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二」土地價值如何釋放?業主必讀16大關鍵問答,全面拆解容積率、用途與住宅開發潛力

您是否持有「第二類商業區」(簡稱「商二」)的土地或物業,卻對其真正的發展潛力與價值感到迷惘?面對複雜的城市規劃條例,如地積比率、上蓋面積及用途限制,業主與投資者往往感到無從入手,尤其對「商二」土地能否興建住宅更是充滿疑問。本文正是為您而設的全方位指南,將透過16個關鍵問答,由淺入深,全面拆解「商二」的定義、規劃限制與潛在機遇。從容積率計算、第一及第二欄用途詳解,到探討「商住混合」開發模式的可行性,我們將結合全港各區數據庫及真實案例,助您準確評估物業潛力,將資產價值最大化。

全面解析「商二」:定義、規劃目的與核心指標

當我們談論香港的土地規劃,「商二」地帶是一個你不能不認識的重要概念。無論你是業主、投資者還是準買家,深入了解商二的定義、規劃目的和核心指標,是釋放土地價值、作出明智決策的第一步。這篇文章會像朋友一樣,帶你由淺入深,一步步拆解這個看似複雜的術語。

「第二類商業區」的官方定義與規劃原意

政府規劃下的「商二」法定用途與發展目標

「商二」的全名是「第二類商業區」(Commercial (2)),根據規劃署的定義,這類分區的主要目的,是作為地區或鄰里層面的商業發展中心。它的規劃原意,並非像中環那樣的核心商業樞紐,而是服務周邊住宅區的居民,提供日常所需的商品和服務。因此,你會發現「商二」地帶通常位於市區的次要位置,或者作為高密度住宅區與核心商業區之間的過渡地帶,其發展目標是促進地區經濟活力,同時避免對鄰近住宅造成過大滋擾。

為何業主、投資者及買家必須理解「商二」分區

理解「商二」分區的規定,直接關係到你的資產價值和發展潛力。對於業主來說,清楚了解自己的物業屬於「商二」,就明白其潛在的商二用途,例如能否將地舖改作食肆,或者整棟舊樓重建時的發展潛力。對於投資者,準確評估一塊「商二」土地的價值,取決於對其地積比率、高度限制等規定的掌握。而對於購買「商二」地帶樓宇(特別是商二住宅單位)的買家,了解其土地用途限制,則能幫助你評估未來的生活環境和物業的升值潛力。

掌握兩大核心指標:地積比率 (Plot Ratio) 與上蓋面積 (Site Coverage)

要評估一塊「商二」土地的開發潛力,必須掌握兩個最核心的數字指標:上蓋面積和地積比率。這兩個指標共同決定了一棟建築物最終可以建成什麼模樣,有多「胖」、有多「高」。

上蓋面積:決定建築物佔用土地的覆蓋比例

上蓋面積(Site Coverage)是指建築物在地面層所佔面積,與地盤總面積的百分比。你可以把它想像成建築物的「腳印」。例如,一個10,000平方呎的地盤,如果上蓋面積是80%,那麼建築物在地面最多只能覆蓋8,000平方呎,剩下的2,000平方呎必須留作公共空間、通道或綠化等。這個比例限制了建築物的寬度,影響地面層的空間感和通風採光。

地積比率:決定總建築樓面面積與建築物高度

地積比率(Plot Ratio),也就是大家常聽到的商二容積率,是指建築物的總樓面面積,與地盤總面積的比例。它直接決定了你總共可以興建多少樓面面積。例如,一個10,000平方呎的地盤,如果法定商二容積率是12倍,那麼你最多可以興建 10,000 x 12 = 120,000平方呎的總樓面面積。在固定的上蓋面積下,越高的地積比率,通常意味著建築物可以建得越高。某些特定規劃的「商二特」分區,其商二特容積率更可能有特殊規定。

實例解說:相同面積土地在不同上蓋面積與地積比率下的規劃差異

讓我們用一個簡單例子說明。假設有兩塊同樣是10,000平方呎的「商二」地盤,法定地積比率同為12倍(即總樓面面積120,000平方呎):

地盤A:上蓋面積為100%。它可以將整個地盤建滿,每層面積10,000平方呎,最終可以建成一棟12層高的建築。
地盤B:上蓋面積為60%。它在地面層只能建6,000平方呎,為了用盡120,000平方呎的總樓面,它需要建成一棟20層高的建築。

由此可見,即使地盤面積和總可建樓面相同,單是上蓋面積的差異,就會導致最終建築物的形態(一棟較矮胖,一棟較高瘦)和地面層的公共空間截然不同。

「商二」土地用途限制:第一欄與第二欄用途詳解

每一份分區計劃大綱圖(OZP)都有一份註釋,裡面詳細列明了該分區的土地用途限制,主要分為「第一欄」和「第二欄」用途

第一欄用途:毋須申請即可進行的商業活動(零售、服務業等)

第一欄列出的用途,是「經常准許的」。意思是只要符合所有相關法例(如消防條例、建築物條例等),你就可以直接進行這些活動,毋須向城市規劃委員會(城規會)申請。在「商二」分區,這通常包括辦公室、商店及服務行業、私人會所、訓練中心等。

第二欄用途:須向城規會申請的指定商業活動(食肆、娛樂場所等)

第二欄列出的用途,是「必須取得城規會許可」,才可進行的活動。這些活動雖然在「商二」地帶是被允許的,但因為可能對周邊環境(如交通、噪音)產生影響,所以需要逐一個案審批。常見的例子包括食肆、學校、娛樂場所(如戲院、遊戲機中心)、宗教機構等。業主或經營者必須向城規會提交詳細的規劃申請,證明其營運不會對社區帶來負面影響,獲批後方可進行。

明確禁止的行業與設施(如污染性工業、危險品倉庫)

除了第一欄和第二欄,任何沒有被列出的用途,原則上都是不被允許的。特別是那些會產生嚴重污染、噪音或危險的行業,例如工業用途(非工業-辦公室綜合樓)、貨倉(危險品倉庫)、露天貯物等,在「商二」分區內通常是被明確禁止的,以保障地區的商業環境和鄰近居民的生活質素。

全港「商二」數據庫:各區地積比率與上蓋面積互動查詢

了解「商二」的理論基礎後,最重要的還是要掌握自己物業的具體數據。因為影響一幅「商二」土地價值的核心,始終是其地積比率與上蓋面積。全港各區的規劃參數差異巨大,所以我們為你準備了一系列實用工具,讓你即時查詢和評估物業的開發潛力。

主要區域「商二」法定地積比率與上蓋面積快速參考表

為了讓你對不同地區的開發強度有一個初步概念,我們整理了香港主要區域的「商二」法定地積比率與上蓋面積參考數據。你需要留意,這些數值是根據法定分區計劃大綱圖(OZP)的基本規定,實際可建樓面面積可能因地盤的特定限制或獎勵措施(例如公眾通道或綠化設施)而有所不同。

香港島各區數據(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南區)

香港島作為核心商業區,其「商二」地帶的地積比率普遍較高。例如中西區和灣仔區的部分地段,其「商二容積率」可能是全港最高之一,反映了其極高的商業價值。而東區和南區的「商二」地帶,則會因應地區特色和交通配套,有不同的規劃參數,部分地區的發展潛力同樣不容忽視。

九龍各區數據(油尖旺區、深水埗區、九龍城區、黃大仙區、觀塘區)

九龍半島的「商二」分佈廣泛而且歷史悠久,各區情況十分多元化。油尖旺區作為傳統商業重鎮,其地積比率相當可觀。而深水埗和九龍城等舊區,則存在大量具備重建潛力的「商二」地段。近年政府積極推動起動九龍東,觀塘區的「商二特」分區(特殊商業區)更設有特殊的「商二特容積率」,鼓勵綜合發展。

新界各區數據(荃灣區、屯門區、元朗區、北區、大埔區、沙田區、西貢區、離島區)

新界各區的「商二」地帶通常圍繞市中心或交通樞紐發展。荃灣、沙田、屯門等發展成熟的新市鎮,其「商二」地帶的規劃參數較為清晰。而元朗、北區等未來發展潛力巨大的地區,其「商二」地帶的價值正逐步提升。了解這些地區的具體「商二用途」限制,有助你評估其是否適合發展為「商二住宅」項目。

互動開發潛力試算機

理論數字有時候比較抽象,所以我們設計了一個互動試算機,讓你親手將規劃參數轉化為實際的建築面積,即時感受物業的開發潛力。

使用教學:輸入地盤面積,即時計算最大可建樓面面積

使用方法非常簡單。第一步,找出你的物業地盤面積(可從樓契或查冊文件獲得)。第二步,在試算機輸入地盤面積和該區的法定「商二容積率」。第三步,系統會即時為你計算出最大可建總樓面面積(GFA)。這個數字是評估土地價值和重建效益的基礎。

進階功能:評估臨街闊度對實際可建樓面的影響

一個地盤的臨街闊度(即地盤連接街道的寬度)是影響建築設計和實際價值的關鍵因素。在某些規劃指引下,較寬的臨街面可能允許更高的建築物高度或更具彈性的設計,從而提升可用樓面。我們的進階功能可以讓你輸入臨街闊度,評估它對建築物佈局和實際可建樓面的潛在影響。

全港「商二」分區可視化地圖

為了讓複雜的規劃資訊一目了然,我們製作了全港首個「商二」分區可視化地圖。你可以告別繁瑣的文字報告,直接在地圖上探索各區的發展潛力。

點擊地圖:即時顯示各區「商二」地帶範圍與核心規劃參數

操作非常直觀。你只需在地圖上放大並點擊任何你感興趣的區域,系統就會即時顯示該處的「商二」地帶邊界,並彈出一個信息視窗,列明該地段的核心規劃參數,包括地積比率、上蓋面積、高度限制和主要的「商二用途」等。

顏色區分:高、中、低地積比率「商二」地帶分佈熱力圖

地圖利用了顏色區分功能,將全港的「商二」地帶根據其地積比率高低,以熱力圖形式呈現。紅色區域代表高地積比率、開發強度大的核心地段;黃色和綠色則分別代表中等和較低地積比率的區域。這幅地圖讓你一眼就能看清全港「商二」土地的價值分佈和開發熱點。

「商二」 vs. 其他商業分區:投資價值與用途大比拼

在香港的城市規劃中,「商二」地帶扮演著一個非常關鍵的角色,它既不像核心商業區那樣高不可攀,又比鄰里商舖更具發展潛力。想知道手上的「商二」物業與其他商業分區相比,究竟有何獨特之處?或者正在考慮投資商業物業,應該如何選擇?接下來,我們會將「商一」至「商四」並列比較,助您清晰掌握它們的定位與價值。

商業分區比較:一表看懂「商一」至「商四」核心分別

為了讓您更直觀地理解,我們準備了一個簡單的比較表,快速歸納了各個商業分區的核心分別。

商業分區 主要規劃目的 發展強度(普遍地積比率) 行業彈性
商一 (C1) 服務鄰近住宅區的日常所需 較低 較低(例如便利店、診所)
商二 (C2) 服務地區層面的商業與社區需要 中等 中等(例如零售商場、食肆、娛樂場所)
商三 (C3) 地區性商業、批發及娛樂中心 較高 較高(例如大型食肆、批發市場)
商四 (C4) 核心商業區(CBD)及都會中心 最高 最高(例如甲級寫字樓、國際品牌旗艦店)

發展強度比較:從鄰里級到核心商業區的層級差異

發展強度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地積比率。簡單來說,「商一」的發展強度最低,主要配合低密度住宅區,提供基本生活配套。而「商二」的層級則更高,通常位於地區中心,其商二容積率允許興建規模更大的建築,例如地區性商場或多層商業樓宇。

再往上,「商三」的發展強度更高,常見於一些傳統商業或工業區的交匯點,容納批發、大型餐飲等活動。至於「商四」,就是我們熟悉的像中環、尖沙咀等核心商業區,地積比率最高,地價也最昂貴,是城市的心臟地帶。部分分區計劃大綱圖更會劃出「商二特」地帶,其商二特容積率可能有特定限制或獎勵,需要查閱相關圖則才能確定。

允許行業比較:各分區的商業活動彈性與限制

不同商業分區對允許經營的行業有不同規定,這直接影響了物業的租客組合與租金潛力。「商一」的用途限制最嚴格,主要服務住宅居民,通常只允許開設小型零售店舖、診所等,而且多數食肆都需要向城規會申請。

「商二用途」則廣泛得多,除了零售和服務業,亦較容易獲批經營食肆、娛樂場所、健身中心等,能吸引更多元化的商戶,形成地區性的消費熱點。至於「商三」和「商四」,其用途限制最少,幾乎涵蓋所有商業活動,從大型批發到國際金融機構,彈性極大。

投資潛力分析:哪種商業分區最切合您的投資目標?

了解各分區的特性後,您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投資策略作出選擇。

  • 穩健收租型: 如果您追求穩定的租金回報,風險偏好較低,「商一」地帶的民生舖位會是理想選擇,因為其客源穩定,不易受經濟大環境劇烈波動影響。
  • 平衡增長型: 「商二」地帶的物業提供了租金增長與資產升值的雙重潛力。它既有穩定的地區消費支持,亦可能受惠於未來的市區重建或社區轉型,是攻守兼備的選擇。
  • 高增值潛力型: 「商三」地帶通常位於舊區,雖然現狀可能較為混雜,但往往是市區重建的重點目標,具備巨大的重建價值與轉型潛力,適合具備長遠眼光、能承受較高風險的投資者。
  • 機構投資者型: 「商四」地帶的物業投資門檻極高,入場費動輒以十億計,主要參與者為大型發展商、基金或國際財團,追求的是最頂級的資產質素與長線資本增值。

「商二」可以起住宅嗎?詳解「商住混合」發展模式

這是一個非常多人關心的問題,答案是:可以,但有嚴格的附帶條件。在香港,尤其在市區的「商二」地帶,存在大量「商住混合」的綜合用途建築物(Composite Building),即是我們常說的「樓上住人,樓下舖頭」的模式。這種商二住宅混合發展模式有其獨特的優點和挑戰。

「商住混合」建築的優點與挑戰

優點:

  • 生活便利: 居住在商住樓宇,下樓即是各式商店食肆,生活機能極佳。
  • 交通便捷: 這類建築通常位處交通樞紐,出入方便。
  • 協同效應: 地面的商業活動能帶動人流,為樓上住宅單位提供潛在的租客源(例如在附近工作的上班族)。

挑戰:

  • 管理複雜: 業權分散,住戶與商戶的需求不同,大廈公契(DMC)的管理和執行相對困難。
  • 環境問題: 低層的商業活動(特別是食肆)可能帶來噪音、油煙及衛生問題,影響居住質素。
  • 安全與消防: 人員出入較為複雜,對保安和消防設施的要求更高。

購買「商二」地帶住宅單位的注意事項及銀行按揭考量

如果您打算購買位於「商二」地帶的住宅單位,有幾點必須格外留神。

首先,必須查清楚該單位的法定用途。要仔細查閱大廈公契、入伙紙(Occupation Permit)及土地契約(Land Lease),確認單位是否獲批准作住宅(Domestic)用途。部分舊樓單位可能存在用途不符的灰色地帶,這會直接影響其價值和合法性。

其次,銀行對這類「商住混合」樓宇的按揭審批會比較審慎。因為其樓齡普遍較高,管理質素參差,轉手率相對較低,銀行評估的風險較高。因此,銀行提供的按揭成數可能比純住宅物業低,估價亦可能更為保守。在簽訂臨時買賣合約前,最好先向多間銀行查詢,確保能獲得按揭貸款。

實戰案例分析:「商二」土地的真實增值潛力

紙上談兵總覺遙遠,不如看看真實的成功案例,更能理解手上的「商二」土地究竟蘊藏多大的可能性。以下我們將會分析兩個由小到大的真實個案,看看業主和發展商如何將挑戰轉化為機遇,釋放「商二」地段的全部價值。

案例一:舊區「商二」地舖活化,轉型為人氣餐飲熱點

項目背景與挑戰

在深水埗一個相對內街的位置,有一間傳統的「商二」地舖。多年來,這間地舖一直只作簡單的零售或貨倉用途,租金回報率偏低,人流亦不理想。業主希望提升物業價值,但面對的挑戰相當明顯:首先,地舖面積有限,傳統零售行業難有突破;其次,若要轉型為吸引人流的行業,例如餐飲,就必須處理複雜的牌照申請,這完全取決於「商二用途」規劃條例下的特定限制。

規劃策略與成果分析

業主尋求專業顧問協助,第一步就是深入研究該地段的分區計劃大綱圖。顧問確認,根據「商二用途」規定,食肆屬於第二欄用途,需要向城市規劃委員會提出申請。規劃團隊於是制定了一套周詳的方案,包括進行人流評估、提交消防安全和衛生設施的改善計劃,以證明轉型不會對周邊環境造成負面影響。

經過數月的申請與裝修,昔日平平無奇的地舖成功轉型為一間精品咖啡店。結果,這個活化項目不僅成功獲批,更因為其獨特的設計和氛圍,迅速成為區內的人氣熱點。物業的租金收入比以往倍增,其估值亦隨之大幅提升,是一個完美展示如何善用「商二」規劃彈性,創造巨大增值空間的例子。

案例二:合併「商二」地段作舊樓重建,打造高價值商住綜合項目

前期業權整合的困難與解決方案

港島西區某個「商二」地段,由數幢樓齡超過五十年的唐樓組成,業權極度分散。有發展商看中其潛力,計劃進行合併重建,但首要難關就是收購全部業權。整個過程耗時數年,面對部分業主的叫價過高,或有海外業主失聯等問題。發展商的解決方案是保持耐性與透明度,為自住業主提供吸引的現金補償及樓換樓選項,並透過法律程序處理失聯業主的個案,最終成功統一業權。

重建後的價值提升與對社區的影響

成功收購後,發展商根據「商二容積率」上限,規劃了一個集零售商場與住宅於一身的商住綜合項目。這個新建項目基座為兩層高的商場,引入了特色餐廳和生活百貨店,樓上則是高層「商二住宅」單位。這種規劃完全發揮了「商二」土地的混合發展優勢,同時滿足了市場對新型住宅的需求。

重建後的項目價值,與昔日的舊唐樓相比,出現了幾何級數的增長。這個項目不僅為原業主和發展商帶來了豐厚的回報,更重要的是,它為整個社區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商舖改善了區內的購物和餐飲選擇,現代化的建築設計亦美化了街道景觀,提升了整個地段的格調和價值。

專家影片解析:建築師教您如何評估「商二」土地的真實價值

看過以上案例,您可能會想:我的「商二」物業又應如何評估?單看「商二容積率」數字並不足夠。我們特別邀請了資深建築師拍攝一段短片,親自教您如何從專業角度,評估一塊「商二」土地的真實潛力,包括分析地盤形狀、臨街闊度、周邊發展,以及如何發掘申請「商二特容積率」的可能性。點擊觀看影片,掌握專家級的評估技巧。

業主必讀:如何查詢及評估自家土地的「商二」規劃

想發掘自家物業的真正潛力,第一步就是準確認清它的「身份」。如果您的物業位處商二分區,了解其規劃細節,便是釋放其價值的關鍵。以下內容會像朋友分享心得一樣,帶您一步步查證物業的法定規劃,然後提供一份專業清單,助您向政府部門查詢核心資訊,全面評估其發展潛力。

三步教您快速查詢物業是否位處「商二」分區

要確定物業是否屬於「商二」地帶,過程其實相當直接。您只需要跟隨以下三個步驟,就能夠從官方渠道獲得最準確的資料。

第一步:查閱土地註冊處紀錄(查冊)

首先,您需要為您的物業進行「查冊」。您可以把它想像成查閱物業的「出世紙」。透過土地註冊處的服務,您可以取得物業的詳細資料,最重要的資訊是「地段編號」(Lot Number)。這組編號是物業的官方識別碼,是進行下一步規劃查詢的基礎。查冊紀錄同時會列出地契的關鍵條款,有時也能從中找到初步的用途限制線索。

第二步:使用規劃署「法定規劃綜合網站系統」

取得了地段編號之後,下一步就是到訪規劃署的「法定規劃綜合網站系統」。這是一個公開的網上平台,集合了全港的法定規劃資訊。您可以在網站的搜尋功能中,輸入物業地址或剛才查得的地段編號。系統的地圖便會即時標示出您的物業位置,並且顯示其所在的分區地帶。

第三步:解讀分區計劃大綱圖(OZP)資訊

當地圖顯示出您的物業位置後,您需要留意它所處的色塊和標示。如果物業位處標示為「C(2)」的範圍內,那就代表它正正位處「第二類商業區」(Commercial (2)),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商二地帶。接下來,最重要的一步是查閱與該圖相關的《註釋》(Notes) 文件。這份文件詳細列明了該區域的規劃意向、第一欄(經常准許)及第二欄(須向城規會申請)的商二用途,以及關於商二容積率、上蓋面積、建築高度和對商二住宅發展的具體規定。

向規劃署及地政總署查詢的16大關鍵問題清單

在確認物業位處「商二」分區後,若要進行深入的發展潛力評估,就需要掌握更精準的數據和限制。以下這份問題清單,整合了向規劃署及地政總署查詢時必須釐清的關鍵事項,有助您或您的專業顧問(如建築師、測量師)全面掌握規劃的全貌。

關於分區與基本限制的問題(地積比率、上蓋面積、高度限制等)

這部分問題主要圍繞發展強度的核心指標,直接影響可建樓面面積。

  • 此地段的法定最高地積比率是多少?
  • 有沒有任何途徑可以申請「商二特」或額外的商二特容積率?
  • 法定的上蓋面積上限是多少?
  • 建築物有沒有主水平基準(Principal Datum)以上的高度限制?
  • 除了分區計劃大綱圖,此地段是否受其他規劃圖則(例如發展審批地區圖)所規管?

關於建築設計與地界後移規定的問題(建築線、騎樓、前後院要求)

這些問題關乎實際建築時的物理限制,影響建築物的佈局和設計。

  • 地盤的法定建築線劃在哪裡?
  • 臨街地舖是否必須設置騎樓?騎樓的闊度和高度有何規定?
  • 是否有任何地界後移(Setback)的要求?
  • 是否有關於前院、後院或側院的退縮規定?
  • 規劃上是否有劃定任何非建築用地(Non-building Area)或景觀廊?

關於特殊規定與未來發展的問題(是否涉及收回、鄰近基建規劃)

這部分問題旨在了解潛在的風險和機遇,評估長遠價值。

  • 地契(Land Lease)中有沒有任何特殊條款,會限制特定的商二用途?
  • 此地段是否已被納入任何已公布的政府收回土地計劃、市區重建項目或私人發展商的收購範圍?
  • 地段附近有沒有正在規劃或興建中的大型基建項目(如鐵路、公路)?
  • 此地段是否位於任何特殊管制區內(如鐵路保護範圍、機場高度限制區)?
  • 此地段的業權是否完整?有沒有任何已知的僭建或釘契問題?
  • 此地段的商二分區規劃,在可見的將來有沒有任何修訂的可能?

常見問題 (FAQ):一次過解答您對「商二」的所有疑問

關於「商二」土地的規劃,許多業主和投資者心中總有各種疑問。這裡我們整理了幾個最常見的問題,希望用最直接易明的方式,為您解答關於商二用途及發展潛力的疑惑。

問:我的「商二」物業可以100%用作純住宅用途嗎?

答: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疑問,而直接的答案是不可以。根據規劃原意,「商二」分區的主要目的是作商業發展,或者商住混合發展。純粹用作100%的住宅用途,並不符合其法定規劃意向。物業最終可以興建多少住宅樓面,關鍵在於其政府土地契約(俗稱地契)的條款,以及相關分區計劃大綱圖的規定。一般而言,地契會列明商業與住宅樓面面積的比例限制。因此,發展商不能將整個「商二」地盤完全發展成純住宅項目,興建的商二住宅項目必須包含指定比例的商業部分。

問:購買位處商業區的「住宅」單位有何潛在風險?

答:購買這類「商二住宅」單位,的確有一些地方需要特別留意。首先,生活環境與傳統住宅區有明顯分別。商業區人流較多,環境亦可能較為嘈雜,特別是低層單位,或會受到食肆、零售店舖營業時間的影響。其次,周邊配套設施會以商業為主,例如交通網絡非常方便,但公園、學校或社區康樂設施等可能相對較少。在申請銀行按揭時,銀行對商業區內的住宅物業估價或會比較審慎,審批條款亦可能與純住宅物業有所不同。最後,由於混合用途的大廈出入人流較複雜,物業管理上會是另一個考量點。

問:如果違反了「商二」的土地用途規定,會有什麼法律後果?

答:違反「商二」的土地用途規定,後果可以十分嚴重。主要有兩個政府部門會跟進,分別是規劃署和地政總署。假如物業的實際用途不符合分區計劃大綱圖的規定,規劃署有權發出「強制執行通知書」,要求業主在限期內中止違規用途。若業主未有遵從,可能會被檢控,面臨罰款甚至監禁。另一方面,如果用途違反了地契條款,地政總署則可以採取執管行動,例如發出警告信,甚至將違契事項註冊在土地註冊處的紀錄上(俗稱「釘契」)。物業一旦被「釘契」,將會嚴重影響其轉售或申請按揭,在最極端的情況下,政府更有權收回該土地。

問:市區重建中的「商二」土地,重建後的地積比率如何計算?

答:這是一個較為技術性的問題,計算方法並非單一。重建項目的最終可建總樓面面積,會以分區計劃大綱圖上訂明的基本「商二容積率」為基礎。不過,在市區重建的過程中,發展商可以通過不同機制,爭取更高的發展密度。例如,項目若能提供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或對周邊環境帶來規劃增益,就有機會向城市規劃委員會申請獲取額外的獎勵地積比。有時候,一些特殊的「商二特」地帶,本身就附帶特定的「商二特容積率」規定。總括而言,重建後的實際地積比率,需要視乎個別項目的具體情況、規劃申請內容,以及城規會的最終審批,建議委託專業的建築師或規劃顧問作詳細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