「白居二」資格與注意事項

「白居二」計劃讓不擁有公屋資格的中低收入家庭,有機會在居二市場上選購未補價的單位。申請「白居二」的資格,例如入息及資產限額,基本上與申請一手新居屋的白表資格看齊。房委會每年會設定配額,並透過攪珠決定申請人的優先次序。

成功抽中的申請者,會獲發一張「批准信」及「購買資格證明書」。大家要留意,「購買資格證明書」有效期為12個月,持有人必須在有效期內簽署臨時買賣合約購入單位,否則資格便會失效。所以在獲得資格後,就要把握時間物色心儀的居二單位。

最新居屋情報及歷年數據分析

想深入了解居屋是什麼,除了明白其定義和申請流程,掌握最新市場情報和數據亦是致勝關鍵。了解每年「戰況」的激烈程度,可以幫助你制定更切合實際的置業策略。

「居屋2025」最新消息:屋苑、售價及申請日期

每年年中,房委會便會開始透露新一期居屋的初步資訊。雖然最終詳情要待官方正式公布,但根據市場消息,我們可以率先預覽「居屋2025」可能推出的屋苑選擇和基本定價方向,為入市做好準備。

六大新屋苑位置、單位數目及預計落成日期

據了解,「居屋2025」將會推出六個新屋苑,合共提供超過七千個單位,地點遍佈市區及新界。以下為各屋苑的初步資料盤點:

  • 啟德啟盈苑:提供約1,736個單位,實用面積介乎186至448平方呎,預計2026年10月落成。
  • 觀塘安柏苑:提供約420個單位,實用面積介乎291至498平方呎,預計2025年3月落成。
  • 油塘高曦苑:提供約864個單位,實用面積介乎375至384平方呎,預計2028年2月落成。
  • 東涌裕興苑:提供約1,344個單位,實用面積介乎285至510平方呎,預計2026年4月落成。
  • 屯門兆湖苑:提供約2,768個單位,實用面積介乎297至480平方呎,預計2027年4月落成。
  • (第六個屋苑待房委會公布)

官方售價、折扣率及入場費分析

定價方面,房委會建議「居屋2025」繼續以市價七折(即30%折扣率)發售。按此推算,單位售價預計介乎143萬至467萬元。當中最矚目的「入場費」,即最便宜的單位,預計來自啟德啟盈苑,售價約143萬元。這個價錢對於預算有限的年輕家庭或單身人士而言,無疑是一個相當吸引的上車機會。

歷年居屋申請數據回顧

了解最新情報後,我們回顧過去的申請數據。分析歷年申請人數和中籤率,可以更宏觀地理解居屋市場的競爭情況,並評估自己的中籤機會。很多人關心居屋什麼時候攪珠,但攪珠前的申請數字更能反映真實的競爭。

近年申請人數與超額認購倍數

居屋申請反應一向踴躍,超額認購是常態。

  • 「居屋2023」:共收到約16.3萬份申請,相對於約9,154個單位,超額認購接近17倍。這意味著平均約17人競爭一個單位。
  • 「居屋2022」:申請反應更為熱烈,共收到約24.2萬份申請,超額認購約26倍。

申請人數的變化,往往與該期的屋苑吸引力、市場氣氛及入息資產限額調整有關。

綠白表申請比例與中籤率分析

房委會每年會為綠表和白表申請者設定單位配額比例,這直接影響兩類申請者的中籤機會。以「居屋2023」為例,綠白表配額比例為40:60。

雖然白表申請者的配額佔六成,看似機會較大,但由於白表申請人數遠遠拋離綠表申請者,所以競爭實際上更為激烈。相反,綠表申請者雖然配額較少,但因申請基數較小,其平均中籤率通常會高於白表申請者。因此,符合綠表資格的公屋住戶,在申請居屋時確實佔有一定優勢。

居屋常見問題 (FAQ)

在了解居屋是什麼之後,申請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疑問。我們整理了一些常見問題,助你釐清細節。

夫婦可以分開申請居屋嗎?

答案是不可以。根據房屋委員會的規定,已婚夫婦必須使用同一份申請表進行申請。此舉是為了確保公共資源得到公平分配。在申請時,夫婦二人的總入息和總資產淨值需要合併計算,並且一同接受資格審查。如果夫婦被發現分開遞交申請,所有相關的申請都會被取消資格。除非二人已經合法離婚或完成分居的法律程序,否則便需要共同申請。

強積金 (MPF) 會計入資產審查嗎?

強積金在資產審查中,需要視乎其性質和狀況。在計算入息時,法定的強制性供款部分(僱員及僱主各自的5%)是可以從每月總收入中扣除的。不過,任何自願性供款則需要計入每月入息。

至於資產方面,戶口內累積的強積金結餘,一般情況下是不會被計算在資產總額之內的。只有當申請人已年屆法定退休年齡(或符合提早提取強積金的條件),並且可以隨時提取該筆款項時,這筆結餘才會被視為資產的一部分。

居屋管理費、差餉、地租如何計算?

作為居屋業主,需要承擔與私人樓宇相若的恆常開支,主要包括以下三項:

  • 管理費:管理費的金額是根據單位所佔的管理份數來釐定。費用的用途是支付屋苑的日常管理開支,例如保安、清潔、公共設施維修等。實際金額會由業主立案法團或管理公司決定。
  • 差餉:這是政府向物業徵收的一種間接稅。差餉額是按照物業的應課差餉租值(即物業的年租金估值)乘以一個百分比(現時為5%)計算得出,每季徵收一次。
  • 地租:大部分居屋單位都需要繳交地租。地租的計算方式是應課差餉租值的3%,同樣是按季徵收。

家庭成員入息不穩定(如自僱)應如何申報?

對於收入不固定的家庭成員,例如自僱人士、自由工作者或收取佣金的銷售人員,房委會要求申報一個平均月入。計算方法是將申請截止日期前一段指定時期(通常是6個月或12個月)的總收入,除以相應的月數,得出平均數。

申報時,必須提供詳盡的證明文件,例如有效的商業登記證、經會計師核實的損益表、稅務局發出的評稅通知書、顯示收入記錄的銀行月結單等,以證明所申報收入的真確性。

揀樓後「撻訂」有什麼後果?

決定放棄所選購的單位,即俗稱的「撻訂」,會帶來幾個主要後果。首先,申請人在揀樓當日所繳付的訂金將會被全數沒收,房委會並不會退還任何款項。其次,該申請資格會被即時取消,申請人及其家庭成員在該次銷售計劃中,將無法再有揀樓的機會。此外,申請人及名列申請表上的家庭成員,在一定時期內(例如24個月),可能無法再次申請房委會轄下的任何資助出售房屋計劃。因此,在簽署買賣協議前,務必審慎考慮。

新居屋質素如何?收樓要注意什麼(附驗樓清單)?

新居屋的質素參差,交樓標準與私人樓宇有一定距離。單位一般以「現狀」交收,內部裝修和附送設備都較為基礎,目的是增加單位的靈活性及降低建築成本。因此,收樓時的仔細檢驗(俗稱「驗樓」)便極為重要。業主需要在指定的期限內(通常是收樓後的7天內),向房委會提交執修清單。以下是一些關鍵的驗樓注意事項:

  • 門窗檢查:確保所有門窗開關順暢,窗戶的防水膠邊完整無缺,門鎖和窗鎖功能正常。
  • 牆身與天花:檢查牆身及天花油漆是否平滑,有沒有裂痕、滲水或發霉的跡象。
  • 地台與地磚:輕敲每一塊地磚,檢查是否有「空心磚」的聲音。同時觀察地台是否平坦,地腳線是否穩固。
  • 來去水測試:開啟所有水龍頭,測試供水是否正常。將水盆和浴缸注滿水後一次過排走,觀察去水速度及喉管有否滲漏。亦要沖廁數次,確保沖水系統運作正常。
  • 電力裝置:利用驗電插座(俗稱「電筆」)測試所有電掣是否通電及接駁正確。
  • 附送設備:仔細檢查廚房及洗手間附送的設備,例如廚櫃、洗手盆、坐廁等,確保沒有損壞或刮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