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上車」但私樓樓價太貴?不少人會將目光轉向居屋自由市場。不過,自由市場與第二市場(綠表市場)有何分別?最令人頭痛的補地價應如何計算?不同時期的居屋禁售期又有何限制?按揭成數與壓力測試跟私樓又有什麼不同?本文將為你一文拆解居屋自由市場的買賣流程,由補地價計算方法、申請程序、按揭須知,到「先賣後補」的操作細節及風險分析,助你全面掌握所有必讀資訊,輕鬆完成交易。
居屋自由市場 vs 第二市場(綠表):有何分別?
居屋自由市場定義:已補地價、可自由轉讓的資助房屋
要了解居屋自由市場意思,其實很直接。它指的就是業主已經向政府補回地價的資助房屋單位。完成補地價這個步驟之後,單位的轉讓限制就會正式解除。所以,它在法律上和一般私人樓宇沒有分別,可以在公開市場上進行自由的居屋自由市場買賣,任何人士,不論是綠表、白表甚至公司名義的買家,都可以購入。
比較表:買家資格、樓價、按揭成數及轉讓限制
很多人都會將「自由市場」和「第二市場」混淆。其實,兩者最大的分別在於單位是否已經補地價,這也直接影響了買家的資格、樓價水平和按揭條款。以下用一個簡單的比較表,讓你一看就明白兩者的核心差異。
比較項目 | 居屋自由市場 | 第二市場(又稱綠表市場) |
---|---|---|
買家資格 | 任何人士,沒有入息或資產限制。 | 必須是合資格的「綠表」或「白居二」人士。 |
樓價水平 | 已反映單位完整的市場價值,樓價與同區的私人樓宇相近。 | 樓價是扣除了地價折扣的價錢,所以會比自由市場的同類單位便宜。 |
按揭成數 | 與一般私樓的按揭申請看齊,銀行會根據金管局指引和申請人的財務狀況審批,最高可達九成按揭。 | 綠表買家最高可承造九成半按揭,白居二買家最高九成,但會受政府擔保期影響。若過了擔保期,銀行審批會較為嚴格。 |
轉讓限制 | 沒有任何限制,業主可以隨時將單位自由出售、出租或向銀行申請加按套現。 | 設有轉讓限制,例如在指定年期內不可出售,或者只可以原價轉售。單位亦不可用作出租用途。 |
居屋補地價天書:計算方法、禁售期及申請流程
為何要在自由市場出售前補地價?
要掌握居屋自由市場意思,關鍵就在於「補地價」這一步。政府當年以折扣價出售居屋,是為了協助市民置業。所以,這份「資助」其實就是政府擁有的部分業權。補地價就等於向政府買回這部分的業權,為你的單位「解鎖」,解除轉讓限制。完成補地價之後,居屋在法律上就和一般私樓沒有分別,你可以自由地在市場上出售、出租或者加按,不再受買家資格的限制。這就是將單位投入真正自由市場的唯一方法。
如何計算居屋補地價?一文看清官方公式及估價因素
計算居屋補地價的金額,其實有一個相當清晰的官方準則。整個計算過程主要圍繞兩個核心數字:你買入單位時的折扣率,和單位當前的市值。
房屋署補地價計算公式詳解
房屋署使用的計算公式如下:
應繳補價 = 補價時單位市值 × (購入時的十足市值 – 當年買入價) / 購入時的十足市值
這個公式看起來可能有點複雜,但其實可以簡化理解為:
應繳補價 = 單位現時的市值 × 當初的買入折扣率
例如,一個單位現在的市值是600萬港元,而你當年是以七折(即30%折扣)買入,那麼你需要補上的地價就是 600萬 × 30% = 180萬港元。
影響補價金額的關鍵因素:首次買入折扣率與當前市價
從公式就可以看出,影響最終補價金額的變數只有兩個。第一個是「首次買入折扣率」,這個數字是固定的,在你買樓時已經決定,你可以翻查樓契文件找到準確的百分比。不同屋苑,甚至同一屋苑不同期數的折扣率都可能不一樣。
第二個關鍵因素是「單位當前的市值」。這個市值並非由銀行或地產代理估算,而是由房屋署或市建局委派的測量師上門評估後釐定。測量師會評估單位的狀況,所以有一個實用貼士:在申請補地價和等待測量師上門期間,最好不要進行大規模的豪華裝修,因為一個裝修簇新的單位可能會被估算得更高價,直接令你需要繳付的補價金額增加。
各時期居屋轉讓限制(禁售期)一覽
政府為了確保資助房屋資源用得其所,針對不同時期發售的居屋設定了不同的轉讓限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禁售期」。在禁售期屆滿之前,業主是不能補地價進行居屋自由市場買賣的。
2018年前首次發售之居屋
這批居屋的轉讓限制相對寬鬆。由首次轉讓契據日期起計:
* 首兩年內: 只能在第二市場(綠表市場)以不高於原價的價錢,轉售給合資格的綠表人士。
* 第三至第五年: 可以在第二市場自行議定價錢,出售給綠表人士。
* 五年後: 業主便可以申請補地價,然後在自由市場上將單位出售給任何人士。
2019年至2021年首次發售之居屋
隨著樓價上升,政府收緊了轉售限制,禁售期大幅延長。由首次轉讓契據日期起計:
* 首兩年內: 同樣只能在第二市場以原價轉售給綠表人士。
* 第三至第十年: 可以在第二市場自行議定價錢,出售給綠表或「白居二」買家。
* 十年後: 業主才可以申請補地價,並在自由市場放售。
2022年及以後首次發售之居屋
最新的居屋計劃進一步加強了限制,目標是打擊短期炒賣,確保單位流向自住用家。由首次轉讓契據日期起計:
* 首五年內: 只能在第二市場以原價轉售給綠表人士。
* 第六至第十五年: 可以在第二市場自行議定價錢,出售給綠表或「白居二」買家。
* 十五年後: 業主才有資格申請補地價,在自由市場出售單位。
居屋補地價申請流程及所需文件
當你的單位過了禁售期,就可以啟動補地價程序。整個流程清晰,按部就班即可完成。
1. 提交申請: 首先,你需要填妥「評估補價申請書」,連同樓契副本和申請手續費(以銀行本票或劃線支票支付),交往房屋署總部。
2. 安排估價: 房屋署收到申請後,會發信確認,然後委派測量師聯絡你,預約時間上門視察和估價。
3. 接收評估通知: 大約一個月後,你會收到正式的「評估補價通知書」,上面會清楚列明單位的估值和應繳的補價金額。
4. 繳付補價: 你需要在通知書發出日期起的兩個月內,以銀行本票或律師樓支票繳付全數補價。如果你對估價有異議,必須在28天內提出。
5. 領取證明書及註冊: 成功繳款後,房屋署會發出「解除轉讓限制證明書」。收到這份重要文件後,記得要交由律師樓協助,到土地註冊處進行登記,這樣才算正式完成所有法律程序。
居屋自由市場買賣流程:按揭、揀樓及注意事項
當你了解居屋自由市場意思後,便會發現整個居屋自由市場買賣流程,其實與一般私樓交易非常相似。不過,無論你是買家還是業主,當中都有一些獨特的細節需要特別留意,尤其是在按揭申請與補地價的操作上,以下為你逐一拆解。
【買家須知】自由市場居屋按揭成數、壓力測試及開支預算
對於買家來說,購買已補地價的自由市場居屋,在申請按揭方面,銀行會將其視作一般私人物業處理。這代表按揭成數、年期、以及壓力測試的要求,基本上都與私樓看齊。
根據金管局的現行指引,樓價3,000萬港元或以下的自住物業,最高按揭成數可達七成。換言之,買家最少要準備三成首期。同時,申請人亦需要通過銀行的壓力測試,確保在假設利率上升的情況下,每月供款佔入息比率仍然處於健康水平。
因此,在預算開支時,除了樓價本身,你必須預留充足資金作首期,並將印花稅、律師費及地產代理佣金等雜費一併計算在內,才能更準確地評估自己的負擔能力。
【業主須知】資金不足?「先賣後補」操作流程與風險分析
對業主而言,賣樓前最大的一項支出,可能就是數十萬甚至過百萬的補地價金額。如果手頭上沒有足夠的流動資金,是不是就無法在自由市場出售單位?其實不然,市場上有一種常見且合規的操作方法,稱為「先賣後補」。
「先賣後補」的核心概念,就是業主先在自由市場找到買家,簽訂臨時買賣合約,然後在正式成交當日,利用買家支付的樓價餘款去繳付補地價金額。這樣一來,業主就無需預先墊付大筆資金,大大減輕了財務壓力。
「先賣後補」交易步驟
整個操作流程相當直接,主要由雙方律師協助處理,確保過程順暢穩妥。
- 尋找買家及簽訂臨約:業主與買家就已補地價後的樓價達成共識,並簽署臨時買賣合約。合約上會清楚列明,該成交價已包含補地價金額,並且交易需要在完成補地價程序後方可作實。
- 申請補地價:簽署臨約後,業主便可正式向房屋署或房屋協會遞交補地價申請。
- 獲取補價通知書:房屋署會委派測量師為單位估價,並在約一個月後發出「評估補價通知書」,列明應繳付的補價金額。
- 成交日付款:在正式成交當日,買家支付的樓價餘款會先存入賣方律師樓的戶口。律師樓會按優先順序,開出本票支付三筆款項:第一筆是支付給房屋署的補地價金額,第二筆是用作償還賣家原有的按揭貸款餘額,最後剩下的款項,才是真正歸賣家所有的賣樓收益。
買賣雙方潛在風險
雖然「先賣後補」是常規操作,但買賣雙方仍需留意當中的潛在風險。
- 對賣家而言:最大的風險在於房屋署的最終估價。由於簽訂合約時,補地價金額尚未確定,賣家只是基於市場估算。如果房屋署評估的單位市值高於預期,賣家需要繳付的補價就會增加,直接導致實收的利潤減少。
- 對買家而言:風險相對較低,主要在於交易時間可能因補地價程序而延長。買家應確保委託的律師在合約中訂明清晰的成交期限,以及若賣家未能如期完成補地價的後續處理方案,以保障自身權益。
成交個案分析:實例教你計清補地價與總支出
為了讓你更具體地理解整個財務安排,我們以一個真實個案作藍本,看看買賣雙方在一次居屋自由市場買賣中的實際收支情況。
背景資料
* 單位:沙田某居屋屋苑
* 業主首次買入價:200萬港元
* 當時折扣率(可於樓契查閱):40%
* 房屋署最新評估市值:600萬港元
* 與買家協定的成交價:650萬港元
第一步:計算補地價金額
* 補地價金額 = 房屋署評估市值 × 當時折扣率
* 6,000,000港元 × 40% = 2,400,000港元
第二步:計算賣家實收金額
假設賣家尚有50萬港元按揭未清還,並需支付地產代理佣金(1%)及律師費約1萬港元。
* 實收金額 = 成交價 – 補地價 – 按揭餘額 – 佣金 – 律師費
* 6,500,000 – 2,400,000 – 500,000 – 65,000 – 10,000 = 3,525,000港元
第三步:計算買家總支出
假設買家為首次置業,申請七成按揭,並需支付印花稅(3.75%)、佣金(1%)及律師費約1萬港元。
* 首期(三成):6,500,000 × 30% = 1,950,000港元
* 印花稅:6,500,000 × 3.75% = 243,750港元
* 佣金及律師費:65,000 + 10,000 = 75,000港元
* 總支出(首期連雜費)= 1,950,000 + 243,750 + 75,000 = 2,268,750港元
透過這個實例,你可以清晰看到,在進行居屋自由市場買賣前,仔細計算各項收支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居屋自由市場買賣常見問題 (FAQ)
購買自由市場居屋,買家需要符合什麼資格?
講到資格問題,這正是居屋自由市場意思的核心所在。簡單來說,購買自由市場的居屋,買家是沒有任何特別的資格限制的。因為單位業主已經向政府補回地價,所以這類單位的性質,已經與一般私樓無異。
這代表你不需要持有綠表或者白居二資格。任何人,不論是香港永久性居民、非永久性居民,甚至以公司名義,都可以自由入市。整個居屋自由市場買賣流程,就跟買賣私樓是完全一樣的。
補地價後,居屋與私樓還有分別嗎?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在法律權益和買賣自由度方面,補了地價的居屋與私樓可以說是沒有分別的。業主擁有完整業權,可以自由出租或出售,也可以隨時到銀行申請加按或轉按套現。銀行審批按揭的準則,例如壓力測試和按揭成數,都是參考私樓的標準。
不過,在「硬件」和屋苑管理上,兩者還是有些微差別。第一是屋苑公契與管理,居屋屋苑始終是根據《房屋條例》興建,並受其大廈公契約束。屋苑的管理模式、管理費釐定,以及將來進行大型維修時的安排,都會跟隨居屋本身的一套規則,未必與私人發展商的樓宇完全相同。第二是設計與配套,居屋的設計初衷是滿足市民的自住需求,所以在用料、間隔設計,以及屋苑配套設施(例如通常沒有會所)方面,會比同期興建的私樓樸實一些。
總括而言,最大的分別在於屋苑的物理環境與管理,而不是你的業主權益。
哪裡可以找到自由市場的居屋放盤?
既然已補地價居屋等同私樓,那麼尋找放盤的途徑自然也是一樣的。你可以在各大物業交易平台找到它們的蹤影。
主要的渠道包括:
* 網上地產平台: 例如 House730、28Hse、中原數據、美聯物業等網站和手機應用程式,都有大量的自由市場居屋放盤。
* 傳統地產代理行: 你可以親身到各區的地產代理分行查詢,代理會提供詳盡的放盤資訊。
這裡有一個實用貼士,在網上平台搜尋時,記得要篩選或留意樓盤標示的「已補地價」或「自由市場」字眼,這樣就能準確地把它們與「居屋第二市場」(綠表市場)的放盤區分開來,避免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