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WeLend老闆:龍沛智從銀行家到獨角獸創辦人的5大關鍵策略

從坐擁千萬年薪的銀行高層,到投身前景未明的金融科技初創,WeLend創辦人龍沛智(Simon Loong)的創業故事,是香港金融界一個傳奇。他不僅一手創立全港首間純網上貸款平台,更將WeLab集團打造成香港市場罕見的「金融科技獨角獸」。究竟這位前銀行家,是如何洞察傳統金融的痛點,並憑藉科技顛覆整個行業?本文將深入剖析龍沛智的創業歷程,為你揭示他帶領WeLend突圍而出的五大關鍵策略,從風險管理、核心技術,到市場擴張與行業遠見,全面解構這位獨角獸創辦人的成功之道。

揭秘獨角獸創辦人:龍沛智的背景與創業路

從傳統銀行高層到科創領袖:龍沛智的職業軌跡

銀行家出身:如何奠定WeLend風控根基

提到WeLend老闆龍沛智,很多人會聯想到金融科技的創新形象。但他的專業背景其實是來自最傳統的銀行體系。龍沛智的履歷相當亮眼,他曾在花旗銀行和渣打銀行等國際頂尖金融機構擔任要職,管理過龐大的信用卡和私人貸款業務。正是這段超過十年的銀行家生涯,為WeLend打下了最堅實的風險管理基礎。他深切理解信貸審批的核心邏輯,還有如何從數據中評估客戶的還款能力。這些寶貴的實戰經驗,後來都轉化為WeLend賴以成功的精密風控模型。

轉捩點:為何放棄高薪厚職投身金融科技

那麼,一位處於事業巔峰的銀行高層,為何會選擇離開舒適區,投身前途未卜的初創世界?答案源於他對市場痛點的敏銳洞察。龍沛智在銀行工作時,親身體會到傳統貸款申請流程的繁瑣和低效率。客戶需要提交大量文件,然後經過漫長的等待,整個體驗非常不理想。他看到了一個巨大的機會,就是利用科技去徹底改變這個過時的模式。他相信透過互聯-網和大數據分析,可以創造一個更快捷、更方便、更公平的借貸平台。這個想法最終促使他下定決心,創辦WeLend。

市場定位:打造香港罕見的「金融科技獨角獸」

解讀獨角獸:WeLend公司估值的意義與影響

WeLend的母公司WeLab,是香港土生土長,而且極為罕見的「獨角獸」企業。所謂獨角獸,是指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未上市公司。這個稱號不只是一個亮麗的標籤,它的意義十分深遠。首先,它代表了資本市場對WeLab商業模式和科技實力的極大認可。其次,高估值證明了公司的巨大增長潛力,吸引了頂尖人才加盟。對於整個香港的創科生態圈來說,WeLab的成功更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證明了香港有能力孕育出世界級的金融科技公司。

融資歷程:剖析WeLend背後的重要投資者

一家初創公司要成長為獨角獸,雄厚的資金支持是不可或缺的。WeLend的融資歷程,正反映了其吸引力。它的投資者陣容星光熠熠,背景非常多元化。當中包括了長和系旗下的TOM集團、馬來西亞主權基金、荷蘭國際集團(ING),還有國際頂級風險投資基金紅杉資本等。能夠獲得這些重量級投資者的青睞,說明了WeLend的技術和市場策略,已經通過了最嚴格的審視。這些資金不僅支持了公司的日常營運和技術研發,更加是其迅速擴展內地和海外市場的強大後盾。

創業初心與挑戰:龍沛智的「愉快金融」願景

談及WeLend老闆龍沛智的創業故事,許多人好奇的是,究竟是什麼動力,驅使一位事業有成的銀行家,甘願放棄高薪厚職,投身於當時前景未明的金融科技領域。這一切的起點,源於他對傳統金融服務的深刻洞察,以及一個希望為大眾帶來「愉快金融」(Pleasant Finance)體驗的宏大願景。這個願景,不僅是WeLend背景的核心,也是他面對重重挑戰時的指路明燈。

洞察市場痛點:創立WeLend旨在解決的核心問題

每一家成功的初創企業,往往都始於對一個市場痛點的精準洞察。龍沛智創立WeLend,正是為了解決長久以來困擾著普通借款人的核心問題。

傳統銀行貸款審批的繁瑣與低效

在創立WeLend之前,龍沛智已在傳統銀行體系工作多年,深知其運作模式。傳統的貸款申請,意味著申請人需要準備大量實體文件,親身前往分行辦理,然後是漫長的等待。整個審批流程不僅耗時,而且欠缺透明度,申請人往往無法即時得知進度,體驗並不理想。這種以機構為中心的服務流程,正是龍沛智希望透過科技徹底改變的現狀。

普惠金融理念:普及金融服務至更廣泛客群

除了效率問題,龍沛智更看到傳統金融服務在覆蓋面上的局限。傳統銀行基於成本效益考量,其信貸審批模型有時會將一些信譽良好但缺乏傳統信貸記錄的年輕人或自由工作者拒之門外。他的理念是實踐「普惠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利用科技與數據分析,建立更靈活、更全面的風險評估模型,讓金融服務能夠普及到更廣泛的客群,使每個人都能公平、便捷地獲得所需的財務支持。

創業初期的考驗:如何面對傳統體系的質疑

懷抱著顛覆行業的願景,創業之路自然不會一帆風順。尤其是在金融這個極度重視傳統與信任的行業中,一個純網上的貸款平台,在初期必然會面對來自四方八面的質疑。

親身經歷:被八家銀行拒絕合作的創業啟示

龍沛智曾公開分享過一段深刻的經歷,在公司創立初期,僅僅是為公司開設一個基本的銀行戶口,竟然先後被八家傳統銀行拒絕。這個經歷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卻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傳統金融體系對金融科技公司的戒心與不理解。這次挫折沒有讓他氣餒,反而讓他更堅信,傳統體系的僵化正是新模式存在的價值,也啟示他必須建立一個完全獨立、自給自足的營運系統。

建立信任:如何贏得市場對純網上貸款的信心

要讓公眾將個人資料與財務需求,託付給一個沒有實體分行、純粹在網絡上運作的平台,建立信任是最大的挑戰。WeLend的做法是從根本上解決信任問題。首先,透過清晰、透明的流程,讓客戶完全掌握申請的每一步進度。其次,大力投入於數據安全與私隱保障的技術建設,向市場證明其平台的安全性。最後,便是依靠精準高效的風險管理模型,在實際營運中交出低壞賬率的成績單,以實實在在的數據,逐步贏得市場對純網上貸款模式的信心。

核心技術揭秘:科技如何顛覆傳統信貸審批

WeLend老闆龍沛智深明,要從根本上改變金融體驗,關鍵就在於科技。傳統銀行審批貸款的過程,往往依賴大量人手和僵化的文件,不僅耗時,而且評估維度單一。龍沛智帶領團隊,利用科技徹底顛覆了這個舊有模式,打造出一套截然不同的審批系統。這套系統的核心,正是數據與人工智能。

大數據與AI:WeLend的風險管理引擎

超越TU報告:剖析WeLend的動態風險評估模型

傳統銀行審批貸款,極度依賴環聯(TU)的信貸報告。這份報告記錄了你過去的信貸紀錄,像一張靜態的舊照片。WeLend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建立了一個動態的風險評估模型。這個模型除了參考TU數據,更會綜合分析數以千計的數據點,例如你的職業穩定性、網上行為模式等。系統像一位精密的偵探,從多個維度拼湊出一個更立體、更即時的信貸面貌,讓評估不再局限於過去的紀錄。

獨特技術:從填表微行為數據洞察客戶誠信

WeLend的技術甚至能分析一些你意想不到的細節,就是你在網上填寫申請表時的「微行為」。你可以想像,系統不只看你填寫的「內容」,更會分析你填寫的「過程」。例如,你在填寫收入欄時是否猶豫了很久,又或者有沒有多次來回修改。這些微細的行為模式,往往能反映申請人的誠信與猶豫程度。系統會將這些數據納入風險評估,成為判斷還款意願的重要參考。

社交媒體數據應用:革命性的輔助風控手段

核心邏輯:為何社交媒體授權客戶更具信貸優勢?

WeLend的風險評估中,其中一項革命性的嘗試是引入社交媒體數據。這背後的邏輯其實很簡單,一個人如果願意授權自己的社交媒體帳戶,通常代表他更重視自己的個人聲譽和社交網絡。這種對「面子」的重視,在信貸角度上,往往轉化為更高的還款意願。因為他們更不願意因為拖欠債務而影響自己的信譽。所以,單是「願意授權」這個動作,已經是一個強力的篩選指標。

數據獲取與私隱考量:如何在創新與保障之間取得平衡

當然,應用社交媒體數據必須極度重視客戶私隱。WeLend的做法是在取得客戶明確授權後,僅僅獲取一些元數據(Metadata),例如朋友數量、帳戶活躍度等。系統絕對不會讀取客戶的私人訊息或帖文內容。這種做法的目標,是在利用數據創新的同時,堅守保障個人私隱的底線,在兩者之間取得一個審慎的平衡。

人工智能(AI)的效率哲學

AI身份驗證:實現近乎零欺詐損失的技術武器

傳統貸款業務中,身份欺詐是一個巨大的營運風險和成本。WeLend利用人工智能的人臉辨識技術,將申請人提交的自拍照與其身份證照片進行精確比對。這項技術的準確度極高,幾乎能即時識別出偽冒申請。正因為有這項技術武器,WeLend能夠在完全不與客戶見面的情況下,將因欺詐而造成的損失降至近乎零的水平。

自動化流程:降低七成營運成本的關鍵策略

WeLend的AI哲學貫穿整個貸款流程。從客戶申請、身份驗證、信貸審批到最終放款,整個過程高度自動化。AI系統取代了大量傳統需要人手處理的重複性工作。這種自動化不僅將審批時間由數天縮短至幾分鐘,更大幅降低了營運成本。根據資料,這套自動化流程成功將相關的營運成本降低了高達七成,成為公司保持市場競爭力的關鍵。

戰略佈局:剖析「北上」突圍與B2B2C業務模式

WeLend老闆龍沛智的成功故事,遠不止於在香港建立一個網上貸款平台。要真正理解WeLend背景與其獨角獸的地位,關鍵在於剖析他當年大膽「北上」的戰略決心,以及其後發展出的雙引擎業務模式。這個決定不僅是業務擴張,更是一場在截然不同市場環境下的突圍戰。

為何必須「走出去」?香港金融科技的困境與機遇

剖析香港監管環境對金融創新的挑戰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擁有成熟穩健的監管體系,這既是優點,有時也成為創新的束縛。對於金融科技這類新興行業,傳統的監管框架未必能完全適用。一個新產品或新模式的推出,往往需要面對漫長的溝通與審批過程。這種穩健有餘但彈性不足的環境,讓一些前沿的金融創新難以快速落地試驗,導致初創企業的發展速度受到限制。對龍沛智而言,僅僅固守香港市場,意味著將會錯失更廣闊的發展時機。

洞察內地市場的龐大機遇與政策紅利

與此同時,龍沛智洞察到內地市場潛藏的巨大機遇。當時內地的傳統銀行體系,尚未能完全覆蓋龐大人口,特別是年輕一代及小微企業的金融需求,這為互聯網金融創造了極佳的發展空間。加上內地政策層面鼓勵金融創新,以及銀行與科技公司合作,為金融科技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市場規模的巨大差異與政策上的支持,成為了吸引WeLab集團進軍內地的強大拉力。

內地市場成功的關鍵:龍沛智的「接地氣」策略

「同聲同氣」營運哲學:建立獨立本地化團隊

許多香港公司北上發展時,常常會遇到「水土不服」的問題。WeLend老板龍沛智深刻理解這一點,他認為單純的香港背景對開拓內地市場幫助有限,關鍵在於「接地氣」。因此,他採取了「同聲同氣」的營運哲學,在內地成立完全獨立的本地化團隊「我來貸」,由熟悉當地市場文化、人脈網絡及營運方式的內地專才全權負責。這種充分授權的模式,讓內地業務能夠迅速適應市場變化,作出最合適的決策。

規模化能力:如何向投資者證明可複製的擴展模式

對於投資者而言,他們看重的並非一間公司能否在單一市場成功,而是其商業模式是否具備可複製的擴展能力。WeLab集團在內地市場的成功,有力地向投資者證明了其技術與營運模式,能夠跨地域應用並實現規模化增長。成功開拓第二個市場,意味著公司有潛力進入第三、第四個市場,具備成為國際級企業的潛質。這份規模化的能力,正是支撐其獨角獸估值的核心基石。

雙引擎增長模式:B2C與B2B業務並行

在市場佈局之外,龍沛智亦為公司設計了B2C與B2B並行的雙引擎增長模式,確保公司能持續高速發展。

B2C業務:透過網上私人貸款賺取息差

B2C(企業對消費者)業務是集團的起點與根基。WeLend在香港以及「我來貸」在內地,直接向個人消費者提供純網上私人貸款服務。這個模式的收入來源清晰,主要是透過借貸業務賺取利息差。穩健的B2C業務為公司提供了穩定的現金流,同時也成為了驗證與優化其金融科技技術的試驗場。

B2B業務:將頂尖金融科技輸出至傳統金融機構

隨著B2C業務的成熟,集團將其在實戰中千錘百鍊的金融科技,包括大數據風控模型、人工智能身份驗證系統及自動化審批流程等,打包成技術解決方案,輸出給有數碼化轉型需求的傳統金融機構。這種B2B(企業對企業)模式,讓公司從一個貸款機構,轉型為技術供應商。這不僅開拓了全新的高利潤收入來源,更讓其影響力超越自身客戶,賦能整個金融行業。

行業遠見:龍沛智對金融科技監管與未來的洞察

作為金融科技行業的先行者,WeLend老闆龍沛智的視野從不止於公司業務,更延伸至整個行業的生態與未來。他對於監管框架、技術趨勢以至香港初創的發展路向,均有著深刻的洞察與獨到見解。這份遠見,不單塑造了WeLend的發展軌跡,也為香港金融科技的未來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方向。

對監管的建議:倡導「規管平台,而非限制投資者」

在金融科技發展初期,監管問題一直是業界與政府之間的熱議話題。龍沛智對此提出了一個清晰且影響深遠的核心理念:監管的重點應該是平台本身,而不是限制投資者的參與資格。

觀點:「專業投資者」門檻有違互聯網金融精神

當時有意見提出,應將P2P網貸等金融科技服務限制於「專業投資者」參與。龍沛智對此觀點提出質疑,他認為這樣做有違互聯網金融的根本精神。互聯網金融的核心價值在於「普惠金融」,目標是利用科技降低門檻,讓以往難以接觸到傳統銀行服務的普羅大眾,也能夠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務。如果設立過高的資產門檻,就等於將大部分市民拒之門外,這與科技創新的初衷背道而馳。

倡議:以平台准入門檻為核心防止金融詐騙

龍沛智倡議,防止金融詐騙的有效方法,應該是從源頭入手,嚴格規管營運平台。監管機構應設立清晰的准入門檻,審核申請公司的資本實力、風險管理能力、技術安全水平和團隊背景。通過確保只有合資格、負責任的企業才能夠營運,便能大幅降低市場出現欺詐平台的風險,從而保障所有參與者的利益。這種做法才是對症下藥,既能促進市場健康發展,又能保護消費者。

預測未來金融科技趨勢

龍沛智的目光一直投向科技的最前沿,他深信技術是推動金融服務變革的核心動力。他對未來趨勢的預測,也反映在WeLab集團的戰略佈局之中。

生成式AI在風險管理與個人化服務的下一步應用

WeLab早已利用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建立風險管理模型,但龍沛智預見生成式AI(Generative AI)將會帶來下一波的革新。未來,AI不僅能分析數據以評估風險,更能主動生成更複雜、更精準的動態風險情境模型。在客戶服務方面,生成式AI可以驅動更智能的理財顧問,為用戶提供高度個人化的財務建議,甚至能模擬不同財務決策的後果,將個人化金融服務提升至全新層次。

WeLab集團的未來:上市規劃與全球擴張藍圖

對於集團的未來,龍沛智有著清晰的規劃。作為香港孕育的金融科技獨角獸,上市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有助集團募集更多資金,以支持技術研發與市場擴張。除了鞏固在香港及內地的市場地位,WeLab的藍圖是放眼全球。集團積極拓展至東南亞等高增長潛力市場,目標是將其在香港與內地驗證成功的金融科技解決方案,複製並本地化到更多國家,成為一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科技企業。

龍沛智給香港初創企業的忠告與經驗

憑藉豐富的創業經驗,龍沛智經常與初創企業家交流,他的忠告非常務實。他強調,香港的創業者必須具備國際視野,要「勇敢走出去」。他解釋,投資者在評估一家初創公司時,非常看重其模式是否具備可複製性與擴展能力。如果一家公司能夠成功打入第二個市場,就證明了它的商業模式並非只適用於香港,而是有潛力擴展至第三、第四個市場。這種跨地域的成功,是公司從本地企業蛻變為國際級企業的關鍵,也是獲得更高估值與投資者青睞的重要因素。

關於WeLend老闆與公司的常見問題 (FAQ)

談及WeLend老闆龍沛智和他創辦的金融科技業務,不少人心中總有各種好奇,這裡我們整理了幾個最常見的問題,讓你對WeLend背景和相關業務有更清晰的了解。

WeLend、WeLab、匯立銀行三者之間有何關係?

這三個名字經常一起出現,很多人都會好奇它們的關係,簡單來說,WeLab是整個集團的母公司,而WeLend和匯立銀行(WeLab Bank)都是集團旗下的重要業務。你可以想像WeLab集團是一棵大樹,WeLend是專注於網上私人貸款業務的其中一條強壯分枝,而匯立銀行則是另一條分枝,持有虛擬銀行牌照,提供全面的數碼銀行服務。它們共享著由龍沛智團隊研發的核心金融科技,但在業務上各有專注。

WeLend的壞賬率控制在什麼水平?

提到網上貸款平台,風險管理自然是大家最關心的議題,WeLend憑藉其領先的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風險評估模型,一直將壞賬率維持在相當理想的水平。根據公司過往披露的資料,其30天逾期率長期穩定地控制在1%至2%之間,這個數字與傳統銀行的表現不相上下,也證明了其科技驅動的風控模式非常穩健可靠。

WeLab集團目前是否已經實現盈利?

作為香港少數的金融科技獨角獸,市場對WeLab集團的盈利能力一直十分關注,而經過前期的市場拓展與技術投入,集團已經成功跨越了盈利的里程碑。這主要得益於其B2C(直接面向消費者)的貸款業務和B2B(為企業提供技術方案)的業務雙引擎增長模式,兩者相輔相成,為集團帶來了穩定的收入來源,並在數年前已實現年度盈利。

WeLend如何保障客戶的個人資料安全?

在數碼時代,個人資料安全是所有用戶最重視的一環,WeLend在這方面採取了多層次的嚴格保障措施。首先,所有客戶資料在傳輸和儲存的過程中,都採用了銀行級別的加密技術,確保數據不會輕易外洩。其次,公司內部設有嚴謹的數據存取權限管理,只有獲授權的員工才能在特定情況下接觸有限的資料。最後,WeLend嚴格遵守香港《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的所有規定,確保客戶資料的處理方式合法合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