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需要人士維修津貼公屋】租戶不能申請?一文釐清4大維修責任、正確申報方法及津貼須知

公屋單位日久失修,聽聞政府設有「有需要人士維修津貼」,究竟公屋租戶能否申請?這是一個普遍的誤解。事實上,該津貼主要為私人樓宇的自住業主而設,公屋的維修責任原則上由業主(即房屋署)承擔,租戶因此不符合申請資格。那麼,當單位需要維修時,責任誰屬?應循甚麼途徑申報?租戶又有哪些資助可利用?本文將為您一文釐清公屋維修的四大責任劃分、詳細解說正確的申報方法,並剖析唯一適用於公屋新租戶的津貼須知,助您輕鬆解決單位維修疑難。

釐清誤解:公屋租戶無法申請「有需要人士維修津貼」

真相揭示:「有需要人士維修津貼」與公屋租戶的常見誤解

當談及有需要人士維修津貼公屋單位時,很多租戶心中都會產生一個疑問,就是自己是否符合資格申請坊間常說的「有需要人士維修津貼」。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誤解,其根源在於對計劃名稱與目的的理解不完整。這個津貼計劃的確存在,而且確實是為了幫助有經濟需要的人士,但它的援助對象並非公屋租戶。

「有需要人士維修自住物業津貼計劃」的真正對象是誰?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這個津貼的完整官方名稱:「有需要人士維修自住物業津貼計劃」。從名稱中的「自住物業」四個字,便能看出關鍵所在。這項計劃是由市區重建局負責執行,旨在向有經濟需要的「業主」提供財政資助,協助他們維修其「私人擁有」並「親身居住」的物業。計劃的申請人必須是該物業的註冊業主,同時符合長者、領取指定社會福利或有殘疾等特定條件。簡單來說,它的服務對象是私人樓宇的業主,而不是任何房屋的租戶。

為何公屋租戶不適用?剖析公屋維修責任歸屬原則

公屋租戶不適用這項津貼的原因,其實很直接,就是因為公屋的「業主」是香港房屋委員會。在法律與租約關係中,房委會扮演著業主的角色,而住戶則是租客。根據一般的租務原則,樓宇的結構性維修和核心設施保養,其責任歸於業主。因此,公屋單位內大部分的主要維修項目,例如石屎剝落、更換大門、窗戶、水管等,本來就是由房委會負責處理。既然業主已承擔了主要的維修責任,作為租戶的您自然就不需要,也無法申請一個為業主而設的維修資助了。

公屋維修的正確途徑:房屋署責任劃分與申報指南

處理公屋維修問題,與其費神研究不適用的「有需要人士維修津貼公屋」方案,更實際的做法是先釐清責任誰屬。房屋署作為業主,與租戶之間有清晰的維修責任劃分。了解清楚這一點,您就能直接找到正確的求助對象,節省寶貴時間。接下來,我們將一同剖析房屋署與租戶各自的維修範圍,助您輕鬆應對家居大小問題。

互動工具:2分鐘快速診斷您的公屋維修責任方

遇到單位損壞,第一時間應該找誰處理?與其猜測,不如利用以下的責任劃分指南,快速進行自我診斷。只需對照損壞項目的類別,就能立即判斷維修責任方,讓您胸有成竹地採取下一步行動。

房屋署(業主)的維修責任範圍:您可享有的免費維修項目

根據租約,房屋署作為業主,必須負責維持樓宇結構和核心設施的安全。這些項目關乎您的居住安全,因此房屋署會提供免費維修。

結構與安全類(石屎、大門、窗戶等)

這類項目是保障整座樓宇和住戶安全的基礎,因此必定由房屋署負責。
* 單位結構:例如天花、牆身或橫樑的石屎有剝落或裂痕。
* 大門與鐵閘:包括大門、門框、鐵閘以及相關的標準配備(如門鎖、防盜眼、信箱)。
* 窗戶:所有外牆的窗戶,包括窗框、窗鉸、玻璃及防水膠邊。

核心設施類(水喉、電線、潔具等)

這些是入伙時由房屋署提供的基本設施,若出現自然損耗或故障,同樣由署方負責。
* 供水系統:主力喉管(即入屋總喉)的維修,以及更換隨屋附送的坐廁、沖水箱、洗手盆等潔具。
* 電力系統:單位內的總電箱、入牆電線等固定裝置。
* 排污系統:主力糞管、污水管及去水渠的淤塞或滲漏問題。

租戶的維修責任範圍:需自行處理的項目

對於單位內部的非結構性部分,以及因日常使用而產生的損耗,則由租戶自行負責保養和維修。

內部飾面及小型修葺(油漆、地台、室內門等)

這些項目多為裝飾性或因個人使用習慣造成的損耗,需要租戶自行打理。
* 室內油漆:牆身和天花的油漆飾面。
* 地台飾面:例如地磚、膠地板的修補或更換。
* 室內門:睡房門、廚房門等非大門的門扇及門鎖。

日常消耗及裝置(水龍頭、洗滌盆等)

一些經常使用的小型裝置,屬於日常消耗品,其保養和更換是租戶的責任。
* 水龍頭及花灑:廚房或浴室的水龍頭、花灑頭及軟喉。
* 廚房設施:隨屋附送以外的廚房洗滌盆、廚櫃。
* 小型配件:例如燈膽、光管、門鐘、抽氣扇等。

圖解流程:由發現問題到維修完成的完整步驟

掌握了責任劃分後,整個維修流程就變得非常清晰。您可以按照以下步驟處理:

  1. 發現問題與評估:首先,確定單位內損壞的項目是甚麼。
  2. 判斷責任方:對照上文的指南,判斷維修責任屬於房屋署還是租戶。
  3. 採取行動(房屋署負責):若是房屋署的責任,應立即透過「房署資訊通」手機應用程式、屋邨辦事處或維修熱線進行申報。
  4. 採取行動(租戶負責):若是租戶的責任,便需要自行安排合資格的師傅進行維修。
  5. 跟進與完成:如已向房屋署申報,署方會派員上門檢查並安排工程。維修完成後,確認問題已妥善解決。

公屋租戶唯一相關津貼:「空置單位翻新津貼」詳解

談及有需要人士維修津貼公屋,雖然一般租戶無法申請由市建局統籌的「有需要人士維修自住物業津貼計劃」,但其實房屋署為剛剛獲派單位的新租戶,提供了一項特別的資助,這就是「空置單位翻新津貼」。這可以說是新公屋住戶處理基本維修時,唯一能夠申請的官方津貼。

計劃目的與運作模式:為何只適用於新租戶?

這個計劃的目的相當直接,就是為了加快公屋單位的流轉速度,讓新租戶可以更快入住。運作模式是這樣的:房屋署收回單位後,會先完成所有屬於「業主」責任的關鍵維修,例如結構、水電喉管等核心設施。至於一些非結構性、涉及室內飾面的項目,例如粉飾牆身、修補地台等,則會留給新租戶處理。

為了支援新租戶完成這些基本翻新,房署便提供這筆一次性的津貼。因為這項津貼是作為單位交接過程的一部分,讓新租戶自行處理首次入住前的裝修,所以只有在辦理入伙手續時的新租戶才有資格申請。

津貼金額如何計算?與樓齡及租金的關係

津貼的金額並非一個固定數目,而是根據單位的樓齡和每月租金來釐定,確保資助額能反映單位的基本狀況。計算方法清晰劃分了三個級別:

  • 樓齡10年及以下:可獲發相等於3個月租金的津貼。
  • 樓齡11至15年:可獲發相等於4個月租金的津貼。
  • 樓齡16至20年:可獲發相等於5個月租金的津貼。

你可以根據獲派單位的樓齡,輕鬆計算出自己大約可以獲得多少津貼,方便規劃你的翻新預算。

申請資格與關鍵限制

要申請這項津貼,除了必須是新獲派單位的租戶外,還有幾個關鍵限制需要留意。首先,這項津貼不適用於樓齡超過21年的單位。原因是房署認為這些高樓齡的單位,未來較大機會進行大型的改善工程甚至重建,因此會由署方統一處理所有維修。

此外,中轉房屋的住戶也不符合申請資格,因為中轉屋屬於臨時居所,與永久性的公共租住房屋性質不同。在了解有需要人士維修津貼須知時,弄清楚這些限制,可以避免產生誤會。

領取津貼後的重要注意事項

領取津貼代表你同意自行負責單位的基本翻新工程。這一點帶來一個非常重要的後果,就是房屋署在租戶領取津貼後的一年內,將不會為該單位提供任何小型維修服務。換句話說,這筆津貼涵蓋了首年內你可能需要處理的各項小型修葺,所以在使用津貼時,最好全面檢查單位,一次過處理好所有細微問題。

公屋維修及津貼常見問題 (FAQ)

問:我是公屋租戶,若無力自行維修應如何處理?

答:作為公屋租戶,若在經濟上面對困難,無法處理屬於自己責任範圍的維修項目,可以主動聯絡所屬的屋邨辦事處。雖然公屋租戶不符合申請「有需要人士維修自住物業津貼計劃公屋」的資格,但辦事處職員能夠提供適切的建議,或轉介個案予相關的社會福利機構尋求協助。這些機構或會提供其他形式的經濟援助或實質維修服務,幫助你解決燃眉之急。

問:向房屋署申報維修後,需要等候多久?

答:向房屋署申報維修後,等候時間會因應維修項目的緩急程度而有所不同。一般來說,涉及即時危險的緊急維修,例如嚴重漏水、電力故障或石屎剝落等,房屋署會安排承辦商在短時間內優先處理。至於非緊急的一般維修,例如更換門鎖或修補牆身批盪,則會按序排期處理,輪候時間或會較長。你可直接向屋邨辦事處查詢大概的維修排程。

問:我可以自行聘請師傅維修房署負責的項目,然後報銷費用嗎?

答:這是不被允許的做法。所有由房屋署負責的維修項目,都必須由署方委派的指定承辦商進行,以確保工程符合安全標準及規格。租戶若自行聘請師傅維修房署負責的項目,相關費用將無法向房屋署報銷。此舉不但會造成金錢損失,亦可能因工程不合規格而引發後續的保養問題,所以必須遵循既定程序。

問:總結來說,公屋租戶處理維修問題的最佳做法是甚麼?

答:總結而言,處理公屋維修問題的最佳做法,是先釐清維修責任。公屋租戶應理解,其維修路徑與申請「有需要人士維修津貼公屋」的業主截然不同。你可以利用房屋署的指引,準確判斷損壞項目應由房屋署還是租戶負責。若屬房屋署責任,應立即透過官方渠道申報。若屬租戶責任,則需自行安排。緊記相關的「有需要人士維修津貼須知」主要是為業主而設。如遇經濟困難,租戶應主動向屋邨辦事處或社會福利機構求助。清晰的責任劃分和正確的申報程序,是有效解決問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