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 2025/26 新學年的學費及生活開支,不少家庭都會考慮申請學生資助以減輕財政壓力。究竟學生資助金額最多可獲批幾多?自己是否符合申請資格?申請過程涉及不同計劃及繁複的「調整後家庭收入」(AFI)計算,或會令人感到無從入手。本文為你整合最新學生資助全攻略,一文詳解各項資助津貼金額、申請資格、AFI 計算方法及重要申請日期,助你為新學年做好準備,順利申請所需資助。
學生資助計劃種類及津貼金額
談到學生資助金額,其實它涵蓋了多個不同的項目。政府為了方便家長,將多個學生資助計劃金額的申請整合在一份綜合申請表內。你的家庭最終可以獲得多少資助,視乎子女就讀的級別及家庭的入息審查結果。不如我們一齊看看有哪些主要的資助種類。
學前教育資助(幼稚園及幼兒中心)
首先是「幼稚園及幼兒中心學費減免計劃」。如果你的子女就讀於參加「幼稚園教育計劃」的非牟利幼稚園,這個計劃可以直接減免部分或全部學費。實際的減免金額,會根據學校的學費及家庭的資助幅度(分為100%、75%及50%)來計算。
另外還有「幼稚園學生就學開支津貼」。這是一項額外的學生資助津貼金額,用來幫助合資格的家庭應付子女在幼稚園的雜項開支。這筆津貼會以自動轉帳形式直接發放給家長。
中、小學學生資助
對於中、小學生,資助項目就更加多元化,主要分為以下三種:
最為人熟悉的是「學校書簿津貼計劃」。這筆津貼是為了資助學生購買課本及其他學習雜項的開支。津貼額會按學生的級別(如小學、初中及高中)而有所不同,每年金額亦會調整。
其次是「學生車船津貼計劃」。如果住處與學校有一段距離,即步行時間超過十分鐘,而需要乘搭公共交通工具上學,便可以申請此項津貼。津貼額是根據學生往返學校的實際交通開支計算,所以每位學生的金額都可能不同。
最後是「上網費津貼計劃」。這項津貼是以家庭為單位發放的定額津貼,目的是支援學生在家的網上學習需要。合資格家庭不論子女人數,每年都只會獲發一次津貼,資助幅度分為全額及半額。
其他資助及學費發還計劃
除了以上項目,綜合申請亦涵蓋一些學費發還計劃,例如為修讀「應用教育文憑」或指定夜間成人教育課程的學員提供資助。申請人通常需要先繳付學費,然後在完成課程並符合出席率及成績要求後,便可獲發還全部、一半或三成的學費。
此外,通過入息審查的家庭,子女亦可透過學校申請「考試費減免」,減輕公開考試的經濟壓力。
如何計算「調整後家庭收入」(AFI)?
要了解最終獲批的學生資助金額,關鍵在於明白學生資助處(學資處)的評估核心——「調整後家庭收入」(Adjusted Family Income,簡稱AFI)。這並非簡單將家庭每月的收入相加再除開,而是一個特定的計算機制,用以公平地評估每個家庭的經濟狀況。掌握AFI的計算方法,就能大概估算出可獲批的學生資-助計劃金額。
AFI 的計算公式
學資處主要使用以下兩條公式來計算AFI,而選擇哪一條則視乎你的家庭結構。
一般家庭公式:
調整後家庭收入 (AFI) = 家庭全年總收入 ÷ (家庭成員人數 + 1)
單親家庭公式:
對於只有2至3名成員的單親家庭,計算方法會有所調整,以提供更多支援。
調整後家庭收入 (AFI) = 家庭全年總收入 ÷ (家庭成員人數 + 2)
這個「+1」或「+2」的設計,是考慮到撫養子女會帶來額外開支,所以公式的分母會比實際家庭人數多,令計算出來的AFI數值較低,讓家庭有較大機會獲得資助。
公式中的「家庭全年總收入」包括甚麼?
計算AFI時所指的「家庭全年總收入」,涵蓋的範圍十分廣泛,並不單指薪金。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 申請人及配偶的全年收入: 這包括薪酬、雙糧、花紅、津貼、生意利潤等所有收入。
- 同住未婚子女收入的30%: 如果家中有未婚子女與你同住並有工作收入,其全年總收入的30%需要計算在內。
- 親友的資助: 如果有親戚或朋友定期提供金錢上的援助,這部分也需要申報。
收入的計算期為上一個財政年度,即2025年4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
「家庭成員」又是指哪些人?
在計算公式中,「家庭成員」的定義同樣有清晰的界定,一般是指:
- 申請人本人
- 申請人的配偶
- 與申請人家庭同住的未婚子女
- 由申請人及/或其配偶供養的父母(須為香港居民,並與申請人家庭同住)
將以上資料代入公式後,得出的AFI數值會對應到學資處設立的不同資助級別。例如,數值若落在「全額資助」的區間,便可獲得全額的學生資助津貼金額;若落在「半額資助」區間,則獲批半額。
學生資助申請資格詳解
想知道子女可以獲批幾多學生資助金額,首先要了解申請資格。學生資助處主要會從兩方面評估,第一是學生本身的條件,第二就是申請人(通常是家長或監護人)的資格。以下會逐一為大家拆解,讓你在遞交申請前,可以清楚核對自己是否符合所有要求。
學生資格要求
首先,申請資助的學生必須是未婚的香港居民。這代表學生需要擁有香港居留權、入境權,或在香港無條件逗留。如果學生只持有旅遊簽證、雙程證或學生簽證等,就不符合申請資格了。
對於不同年齡的學童,亦有特定的就讀學校要求。
幼稚園學生(K1至K3班):申請2025/26學年資助的學童,必須在2025年8月31日或之前年滿兩歲八個月。同時,他們就讀的幼稚園,必須是參加「幼稚園教育計劃」的非牟利幼稚園。
幼兒中心學童(0至3歲):如果子女正在已於社會福利署註冊的幼兒中心,接受全日制託管服務,家長亦可以為他們申請資助。不過,除了通過家庭入息審查外,還需要通過一項「社會需要」的審查,以證明家庭有托兒服務的實際需要。
申請人資格要求
申請學生資助的人,必須是學生的父親、母親或根據香港法例第13章《未成年人監護條例》委任的合法監護人。如果申請人並非學生的父母,就需要在申請表上提供合理的解釋,例如是供養學生的祖父母或親戚。
特別情況:綜援家庭
如果家庭正在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申請學生資助津貼金額的渠道會有所不同。一般情況下,綜援家庭應該直接向社會福利署申請與就學相關的津貼,而不需要再向學生資助處提交這份綜合申請。除非有特殊情況,例如子女並非綜援受助人,否則經由社署申請會是更直接的做法。
2025/26 申請流程及重要日期
想準時收到新學年的學生資助金額,就要留意學生資助處(學資處)公布的申請時間表了。整個申請流程有清晰的時間節點,及早準備和遞交申請,有助你更快獲批學生資助計劃金額。以下將分為舊有申請人及首次申請人,詳細講解流程及關鍵日期。
申請前的準備:預填表格與全新申請
大部分家庭的申請流程,由是否收到「預填表格」開始。
舊有申請家庭
如果你在2025/25學年曾成功申請學生資助,學資處會主動為你準備一份已填妥部分資料的「預填表格」(紙本或電子版登入碼),簡化申請程序。表格會分批發出:
- 第一批(2025年3月中起): 適用於上一學年成功申請中、小學資助,或有子女將於2025/26學年升讀小一的家庭。
- 第二批(2025年5月起): 適用於上一學年只成功申請學前學生資助,而且子女不會在2025/26學年升讀小一的家庭。
收到預填表格後,只需核對資料、填寫更新部分,然後連同所需證明文件副本寄回學資處便可。
首次申請家庭
如果是第一次申請,你需要在學資處網站下載申請表格,或親身到學資處、民政事務處諮詢服務中心索取。填妥表格後,同樣連同證明文件副本寄回學資處。
重要日期及資助發放時間表
不同教育階段的申請截止日期和資助發放時間略有不同,清楚記下這些日期,有助你規劃家庭的財務預算。
中、小學生資助
- 建議遞交日期: 2025年5月31日或之前。在此日期前遞交齊全的資料,有機會獲首階段發放津貼。
- 首階段資助發放: 如果申請獲批,學資處會在2025年7月或8月,率先以自動轉帳方式發放首階段的學校書簿津貼及上網費津貼。
- 結果通知: 約2025年8月起,你會陸續收到正式的申請結果通知書。
- 津貼調整及發放: 待新學年各項學生資助津貼金額確定後,學資處約於2025年10月底或11月起,發放書簿津貼的差額。部分首次申請或有子女升讀小一的家庭,則需待遞交由學校蓋印的「資格證明書」後,才能獲發津貼。
學前學生資助
- 建議遞交日期: 2025年6月30日或之前。
- 結果通知: 如文件齊全,約在2025年8月起會收到結果通知書及「學校證明書」。
- 遞交「學校證明書」: 收到後,你需要把「學校證明書」交給子女就讀的幼稚園或幼兒中心辦理,學校核實後會交回學資處。
- 資助發放: 學資處收妥由學校核實的證明書後,約於2025年9月底起,會將學費資助直接發放給學校,用以扣減學費。而「幼稚園學生就學開支津貼」則會透過自動轉帳存入你的銀行戶口。
資助發放方式及後續跟進
當申請獲批之後,大家最關心的就是如何收到學生資助金額。學資處的發放方式會根據你子女就讀的級別而有所不同。對於中、小學生,大部分的學生資助津貼金額,例如學校書簿津貼同埋上網費津貼,都會直接透過自動轉帳存入你指定的銀行戶口,非常方便。值得一提的是,書簿津貼通常會分兩階段發放。因為新學年的津貼額要稍後才能確定,所以學資處會在7月或8月先按上一學年的標準發放首筆津貼,之後大約在10月底或11月,再根據最新的津貼額發放差額。
至於幼稚園學生的資助發放方式就有點不同。學費減免的部分,款項並不會直接給你,而是由庫務署直接撥款給學校,然後學校再將已繳交的學費發還給家長。至於幼稚園學生就學開支津貼,就會同中、小學生一樣,以自動轉帳方式發放。整個學生資助計劃金額的發放流程清晰,確保資助能準確送到有需要的人手上。
在某些情況下,你會收到由學資處寄出的證明書,而這會直接影響津貼的發放時間。例如,過往未曾領取書簿津貼或者子女剛升讀小一的家庭,會收到一份「資格證明書」。你需要將證明書交給學校核實,學資處收到學校交回的資料後,才會安排發放津貼。同樣地,首次申請學前資助或子女轉校的家庭,亦會收到「學校證明書」,必須按時交回學校處理,學資處才能安排發放相關資助。
收到申請結果通知書後,不代表整個程序就完結了。如果家庭的經濟狀況在評核期後出現重大轉變,可以在收到通知書後的一個月內,以書面形式向學資處申請重新評估。另外,學資處會進行抽樣調查,所以申請時提交的所有文件正本同副本,都建議妥善保存至少兩年。如果申請資料有問題,或者在任何資助計劃下有欠款,學資處有權暫停或扣起將要發放的資助,用來抵銷欠款。
常見問題 (FAQ)
如果家庭經濟狀況在學年中途有變,可以重新評估學生資助金額嗎?
可以的。如果在收到申請結果通知書後,家庭的經濟狀況出現重大變化,例如主要收入來源者失業或收入大幅減少,你可以在結果通知書發出後一個月內,以書面形式向學生資uto處(學資處)提出重新評估申請。你需要提供相關證明文件,而處理時間一般需要數月。
我正在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還需要向學資處申請嗎?
一般情況下,正領取綜援的家庭,應該直接向社會福利署申請與子女就學相關的津貼。你不應再向學資處遞交「學生資助計劃綜合申請表格」,因為這可能導致重複申請,並延誤你獲得援助。
單親家庭在計算「調整後家庭收入」(AFI) 時有特別處理嗎?
有的。為了更好地支援單親家庭,AFI計算機制設有特別調整。對於2人及3人的單親家庭,計算公式中的分母會額外加1,即由(家庭成員人數+1)變為(家庭成員人數+2)。這個調整會降低你的AFI計算結果,讓你更容易符合資格,並有機會獲得較高的學生資助金額。
為甚麼學校書簿津貼會分兩次發放?
這是為了讓合資格的家庭能盡快獲得資助,以應付開學時的開支。由於新學年的書簿津貼額通常在學年開始後才正式確定,所以學資處會在7月或8月,先參考上一學年的標準發放首階段津貼。當新學年的學生資助津貼金額確定後,約在10月底或11月起,學資處會再發放差額,確保你收到全數應得的津貼。
錯過了申請截止日期怎麼辦?
學資處強烈建議申請人在指定日期前遞交申請,確保能及時處理。若你錯過了建議的截止日期,學資處仍然會處理你的申請,不過審批和發放資助的時間將會延後。特別要注意,某些津貼的生效日期可能會受影響,例如學生車船津貼,所以準時提交申請非常重要。
如果申請資料有錯漏,會影響學生資助計劃金額的審批嗎?
會的。提供不完整或不準確的資料,是導致申請延誤的最常見原因。學資處在審核時,如果發現資料有問題,會要求你澄清或補交文件,整個審批過程就會被拖長。在極端情況下,如果資料問題嚴重或無法核實,學資處有權暫停或扣起資助的發放。因此,遞交表格前,請務必仔細核對所有資料是否正確無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