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契住宅陷阱?】一文看清5大核心差異、租買自住必睇攻略

在香港物業市場,您或會見到一些裝修精美、看似住宅的單位,但其樓價或租金卻異常吸引。這很可能就是「商業契住宅」的陷阱。這些物業在法律、按揭、印花稅、以至日常居住層面上,均與一般住宅有天壤之別,稍一不慎隨時引致嚴重法律及財務後果。

本文將為您全面拆解商業契與住宅契的5大核心差異,並提供實用的查冊教學,教您如何核實物業的法定用途。無論您是想租樓自住、尋找舖位創業,還是作物業投資,本文的必睇攻略都將助您避開陷阱,保障自身權益。

什麼是商業契?與住宅契的5大核心差異

談及置業,除了地點和樓價,最重要的文件之一就是樓契。當中,「商業契」與「住宅契」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物業契約,直接決定了物業的法定用途與價值。要了解兩者分別,首先要明白商業契意思。簡單來說,它是一份法律文件,訂明該物業僅限於商業或工業用途。近年市場上出現不少「商業契住宅」,價錢看似吸引,但當中牽涉的細節與風險,絕對是準買家或租客必須了解清楚的課題。

1. 核心差異一:法定用途與牌照限制

這是兩者最根本的分別。住宅契的物業,顧名思義,其法定用途是「居住」。你不能在單位內進行大規模的商業活動,例如開設店舖或辦公室。

相反,商業契的物業,例如寫字樓、商舖,其地契條款列明是用作商業營運。若你打算在商業契物業住人,甚至用作商業契自住,就已違反了地契條款。這種違規行為會帶來實際後果。例如,部分行業(如餐飲、賓館)需要向政府申請特定牌照,若物業是住宅契,相關部門絕不會批出商業牌照。同樣,若在商業契物業居住,一旦被揭發,政府有權採取執法行動。

2. 核心差異二:銀行按揭成數與審批準則

這一點對買家而言極為關鍵。一般情況下,住宅物業的按揭成數可以做得較高,在按揭保險計劃下甚至可達九成。銀行審批時,主要考慮的是申請人的個人入息與信貸紀錄。

商業契物業的按揭則完全是另一回事。銀行會將其視為一項投資工具,風險評估更為嚴格,因此按揭成數通常低很多,普遍只有五至六成。審批準則亦非側重於個人入息,而是更看重物業本身的租金回報、現金流潛力以及市場前景。這意味著購買商業契物業自住,買家需要準備更龐大的首期資金,並且在申請按揭時會遇到更多挑戰。

3. 核心差異三:大廈管理公契與日常設施

物業的大廈管理公契 (DMC) 亦會因應契約種類而有不同。住宅大廈的公契,重點在於維持寧靜、安全的居住環境,設施會圍繞住戶的生活所需,例如會所、遊樂場等。

商業樓宇的公契則以方便營商為首要目標。設施上,你會見到為貨運而設的大型升降機、上落貨區,甚至配備三相電等工業級電力。管理上,很多商廈的中央空調會在辦公時間後或假日關閉,出入管理亦可能更嚴格。這些設計原意是為商業活動服務,若用作居住,無疑會對生活造成不便。

4. 核心差異四:差餉估值與稅務計算

政府差餉物業估價署在評估物業的應課差餉租值時,會考慮其契約用途。住宅與商業物業的估價基準和考慮因素有所不同。雖然最終的差餉稅率相同,但其估值基礎的差異,長遠亦會影響持有成本。此外,若將商業物業出租,其租金收入的稅務處理方式,與住宅物業出租亦有不同考量。

5. 核心差異五:轉售價值與市場流通性

最後,兩者在二手市場的價值與流通性亦有巨大差異。住宅物業是民生必需品,市場需求龐大,買家基礎廣闊,流通性相對較高。

商業契物業的市場則較受經濟週期影響,其價值與宏觀經濟、行業景氣度息息相關。而那些處於灰色地帶的「商業契住宅」,雖然購入價可能較低,但其目標買家群體非常狹窄。未來的買家同樣會面對按揭困難、用途風險等問題,這會直接影響物業的升值潛力與轉售速度,投資風險自然較高。

【查冊教學】如何核實物業用途?3步保障自己

睇樓時,單憑單位裝修,很難判斷其法定用途。一個看似住宅的單位,其物業契約可能列明只准作商業用途,這就是市場上需要注意的「商業契住宅」情況。要清晰了解商業契意思,並保障自己免墮陷阱,無論是租是買,簽約前主動核實官方文件是不可或缺的一步。以下三個步驟,助你清晰掌握物業的「身世」。

第一步:進行土地查冊,追溯源頭

土地查冊是了解物業背景的基本功。你可以透過土地註冊處的服務,取得一份物業的土地登記冊副本。這份文件雖然不會直接寫明「商業」或「住宅」用途,但它記錄了物業的「前世今生」,包括業主資料、按揭狀況,以及最重要的——影響該物業用途的關鍵文件,例如政府租契(地契)或賣地條件。查冊是尋找線索的第一步,它會指引你去尋找更詳盡的用途限制文件。

第二步:核對入伙紙,確定法定用途

入伙紙(Occupation Permit,簡稱OP)是由屋宇署發出,證明樓宇結構安全並適合佔用的官方文件。更重要的是,入伙紙上會清楚列明該樓宇或個別單位的「批准用途」(Permitted Use)。常見的用途包括「住宅」(Domestic)、「非住宅」(Non-Domestic)或更具體的「辦公室」(Office)、「商店」(Shop)等。這是判斷物業法定用途最直接和權威的證據。假如你想了解一個單位是否可以合法地作商業契住人或自住,核對入伙紙就是關鍵。

第三步:審視大廈公契,了解內部規則

大廈公契(Deed of Mutual Covenant,簡稱DMC)是整座大廈所有業主共同簽訂的契約,規管大廈的管理、使用和維修等事宜。公契中通常會詳細訂明大廈不同部分的指定用途,例如某些樓層只准作住宅用途,而地舖或低層則可用於商業活動。即使入伙紙批准作「非住宅」用途,如果大廈公契禁止在該單位經營你的行業,你同樣會違反公契條款,業主立案法團有權採取法律行動。綜合以上三份文件,你便能全面地掌握一個物業的真實用途限制,避免日後面對的潛在風險。

【創業者警告】用住宅契租舖的3大風險與實戰案例

對於創業者來說,租金是最大的成本之一。在尋找舖位時,有時會遇到一些租金異常便宜的「筍盤」,但這些單位很可能隱藏著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它們的物業契約是住宅用途,並非真正的商業契。創業者必須理解商業契意思,因為錯誤使用住宅契來營運商舖,不但不能節省成本,反而會引發三大潛在風險,隨時令你的心血付諸流水。

風險一:無法申領牌照,開業即成空談

許多行業都需要申領特定牌照才能合法經營,例如食肆、補習社、美容院或賓館。政府審批部門,例如食物環境衞生署或教育局,在處理牌照申請時,首要步驟就是核實經營場所的法定用途。如果查冊後發現該物業屬於住宅契,那麼牌照申請會立刻被拒絕。這意味著,即使你已經投入數十萬資金進行裝修,並支付了按金和上期租金,你的生意根本無法合法開始。所有前期投資都會化為烏有,這對初創企業來說是致命一擊。

風險二:第三者責任保險失效,意外足以摧毀生意

為店舖購買第三者責任保險是常識,用以保障顧客在店內發生意外時的索償。但很多人忽略了一個關鍵細節:保險合約是基於你提供的資料是準確無誤的。如果你在住宅契的物業內經營業務,這已經構成了對物業用途的失實陳述。萬一有顧客在店內滑倒受傷,需要索取巨額賠償時,保險公司有權以「物業用途與保單不符」為理由,拒絕作出任何賠償。到時候,所有醫療費用和法律賠償的責任,將會完全落在創業者個人身上,這個財務黑洞足以令任何小生意瞬間倒閉。

風險三:違反公契與地契,面臨法律訴訟

每一個多層大廈都有一份具法律約束力的大廈公契(DMC),規管著大廈內所有業主和住戶的權利與義務。公契通常會清晰訂明每個單位的指定用途。若你在住宅單位內營商,你的商業活動,例如人流、噪音或氣味,很可能會滋擾到其他住戶。鄰居投訴後,大廈的業主立案法團便有權根據公契採取法律行動,要求你立即停止商業活動。此外,更嚴重的是,這種行為同時違反了政府批出的地契條款。雖然政府直接收回物業的情況極為罕見,但這始終是一個懸在你頭上的潛在法律風險,為你的生意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

實戰案例:設計師工作室的慘痛教訓

設計師阿健為了節省開業成本,租用了一個位於舊式住宅大廈地下的單位作工作室,租金比同區的商業契單位便宜近四成。起初一切順利,但半年後,樓上住戶開始投訴他使用工具時發出的噪音,大廈法團隨即發出警告信。更糟的是,一位客戶到訪時不慎被門檻絆倒,阿健向保險公司索償時,才被告知其保單因物業用途問題而無效。最終,他不僅要自掏腰包賠償客戶,更被法團的法律行動逼使遷出,之前投入的裝修費和時間全部白費,這次「慳錢」的決定,變成了他創業路上最昂貴的一課。

【租客必睇】租住「商業契住宅」是福是禍?居住風險與法律權益

在尋找租盤的過程中,你或許會遇到一些租金異常吸引的單位,細問之下才發現是商業契物業。面對這種「商業契住宅」,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疑惑,究竟商業契住人是否可行?這背後隱藏的是機遇還是陷阱?讓我們先釐清商業契意思,再深入探討租客在這種情況下的權益與風險。

從法律層面看,將商業契的物業用作住宅,確實違反了政府批出的土地契約條款,以及大廈的建築物管理公契。理論上,政府部門或大廈的業主立案法團有權採取行動,要求單位停止作居住用途。這聽起來似乎風險很高,但現實情況卻有另一面。

關鍵在於租客的法律保障主要來自租賃合約。只要你的租約上白紙黑字列明,該單位的用途是「住宅」,那麼確保單位能夠合法地用作住宅,就是業主的責任。換個角度看,假如真的有政府部門干預,導致你無法繼續居住,這便構成業主違約。屆時,業主不但需要退還按金,還可能要賠償你的搬遷損失,甚至是剩餘租期的租金。因此,對租客而言,只要租約條款清晰,法律風險其實相對較低。

不過,法律風險低,不代表沒有居住上的問題。商業契自住需要留意一些實際的生活細節。例如,很多商業大廈的中央空調系統會在辦公時間後或週末停止運作,這在夏天可能會造成困擾。此外,部分商廈的夜間出入管理比較嚴格,訪客登記或進出時間可能受限。水、電、煤氣的配置也可能與一般住宅不同,這些都是簽約前需要向業主或代理查詢清楚的實際問題。

真正需要警惕的,並非單純的商業契住宅,而是那些涉及違例建築(僭建)或非法改裝的單位。例如,在天台或平台加建的房間、將一個單位分割成多個獨立套房出租等。這些單位是政府嚴厲執法的目標,而且通常存在嚴重的消防安全隱患。因此,租客在看樓時,應將注意力放在單位的結構安全與合法性上,而不是僅僅糾結於契約的種類。與這些高風險單位相比,一個結構完整的商業契住宅,其風險反而較為可控。

【業主投資者】持有商業契物業的責任、成本與策略

作為持有商業契物業的投資者,目標自然是獲取穩定的租金回報。不過,要成功經營一份物業,單純收租並不足夠,你更需要清晰理解背後的責任、成本與策略,特別是當物業屬於近年市場上討論度高的商業契住宅時,更要步步為營。

首先,我們來計算一下持有物業的實際財務成本。租金收入並非純利潤,當中必須扣除多項固定及浮動開支。第一是物業稅,政府會對你的租金收入,在扣除20%的修葺及支出標準免稅額後,徵收15%的稅款。第二是租約的印花稅(釐印費),這是確立租約法律效力的必要步驟,費用通常由你與租客各付一半。第三是維修保養費,物業內的設施總會折舊損耗,你需要預留資金應對。此外,若經地產代理放租,便要支付經紀佣金。最後,不論物業是否租出,每月的管理費和每季的差餉地租都必須準時繳交。這些都是影響你最終回報率的實在成本。

除了金錢成本,履行法律責任是保障你投資的關鍵一步。簽訂租約後的一個月內,你必須向差餉物業估價署提交CR109表格(《新租出或重訂協議通知書》)。這個步驟是免費的,而且極為重要。假如日後不幸遇上租務糾紛,例如租客欠租,這份已蓋印的表格是你向法庭提出訴訟的必要文件。其次,在申請銀行按揭時,必須如實申報物業用途。出租物業的按揭成數一般較自住為低,若然以商業契自住,亦應如實申報。任何不實的陳述都可能構成違約,銀行有權要求你立即償還部分或全部貸款。最後,誠實報稅是基本責任,你可按情況選擇以物業稅或個人入息課稅方式,去申報你的租金收入。

最後,清晰的投資策略能助你管理風險,篩選優質租客。租金的釐定不單是市場價格的反映,也是一種篩選工具。將物業保持良好狀況,並設定一個合理的租金水平,自然能吸引到背景較佳、更愛惜物業的租客。相反,純粹為了盡快租出而大幅降價,可能會招來不必要的麻煩。面對空置期,你需要權衡利弊。有時候,短暫的空置期,比起往後處理麻煩租客的漫長時間與金錢成本,可能更為划算。特別是處理商業契住人的情況,由於業主自身已承擔著違反契約用途的風險,因此篩選一位穩定可靠、減少爭議的租客,就顯得更加重要。

商業契管理與常見問題 (FAQ)

處理商業契物業,不論是自住、出租或管理,總會遇到不少疑問。以下整理了一些常見問題,幫助你更清晰地理解相關細節,作出明智決定。

「商業契住宅」可以自住嗎?法律上點講?

從法律層面解釋商業契意思,是指地契條款規定了物業的用途為商業活動。所以,將商業契物業用作住宅,嚴格來說是違反了土地契約的規定。不過,現實情況比較複雜。市場上存在大量所謂的「商業契住宅」,即單位本身是商業契約,但內部間隔與普通住宅無異,不少人亦作商業契自住之用。這種情況已存在多年,形成了一個灰色地帶。只要沒有涉及非法改動結構,或者對大廈其他用戶構成滋擾,相關部門一般較少主動介入。

如果將商業契物業用作住人,會有什麼實際後果?

將商業契物業用作住人,大家最關心的自然是後果。理論上,政府有權對違契的單位採取行動,最嚴重的情況是收回物業。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這種情況極為罕見。主要因為執法舉證有一定難度,而且問題存在已久。業主或租客面臨的更大風險,其實來自大廈管理公契的約束。如果大廈的業主立案法團嚴格執行公契,他們有權採取法律行動,禁止單位作住宅用途。另外,需要特別留意的是,如果單位涉及僭建或非法改動主力牆等結構問題,這就超越了單純的用途爭議,屋宇署會嚴肅處理,風險極高。

申請商業契物業的按揭,有什麼特別之處?

銀行在審批按揭時,對商業契物業與住宅物業的考量標準完全不同。申請商業契物業的按揭,通常成數會較低,一般只有五至六成,遠低於住宅物業在按揭保險計劃下可達到的九成。這是因為銀行評估商業物業時,更看重其商業回報潛力、租金收入及市場前景,風險評估比住宅按揭更為嚴謹。如果你打算購入商業契住宅作自住,必須如實向銀行申報用途。如果以商業用途申請按揭,卻作居住之用,一旦被銀行發現,可能被視為違反按揭協議,銀行有權要求借款人立即償還部分或全部貸款。

作為業主,出租商業契物業需要注意什麼?

作為業主,即使你的物業是商業契,只要簽訂了租約,就有責任履行法律程序。首先,必須在簽訂租約後一個月內,向差餉物業估價署提交《新租出或重訂協議通知書》(CR109表格)。這份文件是保障業主權益的重要憑證,如果日後與租客發生糾紛需要訴諸法庭,法庭會要求你出示已蓋印的CR109。其次,租金收入需要依法向稅務局申報並繳納物業稅。最後,亦要確保租客的使用方式沒有違反大廈公契,以免引起管理上的麻煩。

作為租客,租用商業契單位有風險嗎?

對租客而言,租用一個單純用途違規的商業契住宅,實際風險相對較低。因為租約保障了你的居住權,如果因為業主違契的問題,導致你無法繼續居住,這便構成業主違約。屆時,你有權向業主追討損失,例如搬遷費用及剩餘租期的租金差額。租客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那些涉及僭建、非法劏房或位於工業大廈內的單位。這些單位隨時可能被執法部門取締,屆時租客需要倉卒遷出,而且追討按金和損失亦會非常困難。因此,睇樓時應留意單位間隔有否不尋常的改動,避開風險較高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