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名業主單名按揭」可行嗎?買樓前必讀5大關鍵:詳解擔保人、甩名財技、業權選項與致命陷阱

在置業路上,「聯名業主,單名按揭」是個常見的查詢,但這其實是一個美麗的誤會。買家提出此想法,大多是希望集二人之力通過壓力測試,同時又想保留其中一方的首次置業身份,或簡化供款責任。事實上,銀行並無此類按揭產品,正確的操作應為「單名業主,另加按揭擔保人」。

本文將為您深入剖析此方案的可行性,全面比較「聯名業主」與「單名業主 + 擔保人」的利弊,詳解「長命契」與「分權契」兩種業權形式的深遠影響,並教您如何運用「甩名」財技為未來投資鋪路,同時警示足以摧毀業權的「單邊按揭」陷阱,助您在簽署臨約前,作出最精明的決策。

「聯名業主單名按揭」可行嗎?正確操作為「單名業主 + 按揭擔保人」

破解迷思:釐清「聯名業主單名按揭」的真實需求

剖析常見場景:為解決收入不足或信貸評級問題

許多人在計劃置業時,都會搜尋「單名業主聯名按揭」或類似的「聯名物業單名按揭」方案,希望能夠結合兩人的財務實力去申請按揭,但同時又只想將業權歸於其中一人名下。這個想法的背後,通常是為了解決其中一方收入不足,或者信貸評級未如理想,難以獨力通過銀行的壓力測試。

指正觀念:此為按揭需求,非銀行術語,正確方案是「單名做業主,另加擔保人」

不過,需要先釐清一個觀念,「聯名業主單名按揭」其實並不是一個正式的銀行術語,而是一種置業需求的描述。在銀行的實際操作中,並沒有這樣的產品。要實現這個目標,正確的銀行操作模式其實是「單名做業主,另加擔保人」。

按揭擔保人制度:實現單人持有的最佳方案

擔保人定義與作用:無需成為業主,收入可合併計算壓力測試

按揭擔保人制度,就是為了解決上述情況而設的最佳方案。簡單來說,擔保人並不需要成為物業的業主,他的名字不會出現在樓契上。他的主要作用,是在申請按揭時,將其收入與業主的收入合併計算,用來通過銀行的「供款與入息比率」(DTI)及壓力測試,從而增加成功獲批按揭的機會。

擔保人資格:誰可擔任?(近親關係定義)

銀行對擔保人的資格有一定要求,最常見是需要與借款人有近親關係。一般而言,「近親」的定義包括借款人的父母、配偶、子女或兄弟姊妹。在審批時,銀行會視乎個別情況及關係的緊密程度作出考慮。

申請流程與審批:銀行如何計算供款能力

在審批過程中,銀行會將業主和擔保人的總收入相加,然後再扣減兩人現有的所有債務,例如私人貸款、信用卡分期等,最後計算出合併後的供款能力是否符合金管局的要求。整個評估會將業主與擔保人視為一個共同的還款組合。

優點:業權清晰、保留首置身份、方便未來轉讓

採用「單名業主 + 擔保人」方案有幾項明顯的優點。第一,業權清晰,由於物業只有一個業主,未來不論是出售、出租或轉讓,決策過程都非常簡單,可以避免因關係轉變而引發的業權糾紛。第二,擔保人並非業主,因此他仍然保留著「首次置業」的寶貴身份。將來如果他自己想置業,就可以享受較低的印花稅率,為家庭的長遠財務規劃保留了極大彈性。第三,日後如果業主的收入增加,有能力獨立負擔按揭,可以透過轉按的方式向銀行申請移除擔保人,手續比聯名物業的「甩名」轉讓簡單得多,成本也較低。

缺點:擔保人信貸紀錄將顯示該按揭,影響未來借貸

當然,這個方案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擔保人雖然不是業主,但整筆按揭貸款仍然會100%記錄在他的信貸報告(TU)上。這意味著他的信貸額度會被佔用,如果他將來想申請其他貸款,例如自己買樓的按揭,銀行在審批時會將這筆擔保計算在內,從而影響他能夠獲取的貸款額度。

成為聯名業主前必讀:解析「長命契」與「分權契」

在深入研究各類按揭財技,例如思考單名業主聯名按揭等操作的可行性之前,所有準聯名業主都必須先作出一個更基本,但影響更深遠的決定:選擇物業的業權形式。這一步看似只是在法律文件上的一個選項,但實際上它決定了未來業權的繼承方式、資產的控制權,以及處理物業的靈活性。香港的聯名物業主要有兩種業權形式,分別是「聯權共有」(俗稱長命契)和「分權共有」(俗稱分權契),兩者的法律含義和實際效果截然不同。

聯權共有(長命契 Joint Tenancy)

定義與生存者權利(Right of Survivorship)

聯權共有,就是大家常聽到的「長命契」。在這種形式下,所有聯名業主被視為一個單一的整體,共同擁有整個物業的100%業權,沒有劃分獨立的份額。

它最核心的特點是「生存者權利」。簡單來說,就是當其中一位業主不幸離世,其業權會自動、完整地轉移給其他在生的聯名業主。這個過程是凌駕於遺囑之上的,意味著業權的繼承無需經過複雜的遺產承辦程序,直接由在生者承繼。

適用對象:夫婦等長遠穩定關係

基於這種自動繼承的特性,「長命契」最適合有著長遠穩定關係的聯名業主,特別是夫婦。因為這份契約本身就體現了雙方希望將物業作為共同資產,並在一方離世後為另一方提供直接保障的意願。它簡化了身後事,確保了在生配偶的居住權與資產所有權,是鞏固彼此承諾的一種法律形式。

分權共有(Tenancy in Common)

定義與獨立業權份額

分權共有的概念則完全不同。在這種形式下,每位聯名業主都擁有物業的獨立且明確的業權份額。這些份額可以平均分配,例如各佔50%;也可以按出資比例劃分,例如一方佔70%,另一方佔30%。

最關鍵的分別在於,每位業主都可以獨立處理自己名下的那一份業權,包括將其出售、抵押,或根據自己的意願訂立遺囑,將其傳承給指定的繼承人。當其中一位分權共有人離世,他持有的業權份額會成為其遺產的一部分,並按照其遺囑或遺產法進行分配,並不會自動轉移給其他的聯名業主。

適用對象:生意夥伴、朋友或兄弟姊妹

分權共有更適合沒有婚姻或繼承關係的合作夥伴,例如一同投資物業的生意夥伴、朋友,或是兄弟姊妹。因為這種形式清晰界定了各人的資產份額,保障了個人的財產獨立性。大家可以確保自己投入的資金和所佔的業權,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傳承給自己的家人或後代,而不是合作夥伴。

為何選擇正確的業權形式至關重要?

選擇「長命契」還是「分權契」,直接影響到你對資產的控制權和財產的最終歸屬。這個決定反映了聯名業主之間的關係本質與長遠規劃。如果選擇與關係不匹配,日後可能會引發嚴重的業權糾紛。例如,生意夥伴若錯誤選用「長命契」,其中一方離世後,其家人將無法繼承他投入的資產;反之,夫婦若選用「分權契」,其中一方有權在未經對方同意下,將自己的業權份額出售,可能引入一個陌生的業主。因此,在簽署買賣合約前,清晰理解兩者分別,並作出最適合彼此關係的選擇,是保障各方權益的第一步。

方案大比拼:「聯名業主」 vs 「單名業主 + 擔保人」

置業路上,不少人會面臨一個關鍵抉擇:應該與伴侶或家人成為「聯名業主」,還是採用「單名業主 + 擔保人」的模式?這兩個方案在申請按揭、未來稅務規劃以至業權處理上,都有深遠影響。讓我們仔細剖析兩者的利弊,助你作出最適合的決定。

方案一:「聯名業主」的優點與長遠成本

優點:合併所有業主收入,更容易通過壓力測試

成為聯名業主,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將所有業主的收入合併計算。銀行審批按揭時,對供款與入息比率有嚴格要求,單憑一人之力未必能過關。但聯名申請,兩份收入相加,自然更容易滿足銀行的壓力測試要求,成功獲批按揭的機會就大增了。

缺點一:所有業主即時失去首次置業身份,增加未來稅務成本

這個決定會即時消耗掉所有聯名業主的「首次置業」名額。這意味著,日後任何一位業主想再買入其他住宅物業,都無法再享受較低的首次置業印花稅率,需要繳付高昂的從價印花稅(AVD),長遠的稅務成本會大大增加。

缺點二:信貸紀錄互相綑綁,貸款額100%反映在各人信貸報告

很多人以為聯名按揭,貸款額會按業權比例攤分,事實並非如此。一筆500萬的按揭,在兩位業主的信貸報告(TU)上,都會各自完整顯示為一筆500萬的負債。這會同時佔用兩人的信貸額,日後若要各自申請其他貸款,例如私人貸款或信用卡,審批都會受到影響。

缺點三:關係轉變時,處置物業比擔保人模式複雜,易生業權爭議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總有變數。一旦聯名業主之間(例如情侶或生意夥伴)的關係生變,要處理聯名物業就會變得相當複雜。不論是出售物業、轉讓業權(俗稱「甩名」),都必須得到所有業主同意。如果無法達成共識,物業就可能陷入僵局,甚至引發業權爭議,其處理過程遠比單名業主加擔保人的模式複雜。

方案二:「單名業主 + 擔保人」的優點與潛在風險

優點:保留其中一方首置身份,部署未來投資更靈活

這個方案的最大優勢,就是可以保留擔保人一方的「首次置業」身份。這位擔保人日後若有需要置業,仍然可以享受首次置業的稅務優惠。這為家庭的長遠資產增值和投資部署,保留了極大的靈活性。

優點:業權結構簡單,避免未來紛爭

由於物業只有一位業主,業權結構非常清晰簡單。未來不論是出售、出租或承造按揭,都由單名業主一人決定,無需徵求擔保人同意。這能有效避免因關係變化而產生的業權紛爭,讓物業處理更為直接爽快。

缺點:擔保人身份被鎖定,影響其個人未來借貸能力

雖然擔保人不是業主,但其擔保責任與借款人無異。這筆按揭貸款同樣會100%反映在其信貸報告上,佔用其信貸額度。換言之,只要擔保人身份一日未解除,他自己未來想申請按揭買樓,其借貸能力就會大受影響,銀行會將這筆擔保的供款額一併計算,導致其能借到的貸款額大減,甚至無法獲批。

聯名業主「甩名」財技:恢復首置身份全攻略

什麼是「甩名」(近親轉讓)?

定義:將業權份額以轉讓或送贈形式轉予其他聯名業主

講到單名業主聯名按揭的長遠部署,其中一個相當普遍的財技就是「甩名」。這個操作的正式名稱是「近親轉讓」,意思是指其中一位聯名業主,透過簽訂法律文件,將自己持有的物業業權份額,以買賣或贈與的方式,轉讓給另一位聯名業主。完成後,物業就會由聯名持有,變為其中一方單獨持有。

核心目的:讓其中一方恢復「首次置業」身份,慳減印花稅

進行「甩名」操作,最核心的目的,是讓轉讓出業權的一方,重新恢復「首次置業」的身份。這個身份在稅務上有很大優勢,因為他日後再購買任何住宅物業時,就可以享受較低的印花稅率。相反,如果一直保留聯名業主的身份,未來再買樓便需要繳付高昂的從價印花稅,兩者稅款的差距可以非常巨大。

「甩名」操作流程與成本計算

法律程序:由簽訂轉讓契到重做銀行按揭的步驟

「甩名」並非只是簡單改個名,而是等同一次正式的物業買賣。基本流程包括:首先,雙方協定轉讓價;然後,委託律師樓草擬及簽署正式的轉讓契約;接著,承接業權的一方需要向銀行申請全新的按揭貸款,用來「買入」另一半業權及承擔原有的按揭;最後,繳付印花稅及將文件交往土地註冊處註冊,整個程序才算完成。

印花稅計算:如何合法運用較低的「第2標準稅率」

「甩名」的一大好處是,如果轉讓是在近親(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姊妹)之間進行,印花稅可以按照稅率較低的「第2標準稅率」計算。稅款的計算基礎,是物業估值乘以所轉讓的業權份額,再乘以相應稅率。相比起非首置身份需要繳付的稅款,運用這個方法可以合法地節省一大筆稅務開支。

定價技巧:為何轉讓價不能過低以規避稅務風險

在設定轉讓價時,大家要留意,價格不能隨意訂得太低。稅務局有權以市場估值為準去評估應繳的印花稅,如果定價嚴重偏離市價,稅局可能會追收差額。而且,銀行在審批按揭時,亦會評估轉讓價的合理性。如果價格比銀行估價低太多,銀行或會質疑交易的真確性而拒絕批核按揭。一個專業貼士是,先為物業向多間銀行估價,選取估價最低的一間,再以此估價作為成交價,並向同一間銀行申請按揭,這樣操作會比較穩妥。

甩名後,新單名業主申請按揭注意事項

承接方必須能獨立通過壓力測試

這是「甩名」操作中最關鍵的一環。由於物業轉為單一人士持有,承接業權的一方,必須單憑自己的入息,獨立通過銀行的壓力測試。銀行不會再考慮另一方的收入。所以,在決定「甩名」前,必須準確計算承接方的供款能力是否足夠,否則整個計劃都無法執行。

注意原有按揭的罰息期,避免額外成本

「甩名」牽涉到提早清還原有的聯名按揭,然後再申請一份全新的單名按揭。如果原有的按揭貸款還在罰息期內(通常是首兩至三年),提早還款便需要向銀行支付額外的罰息費用。這是一筆潛在的額外成本,行動前記得要先查閱清楚原有的按揭合約條款。

樓花物業的轉讓限制及操作困難

最後一點非常重要,一手買入的樓花物業,在未完成建築及正式收樓前,是受到合約限制,不可以進行任何業權轉讓的,當中亦包括近親之間的「甩名」。所以,如果你的聯名物業仍然是樓花,就需要等待物業正式落成,完成所有手續後,才可以部署「甩名」計劃。

高風險警示:辨清正規按揭與「單邊按揭」陷阱

當談及聯名物業的融資,很多人會搜尋「單名業主聯名按揭」這個概念,希望找到其中一位業主單獨申請按揭的方法。但在現實操作中,這種想法很容易誤入一個稱為「單邊按揭」的高風險財務陷阱。這並非銀行提供的正規按揭產品,而是財務公司針對聯名物業推出的一種私人貸款,了解其本質與風險至關重要。

什麼是「單邊按揭」?聯名業主的私人貸款陷阱

定義:其中一位業主,單方面將其「業權份額」抵押給財務公司

「單邊按揭」的正式定義,是指在一個由兩人或以上共同持有的聯名物業中,其中一位業主,在未經其他業主同意的情況下,單方面將自己持有的那一部分「業權份額」抵押給財務公司,從而套取現金。這個操作只涉及申請人自己的業權,所以看似與其他業主無關。

風險分野:與銀行正規按揭在性質與風險上的根本區別

「單邊按揭」和我們熟悉的銀行按揭有根本性的不同。首先,銀行承造的任何按揭,都必須得到物業全部業主的書面同意和簽署,因為銀行抵押的是整個物業的完整業權。但是,「單邊按揭」的貸款方是財務公司,它們願意接受不完整的業權作抵押。這兩種做法在法律基礎和風險水平上截然不同,後者為物業的未來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單邊按揭」對聯名物業的致命風險

選擇「單邊按揭」雖然看似解決了即時的資金需求,但隨之而來的風險,足以對整個聯名物業構成致命打擊。

風險一:極高昂利息,年利率可達24%或以上

由於財務公司承擔的風險較高,所以會透過極高的利息來彌補。這類貸款的年利率(APR)普遍十分驚人,達到24%或以上亦不足為奇。如此沉重的利息負擔,很容易讓借款人陷入債務泥潭,最終無力償還。

風險二:違反原有銀行按揭條款,或觸發銀行「Call Loan」

如果物業本身已經有銀行的第一按揭,私下進行「單邊按揭」就等於在銀行不知情下增加了第二項押記。這個行為通常已直接違反了原有銀行按揭的合約條款。一旦銀行透過土地查冊發現,便有權立即採取行動,最嚴重的後果是「Call Loan」,即要求業主們立即全數清還餘下的按揭貸款。

風險三:業權被強制更改,由「長命契」變「分權契」

這是「單邊按揭」最隱蔽和危險的一環。如果物業是以「聯權共有」(俗稱「長命契」)持有,理論上業權是不可分割的。為保障自身利益,財務公司或會要求借款人簽署法律文件,單方面向法庭申請,將業權形式由「長命契」強制轉為「分權共有」。一旦成功,借款人的業權份額便會被清晰界定,如果日後斷供,財務公司就可以合法地出售這份業權來抵債,導致有陌生人成為你物業的其中一位業主。

風險四:土地註冊處有公開記錄,無法隱瞞其他業主

有些人以為「單邊按揭」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進行,但這是一個誤解。所有正規的按揭契據,都必須在土地註冊處登記註冊,以確立法律效力。「單邊按揭」也不例外,這份記錄是公開的。其他聯名業主只需進行簡單的土地查冊,就可以清楚看到這項新增的押記記錄,所以事情根本無法長期隱瞞。

如何解決「單邊按揭」困局?

唯一出路:所有業主合作,共同向銀行申請轉按清還高息債務

一旦陷入「單邊按揭」的困局,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坦誠相對,並尋求所有聯名業主的合作。大家必須共同行動,準備好所有文件,一起向銀行申請正規的轉按或加按。利用銀行批出的低息貸款,一次過清還財務公司那筆高息的「單邊按揭」債務。這樣才能將債務重組,回歸到一個健康和可持續的還款軌道上,徹底解除這個隨時可能引爆的計時炸彈。

聯名業主與單名按揭:常見問題 (FAQ)

我們整理了一些在考慮聯名物業或單名按揭時,大家最常遇到的問題。希望透過這些解答,可以幫助你釐清思路,作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

Q1: 若擔保人收入不穩,單名業主申請按揭是否可行?

原則上是可行的,不過銀行審批的重點將會完全集中在單名業主本人的還款能力上。當銀行評估擔保人的收入來源不穩定,例如主要依賴佣金、花紅,或是自僱但未能提供完整的證明文件時,銀行在計算壓力測試時,很大機會不會將擔保人的收入計算在內,或者只作非常保守的折讓。

換言之,這種情況下,申請能否成功,關鍵在於單名業主自身的收入,是否足以獨立通過供款與入息比率以及壓力測試。如果業主本人財政狀況穩健,即使擔保人狀況不理想,獲批按揭的機會依然存在。

Q2: 為他人作業主或擔保人後,會如何影響自己將來的按揭申請?

不論是成為聯名業主,或是作為按揭擔保人,都會對自己未來的按揭申請構成實質影響,但影響的層面略有不同。

作為聯名業主,最直接的影響是會即時失去「首次置業」的身份。將來若要再購買住宅物業,就需要支付較高昂的從價印花稅。此外,整筆按揭貸款額會完整地顯示在你的信貸報告中,大幅佔用你的借貸能力。

作為按揭擔保人,雖然不會失去首置身份,但你所擔保的按揭貸款,同樣會被視為你個人的負債。銀行在審批你未來的按揭申請時,會先將這筆擔保的每月供款從你的收入中扣除,然後才計算你的實際供款能力。這會直接降低你能夠承造的按揭貸款金額。

Q3: 關係有變時,單名按揭(連擔保人)與聯名物業,哪種拆夥成本較低?

單名按揭(連擔保人)的拆夥成本,遠遠低於聯名物業。

若要解除擔保人的身份,業主只需要向銀行申請轉按。只要業主當時的收入能夠獨立通過壓力測試,便可移除擔保人,過程相對簡單,主要涉及律師費及銀行手續費,無需繳付印花稅。

相反,要處理聯名物業的業權變動,即俗稱的「甩名」,法律上等同一次正式的物業買賣。整個過程不但需要聘請律師處理繁複的業權轉讓文件,更牽涉到印花稅的開支。即使是近親轉讓,享有較低的稅率,但仍是一筆可觀的費用。因此,從日後變動的靈活性與成本效益來看,單名業主加擔保人的安排明顯更具優勢。

Q4: 聯名業主甩名後,新的單名業主可以申請高成數按揭保險嗎?

可以的。銀行及按揭保險公司一般會將近親之間的「甩名」轉讓,視為一宗標準的二手物業買賣。只要承接業權的新單名業主符合所有申請高成數按揭的資格,例如本身是首次置業人士、能通過壓力測試、以及物業成交價符合按揭保險計劃的要求等,便可以申請敘造高成數按揭。

需要留意的是,轉讓時的成交價必須貼近市場的合理估價。如果成交價定得過低,銀行或會質疑交易的真實性,從而影響按揭審批。

Q5: 如何從土地查冊分辨出銀行按揭和財務公司的「單邊按揭」?

要分辨兩者,可以透過查閱物業的土地註冊處紀錄(俗稱查冊),重點留意「註冊摘要部分」(Memorials Section)。

首先,最直接的分辨方法是查看貸款機構的名稱。如果是正規的銀行按揭,貸方(Mortgagee)一欄會清楚列明是哪一家持牌銀行,例如「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Limited」。而財務公司的「單邊按揭」,貸方則會是各類型的財務公司或信貸公司名稱。

其次,可以核對承按人(Mortgagor)的身份。一份正常的聯名物業按揭,所有聯名業主的名字都會被列為承按人。但「單邊按揭」的特點是,承按人只會是其中一位業主,因為他是以其個人持有的業權份額作抵押。透過這兩點,便能清晰地區分出物業的按揭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