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屋幾耐可以賣?】2025終極懶人包:一文看清5大時期轉讓限制、補地價程序與慳錢秘訣

「居屋幾耐可以賣?」是不少業主心頭的最大疑問。隨著政府房策不斷演變,不同年份購入的居屋,其轉讓限制期由5年、10年至最新的15年不等,規則繁複令人花多眼亂。究竟應該在居屋第二市場(免補地價)放售,還是補妥地價後於公開市場自由買賣?當中牽涉的資格、程序、補價計法又有何分別?

為此,我們準備了這份2025年終極懶人包,由淺入深,為您一文整合5大時期居屋的轉讓限制,詳細拆解「居屋第二市場」與「公開市場」的出售流程、補地價計算方法、慳錢秘訣及常見問題。無論您是哪個時期的居屋業主,都能在此找到清晰答案,輕鬆規劃您的賣樓大計。

居屋轉售速查:互動計算機與限制總覽表

想知道手上層居屋幾耐可以賣?與其自己慢慢查閱複雜的條文,不如利用我們為你準備的兩個小工具。你可以使用互動計算機獲得個人化分析。你也可以直接看我們整理的總覽表,一眼看清所有限制。這兩種方法都能讓你快速掌握你的居屋幾時可以賣。

居屋轉售資格及成本互動計算機

如果你想得到一個專屬於你單位的答案,這個計算機就是最好的幫手。它會根據你的資料,提供清晰的轉售路線圖和潛在成本估算。

輸入您的單位資料

你只需要輸入幾個簡單的資料,例如你買入居屋的年份、首次買入價和單位地區。整個過程非常簡單,幾分鐘就能完成。

即時獲取個人化分析

提交資料後,系統會即時為你分析。分析結果會清楚列出你的單位目前可以在哪個市場出售、轉讓限制期還有多久,以及預計需要補的地價金額。這個分析可以幫助你制定最適合的賣樓計劃。

新舊居屋轉讓限制總覽表 (懶人包)

如果你不想輸入資料,只想快速了解不同年份購入的居屋幾多年可以賣,這份總覽表就最適合你。我們將不同時期的轉讓限制整理好,讓你一目了然。

2022年或之後購入 (15年限制期)

由首次轉讓契據日期起計15年後,才可以補地價在公開市場自由出售。在首5年內,只可以不高於原價在第二市場轉售。

2019年至2021年購入 (10年限制期)

由首次轉讓契據日期起計10年後,才可以補地價在公開市場出售。在首2年內,只可以不高於原價在第二市場轉售。

2018年購入 (5年限制期)

由首次轉讓契據日期起計5年後,才可以補地價在公開市場出售。在首2年內,只可以原價轉售給房委會提名的買家。

2007年至2017年購入

這段時期的居屋轉讓限制已經屆滿。業主可以隨時申請補地價,然後在公開市場自由出售。他們也可以選擇不補地價,在居屋第二市場轉售給合資格人士。

1982年至2006年購入

這些早期居屋的轉讓限制期早已過去。業主可以自由選擇補地價在公開市場出售,或者在居屋第二市場免補地價轉售,選擇非常靈活。

按年份詳解:各時期居屋轉讓限制全攻略

想知道你手上的居屋幾耐可以賣?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完全取決於你的單位是哪一年首次推售的。政府為了確保資助房屋資源的妥善運用,不同時期推售的居屋,轉讓限制可謂大有不同。我們就來逐一拆解,讓你清楚了解居屋幾多年可以賣,以及當中各項規則,解答你對居屋幾時可以賣的所有疑問。

2022年及之後首次推售的單位 (15年轉讓限制期)

如果你購入的是2022年或之後的新居屋,就要留意最新的轉讓限制,這是目前最嚴格的規定,限制期長達15年。

限制期首5年:只可以不高於原價轉售予第二市場買家

在首次轉讓契據簽署後的首5年內,業主只可以將單位在居屋第二市場轉售。而且,售價不可以高於當初購入時的原價。換句話說,這段時間內單位是沒有升值空間的,政策目的非常清晰,就是打擊短期炒賣。

限制期第6至15年:可在第二市場自由定價出售

當持有單位滿5年後,限制會稍微放寬。在第6至15年期間,業主仍然只可以在居屋第二市場出售單位,並且不需要補地價。不過,這時候業主可以自行議定售價,讓單位價格可以跟隨市場變動。

限制期15年後:可補地價於公開市場自由出售

持有單位長達15年後,業主就擁有最大的自由度。你可以選擇繼續在居屋第二市場免補地價出售單位。另一個選擇是向房委會繳付補地價,之後就可以將單位放在公開市場自由出售、出租或轉讓,對象不再局限於綠表或白居二買家,與一般私人物業無異。

2019年至2021年首次推售的單位 (10年轉讓限制期)

這段時期推售的居屋,轉讓限制期為10年,雖然比2022年後的單位短,但限制同樣清晰。

限制期首2年:只可以不高於原價轉售予第二市場買家

在首2年內,情況與2022年後的單位相似。業主只可以在居屋第二市場,以不高於原價的價錢轉售單位予合資格人士。

限制期第3至10年:可在第二市場自由定價出售

踏入第3年開始,直至第10年期滿,業主便可以在居屋第二市場自由定價出售單位,無需補地價。這個階段讓業主有機會因應市況,獲取合理的市場回報。

限制期10年後:可補地價於公開市場自由出售

當10年轉讓限制期屆滿後,業主便可以選擇補地價。完成補地價程序後,單位就能在公開市場上自由買賣或出租,享有與私樓一樣的權利。

2018年首次推售的單位 (5年轉讓限制期)

2018年推售的居屋,採用的是5年轉讓限制期,當中的細節與前後數年的政策稍有不同。

限制期首2年:只可向房委會提名的綠表買家以原價轉售

在首2年內,業主如果想出售單位,必須以原價售予房委會提名的綠表買家。這意味著交易的對象和價格都受到嚴格規管,業主並沒有自由選擇買家的權利。

限制期第3至5年:可在第二市場自由定價出售

由第3年起至第5年,業主可以在居屋第二市場,按自行議定的價格將單位出售予合資格人士,這時候就不再限於由房委會提名買家。

限制期5年後:可補地價於公開市場自由出售

持有單位滿5年後,業主就可以繳付補價,繼而在公開市場上自由出售單位,不受任何買家身份的限制。

2007年至2017年首次推售的單位

這十年期間推售的居屋,限制相對寬鬆一些。業主主要有兩個出售途徑,選擇視乎是否想補地價。

第二市場轉售 (免補地價)

由首次轉讓契據日期起計的第三年開始,業主就可以在居屋第二市場,將單位自由定價出售予合資格人士,而且無需補地價。

公開市場出售 (需補地價)

業主也可以隨時選擇向房委會繳付補價,然後在公開市場自由出售單位。不過要留意,如果在首5年限制期內進行此操作,程序上必須先向房委會申請回售單位,並在收到房委會的正式拒絕信後,才可以與買家簽訂買賣協議。

1982年至2006年首次推售的單位

如果你持有的是早期的居屋,那麼恭喜你,你的選擇將會非常靈活,因為相關的轉讓限制期早已屆滿。

轉讓限制期已過,選擇靈活

這些單位的業主基本上已不受轉讓限制期的約束,可以隨時因應自己的財務狀況和市場環境,決定出售單位的方式。

途徑一:居屋第二市場 (免補地價)

業主可以選擇免補地價,在居屋第二市場將單位轉售予綠表或白居二的合資格買家,成交價由買賣雙方自由商議。

途徑二:公開市場 (需補地價)

另一個選擇是先向房委會繳付補價,然後就可以將單位當作一般私人物業,在公開市場自由出售、出租或轉讓,不受任何限制。

【免補地價】居屋第二市場出售流程實戰指南

了解過不同年份的居屋幾耐可以賣之後,下一步就是決定出售途徑。想在賣樓時省下一大筆補地價費用,居屋第二市場(又稱「居二市場」)就是你的不二之選。這個市場讓你毋須補地價,就可以將單位轉售給合資格人士。到底居屋幾年可以賣入居二市場,整個流程又是怎樣的?這裡為你準備了一份實戰指南,一步步拆解當中的程序。

步驟一:了解買家資格 (綠表與白居二)

在居二市場放盤,你的潛在買家並非全港市民,而是持有特定資格證明的人士。這點是免補地價的代價,但亦確保了資助房屋資源能流轉到有需要的人手上。目前,主要有兩類人士可以在居二市場置業。

誰是綠表資格人士?

綠表資格人士主要是指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或香港房屋協會(房協)轄下的公共租住房屋住戶,或者持有有效《綠表資格證明書》的人士。他們本身已享用公共房屋資源,所以購買居二單位的限制較少。

甚麼是「白居二」?

「白居二」是「白表居屋第二市場計劃」的簡稱。這個計劃讓部分不符合申請公屋資格,但入息及資產又未足以在私人市場置業的香港家庭,可以申請抽籤購買居二單位。他們中籤後會獲發《購買資格證明書》,憑證入市。這個計劃擴大了居二市場的買家基礎。

步驟二:申請「可供出售證明書」(准賣證)

決定在居二市場出售單位後,業主首先要做的並不是找地產代理放盤,而是向房委會或房協申請一份名為「可供出售證明書」的文件,這就是坊間俗稱的「准賣證」。這份文件是你在居二市場放盤的入場券,證明你的單位已獲官方許可出售。

如何分辨單位屬房委會或房協?

申請前,必須先弄清楚你的單位是由房委會還是房協發展,因為兩者的申請表格和遞交地點都不同。最直接的方法是查閱樓宇的轉讓契據(樓契),上面會清楚列明發展機構。如果不確定,亦可以向屋苑管理處查詢。

申請文件、費用及流程

申請「准賣證」需要填妥指定的申請書,並且附上樓契副本以及申請費用。申請人需要將文件親身遞交或郵寄至指定辦事處。整個申請過程通常需要約兩星期時間。

准賣證有效期

業主成功申請到的「可供出售證明書」(准賣證)是沒有設定有效期限的。換言之,只要單位未成功出售,這份證明書就會一直有效。不過,買家持有的「購買資格證明書」(准買證)有效期只有一年,這一點業主在與買家洽談時亦可以多加留意。

步驟三:放盤及完成買賣交易

取得「准賣證」之後,你的單位終於可以正式在市場上放售。整個交易過程大致可分為尋找買家、申請官方批核和完成法律手續三個階段。

尋找持「准買證」的買家及簽訂臨約

你可以委託熟悉居二市場的地產代理協助放盤。他們會為你尋找持有有效「購買資格證明書」的買家。當雙方就價錢達成共識後,便可以簽訂臨時買賣合約,買家亦會支付臨時訂金(細訂)。

買方申請「提名信」

簽署臨約後,買方須透過律師向房委會或房協申請「提名信」。這是居二市場交易獨有的關鍵一步。當局會審核買家的資格,確認無誤後便會發出「提名信」,正式批准該買家購買你的單位。這個程序一般需要數星期時間。

簽署正式買賣合約及完成交易

收到「提名信」後,買賣雙方的律師便會處理簽署正式買賣合約和樓契等文件。買家會在這階段支付加付訂金(大訂),並且向銀行申請按揭。最後在指定成交日,雙方律師會處理樓價餘額和樓宇鑰匙的交收,整個交易便告完成。

【邁向自由市場】居屋補地價程序、計法與慳錢秘訣

想知道居屋幾耐可以賣,並且投放到選擇更多的自由市場?關鍵一步就是「補地價」。完成補地價程序,你的居屋就能像私樓一樣自由買賣、出租或轉讓,不再受買家資格限制。這個過程聽起來可能很複雜,但只要掌握當中邏輯、計法與步驟,其實相當直接。下面就為你一步步拆解,讓你對整個概念有清晰的了解。

為何要補地價?解構背後法律與財務邏輯

補地價定義:歸還政府資助折扣

首先,我們要理解居屋的本質。居屋是政府資助房屋,當初你用低於市價的折扣買入,是因為政府希望幫助你安居樂業。這份折扣,可視為政府暫時借給你的資助。所以,當你想將單位放到公開市場,賣給任何非指定資格的人士,享受市場帶來的完整升值潛力時,就需要將這份資助「歸還」給政府。這個歸還的動作,就是「補地價」。簡單來說,補地價就是買回單位的完整業權,讓它由資助房屋變成一間真正的私人物業。

違規出售的法律風險

有些人或會想,如果偷偷將未補地價的居屋出售或出租會怎樣?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根據香港法例第283章《房屋條例》,任何未經批准及未補地價的轉讓或出租行為,均屬違法。一經定罪,不僅相關的買賣或租賃協議會被視為無效,業主更可能面臨高額罰款甚至監禁。因此,循合法途徑完成補地價,是保障自己與交易方的唯一正途。

補地價金額計算方法:公式與實例

官方補價計算公式詳解

補地價的金額不是一個固定數字,而是根據一個官方公式計算出來。公式是:

補價金額 = 補價時的單位十足市值 × (購入時的十足市值 – 原來買價) / 購入時的十足市值

這個公式看起來有點複雜,我們可以將它簡化成一個更易理解的概念:

補價金額 = 單位在補價當刻的市值 × 當年買入時的折扣率

例如,如果你的單位在申請補地價時,房委會評估的市值是600萬,而你當年買入時享有的折扣率是40%,那麼你需要補的金額就是600萬 x 40%。至於準確的折扣率,可以在你當初簽署的首次轉讓契據上找到。

實例解說:如何計算補價金額

讓我們用一個具體例子來說明。假設:
* 陳先生的居屋單位,房委會在評估後的現時市值為 550 萬港元。
* 翻查樓契,單位當年的買入折扣率為 35%。

那麼,陳先生需要繳付的補地價金額就是:
5,500,000 港元 × 35% = 1,925,000 港元。

只要繳付了這筆款項,陳先生的單位就解除了轉讓限制。

樓市波動對補價金額的影響

從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出,補地價金額與「補價時的市值」直接掛鉤。這意味著補價金額會跟隨樓市升跌而變動。如果樓市處於上升軌道,單位的估值會提高,你需要補的金額亦會相應增加。相反,如果樓市回調,單位估值下跌,補價金額也會隨之減少。所以,選擇申請補地價的時機,是整個財務規劃中相當重要的一環。

補地價申請詳細步驟

第一步:遞交評估補價申請書

業主需要填妥「評估補價申請書」,連同樓契副本及申請費用,親身或郵寄至租約事務管理處。房委會收到申請後,便會展開評估程序。

第二步:房委會委派測量師上門估價

房委會接納申請後,會委派專業的測量師行職員聯絡你,預約時間到單位視察及估價。測量師會評估單位的狀況、座向、景觀等因素,以釐定其在當時市場的十足市值。

第三步:收取補價通知書及繳付款項

完成估價後,大約數星期至一個月,你就會收到房委會發出的「補價通知書」,上面會清楚列明你的單位估值以及需要繳付的補價金額。你有兩個月的時間去繳付這筆款項。

第四步:獲取「解除轉讓限制證明書」

當你繳清補價金額後,房委會便會發出一份關鍵文件:「解除轉讓限制證明書」。收到這份證明書,代表你的單位已正式完成補地價程序,可以像任何私樓一樣,在市場上自由買賣或出租。

補地價慳錢貼士:如何避免估價過高?

貼士一:申請前避免豪華裝修

測量師評估的是單位「現況」的市值。如果你的單位剛剛完成簇新、豪華的裝修,自然會推高其市場價值,結果就是你需要繳付更高的補地價金額。聰明的做法是,在計劃進行大型翻新工程之前,先完成補地價的申請和估價。

貼士二:善用銀行免費估價作參考

在正式向房委會遞交申請前,你可以先向多間銀行查詢單位的免費網上或電話估價。這樣做有兩個好處:第一,讓你對可能要支付的補價金額有一個心理預算,方便財務安排。第二,這些銀行估價記錄可以作為參考,假如日後認為房委會的估價過高,你也有客觀數據支持你的看法。

貼士三:把握28天上訴期

收到補價通知書後,如果你認為房委會的估價不合理地高,你並非只能被動接受。你有權在通知書發出日期起的28日內,以書面形式提出上訴。上訴時,附上你從銀行取得的估價報告作為理據,會大大增加成功機會。

財技拆解:「成交日補地價」操作流程

原理與好處:節省流動資金

補地價的金額動輒過百萬,不是人人都能即時拿出一筆龐大現金。其實,市場上有一個非常普遍且合規的操作方法,就是利用買家的資金去完成補地價,俗稱「成交日補地價」。這樣做最大的好處,是賣家無需預先動用自己的儲蓄或籌集資金,大大減輕了流動資金的壓力。

操作關鍵:買賣雙方及律師樓的配合

這個操作需要買賣雙方和律師樓的緊密配合。流程大致如下:
1. 賣家先與買家簽訂臨時買賣合約,並在合約中訂明一個較長的成交期(例如三個月)。
2. 賣家隨即向房委會申請補地價。
3. 在成交當日,買家支付的樓價尾數會先存入賣方律師樓的戶口。
4. 律師樓會根據指示,從這筆款項中開出支票支付給房委會以完成補地價,同時支付賣家原有的按揭餘額。
5. 扣除以上款項後,餘下的資金才是賣家真正收到的賣樓所得。
整個過程都在律師樓的監督下完成,確保交易穩妥。

居屋轉售與補地價常見問題 (FAQ)

Q1. 最早期的居屋是否完全無需補地價?

的確有這個情況,但只適用於極少數最早期的居屋單位。在1982年5月之前首次推售的居屋,例如第一期至第三期甲的單位,當時的地契條款並未設有轉讓限制。所以,這些單位的業主可以在無需補地價的情況下,直接於公開市場自由出售。不過,這只是歷史上的特例,之後推售的所有居屋單位,都必須遵守相關的轉讓限制和補地價規定。

Q2. 補地價的款項可以申請按揭嗎?

補地價的款項是不能夠直接透過為該居屋單位申請按揭來支付的。業主需要另外準備資金,例如以現金、銀行本票或者經由律師行發出的支票去繳付。原因是,在繳清補地價之前,單位仍然帶有轉讓限制,銀行無法就一個業權不完整的物業批出按揭。業主必須先解除限制,單位回復自由身後,才可以利用該單位申請新的按-揭或進行其他融資安排。

Q3. 補地價後,是否一定要立即賣樓?

這是一個常見的誤解。補地價之後,業主並沒有任何規定需要立即出售單位。當你繳付補地價,並從房委會取得「解除轉讓限制證明書」後,你的居屋單位在法律上就等同於一個私人住宅單位。你可以選擇立即在公開市場放售,也可以選擇將單位出租賺取租金,或者繼續自住。補地價給予你的,是處理資產的完全自由度,何時出售全由你決定。

Q4. 買賣合約中,應由誰負責補地價?

在實際交易中,補地價的責任方由買賣雙方協商決定,並會在臨時買賣合約中清楚列明。常見做法有兩種。第一種是由賣方負責,合約價就是補地價後的「全包價」。第二種是由買方負責,合約價是未補地價的價錢,買方需額外準備資金去補地價。兩種做法各有風險,因為簽約時誰也無法準確知道房委會最終的估價。如果由賣方負責,而最終補價高於預期,賣方的實收樓價便會減少。如果由買方負責,風險就轉嫁到買方身上。

Q5. 未補地價居屋可以「送贈」或「轉名」嗎?對新業主有何影響?

許多業主在考慮居屋幾多年可以賣的同時,也會查詢轉名的可能性。未補地價的居屋,其業權轉讓受到嚴格限制,不能像私樓一樣隨意「送贈」或「轉名」給家人。業主必須向房屋署提出申請,並且只有在非常特殊的理由下,例如業主身故、離婚、因年滿65歲或病重而需要更換戶主等,才會獲得酌情批核。

如果申請獲批,新業主繼承的並非一個自由買賣的單位。該單位原有的轉讓限制會一併轉移給新業主,包括持有年期的限制和將來出售時補地價的責任。換句話說,新業主日後若想在公開市場出售單位,依然需要走完補地價的完整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