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地價英文」是什麼?居屋補地價申請5大步驟、費用計算及常見問題全攻略

擁有居屋、綠置居或租置公屋等資助房屋的業主,若計劃將單位在公開市場(自由市場)放售或出租,就必須先完成「補地價」這個關鍵程序,以解除單位的轉讓限制。究竟「補地價英文」官方說法是什麼?整個申請流程涉及哪些步驟?費用如何計算?不補地價又有何後果?本文將為您提供一站式全攻略,由「補地價」(Land Premium) 的基本定義、資助房屋補價申請五大步驟、費用計算公式,到土地發展相關的專業機制及常見問題,全面為您拆解。

補地價英文 (Land Premium) 基礎知識:定義與適用情況

初次接觸樓宇買賣,特別是資助房屋時,你很可能會遇到「補地價」這個詞。要全面理解補地價,首先要認識它的官方稱呼。

「補地價」的官方英文翻譯與定義

「補地價」的正式補地價英文是 Land Premium。簡單來說,Land Premium 指的是物業持有人因應土地契約條款的修改,而需要向香港政府支付的一筆款項。你可以把它想像成解除物業某些限制的「解鎖費」。政府在批出土地或出售資助房屋時,往往會附帶特定條件,例如限制用途或轉售對象。當業主希望更改這些條款,例如將單位在公開市場自由出售,從而獲得更高的價值時,就需要支付一筆差價給政府。這筆差價,就是 Land Premium。不論是查詢補地價 english 還是简体写法的补地价英文,核心概念都是相同的。

為何需要補地價?法律基礎與政策目的

補地價制度的存在,源於香港獨特的土地契約制度。香港所有土地的最終擁有者是政府,所有業主其實是政府的「租客」,持有的只是有年期的土地契約(俗稱地契)。政府在批出地契時,會訂明土地的用途、發展密度等條款。
這個制度主要有兩個政策目的。第一,對於資助房屋,政府以遠低於市值的折扣價出售單位,目的是協助合資格市民置業自住。如果業主想將單位放在公開市場出售獲利,就需要先補回當初政府給予的資助,即是折扣差價,這樣才能確保公共資源的公平運用。第二,對於土地發展,當發展商希望更改地契條款,例如將農地改為住宅用途或增加地積比率,土地的價值會因此大幅提升。政府收取補地價,是為了分享因規劃改變而產生的土地增值,將部分收益撥歸公庫。

補地價的主要類型:資助房屋 vs 土地發展

補地價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分別對應著不同的群體與情況。

第一類是我們最常聽到的「資助房屋補地價」。這主要涉及居者有其屋計劃(HOS)、私人機構參建居屋計劃(PSPS)、租者置其屋計劃(TPS)等資助房屋的業主。這些單位的業主如果想在公開市場上自由出售、出租或轉讓物業,就必須先向房屋委員會或房屋協會申請評估及繳付補價,解除轉讓限制。了解補地價居屋英文相關的程序,對於這類業主至關重要。

第二類是「土地發展補地價」。這通常涉及地產發展商或土地持有人。當他們計劃的發展項目超出了原有地契的條款限制時,就需要向地政總署申請修訂契約並補地價。常見情況包括更改土地用途(Lease Modification)、換地(Land Exchange)或申請增加發展密度(Plot Ratio Enhancement)。這類補地價金額通常非常龐大,是土地開發過程中的一項關鍵成本。

資助房屋補地價全攻略 (居屋/租置/綠置居業主適用)

了解補地價英文是 Land Premium 之後,下一步就是掌握整個實際操作流程。如果你是資助出售房屋的業主,並計劃將單位在公開市場出售或出租,補地價就是必經的一步。這個過程看似複雜,但只要跟著清晰的步驟,就能順利完成。

哪些資助房屋計劃需要補地價?

首先要釐清,並非所有資助房屋都需要補地價。這主要視乎單位所屬的計劃種類及首次出售的日期。一般來說,絕大部分我們熟悉的資助房屋計劃,都受到轉讓限制,需要在公開市場交易前完成補地價程序。

居者有其屋計劃 (HOS) 及私人機構參建居屋計劃 (PSPS)

這是最常見需要補地價的房屋類型。由1982年5月起首次推售的第三期乙居屋計劃開始,以及所有的私人機構參建居屋計劃單位,都設有轉讓限制。業主想將單位自由買賣或出租,就必須先繳付補價。

租者置其屋計劃 (TPS) 及綠表置居計劃 (GSH)

租者置其屋計劃自1998年推出第一期起,所有售出的單位都包含在內。同樣,近年推出的綠表置居計劃單位,業主在購入單位後若想在公開市場轉售,也需要完成補地價申請。

其他計劃 (如:中等入息家庭房屋、可租可買等)

除了上述主流計劃,一些較早期的計劃,例如中等入息家庭房屋計劃(如屯門美樂花園)、可租可買計劃及重建置業計劃等,同樣受到相同的轉讓限制規管,業主在轉讓業權前必須先補地價。

補地價申請五大步驟詳解

整個申請流程由遞交申請到完成註冊,環環相扣。清楚了解每一步的細節,有助你更好地規劃時間和預算。

步驟一:提交評估申請

業主需要填妥並向房屋委員會(房委會)或房屋協會(房協)遞交「評估補價申請書」(表格HD1066C)。申請時需連同樓契副本及$6,230的評估費用(此費用或會調整,請以官方公布為準)一併提交。你可親身或郵寄至相關機構的辦事處辦理。

步驟二:物業估價

收到申請後,房委會或房協會委派測量師行為你的單位進行估價。估價會參考單位本身質素、樓層、座向,以及當時公開市場上同類型單位近期的成交價,從而評定出單位在沒有轉讓限制下的十足市值。

步驟三:接收評估通知書

估價完成後,你會收到一份「評估補價通知書」(Letter of Offer)。這份文件會清楚列明你需要繳付的補價金額。這份通知書的有效期為兩個月,你必須在有效期內決定是否接納並繳付補價。

步驟四:繳付補價及領取證明書

決定繳付補價後,你需要透過律師樓,以銀行本票方式支付通知書上列明的金額。成功繳款後,房委會或房協會發出一張「解除轉讓限制證明書」(Certificate of Removal of Alienation Restrictions)給你。

步驟五:於土地註冊處登記

這是最關鍵的最後一步。你的代表律師必須將「解除轉讓限制證明書」送交土地註冊處進行登記。完成登記後,你的單位才算正式解除所有轉讓限制,可以在公開市場上自由出售、出租或進行其他形式的轉讓。

申請所需文件、表格及官方聯絡方法

準備充足的文件是順利完成申請的第一步。以下是整個流程的核心文件和聯絡資訊:

  • 申請表格:評估補價申請書 (表格HD1066C,適用於居屋、租置及綠置居計劃)。請留意,不同情況(如五年限制期內外)或有專用表格,建議從官方網站下載最新版本。
  • 所需文件
  • 填妥的申請書正本
  • 業主身份證副本
  • 單位樓契或轉讓契的副本
  • 評估費用:劃線支票或銀行本票支付的行政及估價費用。
  • 官方聯絡資訊
  • 機構:房屋委員會支援服務第四組
  • 地址:九龍何文田佛光街33號香港房屋委員會總辦事處第2座1樓
  • 查詢電話:2712 2712

土地發展補地價機制 (地產及法律專業人士必讀)

處理資助房屋的補地價後,我們來探討補地價英文 (Land Premium) 的另一個重要領域:土地發展。這部分內容與一般市民的關係或許較間接,但對於地產及法律界的專業人士而言,卻是日常工作中必須精通的核心知識。在香港,政府是所有土地的最終擁有人,以批出土地契約的方式租出土地。因此,當土地使用者(通常是發展商)希望更改契約條款以釋放土地更大的發展潛力與經濟價值時,便須向政府支付一筆反映土地增值的費用,這就是土地發展的補地價。

發展商需補地價的三大主要情況

在香港的土地制度下,發展商在以下幾種情況,通常都需要與地政總署協商補地價,整個過程牽涉複雜的估價與談判。

契約修訂 (Lease Modification)

最常見的情況是契約修訂。簡單來說,就是更改原有土地契約的條款。例如,將一塊只准作工業用途的土地,申請改為興建住宅;或者放寬建築物的高度限制,甚至更改地契中的某些限制性條款。這些改動通常會大幅提升土地的價值,因此,發展商必須為這份增值向政府補回差價。

換地 (Land Exchange)

換地是另一種常見操作,尤其是在進行大型市區重建或整合分散地段時。發展商會將手上持有的舊有地段(連同其過時的契約條款)交還給政府,再由政府重新批出一幅合併後或條件更佳的新地段作發展。補地價的金額,通常是根據新批地段的十足市值,減去交還地段的價值來釐定。

增加地積比率 (Plot Ratio Enhancement)

增加地積比率雖然屬於契約修訂的一種,但因為十分普遍,值得單獨說明。地積比率決定了一塊土地上可以興建的總樓面面積上限。若發展商希望興建比原來地契允許的更多樓面面積,就需要申請放寬地積比率。關於增加樓面面積的補地價 english 評估,地政總署會計算因新增樓面所帶來的額外土地價值,並以此為基礎釐定補價金額。

特殊物業的補地價安排

除了常見的商業發展,香港還有一些歷史遺留的特殊物業計劃,它們的補地價安排也自成一格,理解這些有助處理相關的物業轉讓。

公務員建屋合作社計劃

早期的公務員建屋合作社計劃,政府以優惠地價(相當於當時十足市值的三分之一)批出土地。土地及樓宇的業權屬於合作社,社員只擁有單位的使用權。若社員希望取得獨立業權並在市場自由轉售,合作社必先解散。之後,個別業主便可向地政總署申請撤銷轉讓限制,但前提是必須繳付尚欠的三分之二土地補價,而這筆補價會按現時的市價重估。

H44: 房協夾心階層住屋計劃

香港房屋協會旗下的「夾心階層住屋計劃」(例如晴碧花園、疊翠軒等)的單位,業主在五年轉售限制期屆滿後,若想在公開市場出售單位,同樣需要補地價。其程序比較特別,業主需先向房協提出申請,由房協進行初步估價,再將報告轉交地政總署作最終審批。地政總署釐定的補價金額,才是業主最終需要繳付的數額。

補地價爭議的解決途徑:上訴與仲裁

如果發展商或業主對地政總署評估的補價金額有異議,並非只能無奈接受。現行機制設有解決爭議的途徑。其中一個主要途徑是向上訴審裁處(土地審裁處)提出上訴,由法庭對估價作出裁決。此外,政府亦推行了「補地價仲裁先導計劃」,讓雙方在自願的情況下,透過仲裁方式解決估價爭議,此舉旨在提供一個更具彈性及效率的解決方案。

補地價常見問題 (FAQ)

當大家討論到補地價英文 (Land Premium) 的時候,總會浮現出各種問題,例如費用如何計算,與稅項有何分別等。這部分我們將會像朋友聊天一樣,為你解答關於補地價最常見的疑問,不論是補地價居屋英文的細節,還是一般土地發展的原則,都會一一拆解。希望這些關於補地價 english 的資訊能幫助你更清晰地理解整個概念。

補地價金額是如何計算的?

補地價的計算方法,主要視乎物業是資助房屋還是私人土地發展,兩者的評估基礎有所不同。

資助房屋補價計算公式

對於居屋、租置或綠置居等資助房屋的業主,補價金額的計算方式相對直接。計算的基礎,是將物業在補價當時的市值,乘以當初購入單位時的折扣率。

公式如下:
補價金額 = 評估補價當日的單位市值 × (購入時十足市值 – 購入時樓價) / 購入時十足市值

簡單來說,就是用你申請補價時,由房委會或房協委託的測量師評估出來的單位完整市價,乘以你當初買入時的折扣率。

舉個例子:
假設你在多年前以210萬買入一個單位,當時的十足市值是300萬,折扣率就是30%。
多年後你想在公開市場出售,於是申請補地價。此時測量師評估單位當時的市值已升至600萬。
你需要繳付的補價金額就是:600萬 × 30% = 180萬。

土地發展補價評估原則

土地發展的補地價評估,例如發展商更改農地用途或增加地積比率,計算方式則更為複雜。地政總署主要採用「差額估價法」(Before and After Valuation) 來評估。

基本原則是:
補價金額 = 土地修訂契約後的價值 – 土地修訂契約前的價值

「修訂後價值」是指土地在地契條款放寬後,按其最高及最佳發展潛力所估算的十足市價。而「修訂前價值」則是指土地在原有地契限制下的價值。兩者之間的差額,就是因契約修訂而產生的土地增值,也就是發展商需要向政府繳付的補地價。這是一個專業的估價過程,涉及對市場數據、規劃參數及發展潛力的全面分析。

「補地價」(Land Premium) 與「稅項」(Tax) 有何分別?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因為兩者都是支付給政府的款項,但性質完全不同。

「補地價」的本質是一項商業交易。香港的土地由政府擁有,政府以地契形式批出土地。補地價就好像你向「大地主」(即政府)支付一筆費用,用來解除地契上的某些限制(例如轉售限制或用途限制),從而提升你物業的價值。這是一項與物業權益直接相關的契約性付款。

「稅項」(Tax) 則是政府根據法例向市民或企業徵收的費用,用作公共開支,例如醫療、教育和基建等。物業交易中的「印花稅」或出售物業獲利後可能需要繳付的「利得稅」,都屬於稅項。

簡單總結,補地價是為獲取更高土地權益而支付的「買權費」,而稅項是作為公民或企業應盡的「法定義務」。

不補地價可以賣樓嗎?什麼是第二市場?

可以的,資助房屋業主不補地價也能出售物業,但只能在「第二市場」(Secondary Market) 進行。

「第二市場」是一個受限制的市場,專為未補地價的資助房屋而設。在這個市場,賣家只能將單位售予持有有效「購買資格證明書」的人士,例如綠表或白表資格持有人。單位的轉讓限制會一同轉移給新買家,新買家日後若想在公開市場出售,同樣需要補地價。

相對地,「公開市場」(Open Market) 就是指繳付補地價後,單位的轉讓限制被解除。業主可以像賣私樓一樣,自由地將單位出售、出租或轉讓給任何人士,不再受買家身份的限制。

整個補地價申請過程需時多久?

對於資助房屋業主,整個補地價申請流程,由遞交申請到最終完成,通常需要數個月時間。

一般的流程大致如下:
1. 業主向房委會或房協遞交評估補價申請。
2. 機構會委派專業測量師行為單位進行估價,這一步通常需要幾個星期。
3. 完成估價後,業主會收到「補價評估通知書」,列明應繳付的金額。
4. 業主有兩個月的有效期去決定是否繳付補價。
5. 繳款後,業主會收到「解除轉讓限制證明書」,之後便可到土地註冊處更新物業紀錄。

如果所有文件齊備,流程順利,由申請到完成登記,一般需時約三至四個月。不過,實際時間可能會因應不同個案的複雜性及申請宗數而有所變化。

環保設施等獲豁免的總樓面面積,是否需要補地價?

這是一個較技術性的問題,答案是:大部分情況下,需要。

首先要理解,為了鼓勵綠色建築,政府允許發展商興建的某些環保及適意設施(例如露台、環保會所、空中花園等),其樓面面積可根據《建築物條例》獲豁免,不計算在總可建樓面面積之內。

但是,樓面面積的豁免,不等於價值的豁免。補地價的原則是基於「土地價值有否因契約修訂而增加」。如果這些獲豁免的環保設施,實質上提升了整個發展項目的吸引力和市場價值(例如一個豪華會所能令單位賣得更高價錢),那麼這部分的增值就需要透過補地價向政府支付。

只有那些不為物業帶來實質價值提升的設施,例如公共走廊、郵件派發室等,才可能不需要補地價。因此,發展商為提升項目價值而興建的環保設施,即使其樓面面積獲豁免,其所產生的價值增長,依然是需要補地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