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居屋、綠置居或租置計劃等資助房屋單位,計劃在公開市場自由出售、出租,或考慮加按套現?「補地價」是您必須跨過的關鍵一步。面對這項牽涉數十萬甚至過百萬的重大程序,您或許正被一連串問題困擾:補地價金額究竟如何計算?申請流程有多複雜?應該選擇哪個時機才最「慳錢」?萬一資金不足又有何解決方案?
本文正是為您而設的終極補地價天書,我們將由淺入深,為您拆解補地價的九大關鍵,從權威計算公式、清晰的申請步驟圖、捕捉最佳時機的策略,到處理資金困難的方案,一文涵蓋所有您需要知道的資訊,助您順利解鎖物業的全部潛在價值。
什麼是補地價?定義、重要性及適用房屋全解析
當我們談論香港的資助房屋買賣時,總會遇到一個關鍵詞,「補地價」。那麼,什麼是補地價?簡單來說,補地價是資助房屋的業主,在打算將單位放上公開自由市場出售或出租前,必須向政府補繳一筆款項的法律程序。這筆款項的補地價意思,就是「買回」當年政府在售價上提供的折扣,從而解除單位的轉讓限制。理解補地價是什麼,對每一位資助房屋的業主都非常重要。
深入剖析「補地價」:從政府資助到完整業權的法律程序
資助房屋的本質:為何樓價低於市場價格?
香港的資助房屋,例如居屋,其售價遠低於同區的私人樓宇。這是因為政府為了協助市民置業,在定價時並未計算十足的地價。相反,政府提供了一個折扣率,例如市價的七折或五二折,這個折扣就是政府資助的部分。所以,業主當初購入單位時,支付的樓價其實並不包含完整的地價成本,這也是樓契上會列明轉讓限制的原因。
補地價的法律意義:解除轉讓限制,獲取完整市場業權
補地價的法律意義,就是業主透過向政府支付等同當年折扣的金額,正式取回物業的完整業權。完成這個程序後,政府會發出一張「解除轉讓限制證明書」。業主將這份文件在土地註冊處登記後,單位的業權就與一般私人樓宇無異。這意味著業主可以自由地在市場上出售、出租或將物業加按套現,不再受任何身份資格的限制。
為何必須了解補地價?所涉及的資助房屋類型一覽
了解補地價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直接影響你的物業價值和未來可以作出的財務安排。香港的資助房屋來源廣泛,如果你持有或計劃購買以下任何一種類型的單位,就必須掌握補地價的概念。
房屋委員會項目:居屋、綠置居、租置計劃
這是最常見的資助房屋類型,由房屋委員會(房委會)推出。當中包括大家最熟悉的「居者有其屋計劃」(居屋),以及主要售予公屋租戶的「綠表置居計劃」(綠置居)和「租者置其屋計劃」(租置計劃)的單位。
房屋協會項目:住宅發售計劃、夾心階層住屋計劃
除了房委會,香港房屋協會(房協)也興建了不少資助房屋。例如早期的「住宅發售計劃」(現稱為資助出售房屋項目)和「夾心階層住屋計劃」(夾屋),這些單位的業主在轉售時同樣需要處理補地價事宜。
市區重建局項目:煥然壹居、煥然懿居等
近年,市區重建局(市建局)也推出了資助出售房屋項目,例如「煥然壹居」和屬於「港人首次置業先導項目」的「煥然懿居」。這些項目同樣設有轉讓限制,需要在公開市場出售前完成補地價。
補價與否的關鍵分野:兩種出售途徑的選擇
持有資助房屋的業主,面前通常有兩條路可以選擇。決定是否需要補地價,完全取決於你想將單位售予哪一類買家。這也解答了「補地價邊個比」的問題,因為若要進入自由市場,這筆費用必然由原業主在交易前或交易中負責處理。
途徑一:第二市場(居二市場)– 免補地價,售予合資格買家
業主可以選擇不補地價,並在俗稱「居屋第二市場」(簡稱居二市場)出售單位。這個市場的買家必須是持有「綠表」或「白居二」資格的合資格人士。因為買賣雙方都符合政府的資助資格,所以單位上的轉讓限制會轉移給新買家,原業主就無需補地價。這個途徑的好處是程序較簡單,但潛在買家範圍有限。
途徑二:公開自由市場 – 須先補地價,方可自由出售或出租
如果業主希望將單位售予任何人士,或者想將單位出租,就必須選擇這個途徑。業主需要先向相關機構申請評估補價金額,並在繳付全數款項後,才能將單位放上公開的自由市場。這個途徑的優點是買家基礎廣闊,單位價值能完全反映市場價格,但業主需要準備一筆可觀的資金來完成補地價。
補地價計算終極指南:一條公式掌握全部預算
想為單位補地價,但對動輒過百萬的金額毫無頭緒?計算補地價的原理其實非常直接,核心概念就是將當年政府提供的折扣,按現時的市價歸還。只要掌握一條簡單公式,你就可以輕鬆預算所需資金,為之後的財務安排做好準備。
掌握補地價計算核心:兩大關鍵變數
整條補地價公式,只由兩個核心變數組成。一個是固定不變的歷史數據,另一個是隨市場浮動的現時估價。理解這兩點,你就掌握了預算的關鍵。
變數一:購入時的「永久折扣率」(如何查找?不同年份實例)
第一個變數是「購入時折扣率」。這個比率在你買入單位的一刻就已經被鎖定,永久不變。它代表政府當年以市價的多少折讓將單位售予你。例如,若單位以市價七折出售,折扣率就是30%;若以五二折出售,折扣率就是48%。
要查找最準確的折扣率,最好的方法是查閱單位最初的買賣契約(俗稱樓契),上面會清楚列明。不同年份、不同屋苑,甚至同一屋苑不同期數的折扣率都可能有所不同,所以查核清楚非常重要。
變數二:補價時的「浮動單位市值」(由誰評估?考慮因素)
第二個變數是「補價時市值」。這個數值是浮動的,直接受樓市氣氛影響。最關鍵的一點是,這個市值並不是由業主、地產代理或銀行來決定,而是由房屋委員會(房委會)在收到你的補地價申請後,委派的獨立測量師行進行評估而得出。測量師會親身上門視察單位,並參考當時的市場成交數據、單位狀況、座向、樓層等因素來釐定最終估值。
權威補地價計算公式與實例演練
當你掌握了以上兩個變數,就可以運用官方公式,準確計算出補地價金額。
官方計算公式:補價金額 = 補價時市值 × 購入時折扣率
這條公式非常清晰。簡單來說,就是將測量師評估出的最新市值,乘以你當年買入單位時所享有的固定折扣率。
計算示範:600萬市值單位,七折買入,應補地價180萬
讓我們用一個實例來演練一次。假設你的單位經房委會評估後,補價時的市值為600萬港元。而你當年是以市價七折買入,即折扣率為30%。
套入公式計算:
6,000,000港元(補價時市值) × 30%(購入時折扣率) = 1,800,000港元(應付補價金額)
換言之,你需要準備的補地價金額就是180萬港元。
[獨家工具] 互動補地價計算機
想更快得出預算?我們為你準備了簡單易用的互動計算機。你只需要輸入單位的市場估值和你買入時的折扣率,就可以即時計算出大概的補地價金額,讓你對未來的財務規劃更有把握。
(嵌入計算機:輸入估值及折扣率,即時獲取補價預算)
補地價申請全攻略:由零開始的詳細步驟與時間線
了解過什麼是補地價和計算方法後,下一步就是實際操作了。補地價申請的流程聽起來可能有點複雜,但只要將它拆解成幾個清晰的步驟,就會發現其實相當直接。整個過程就像一個解鎖任務,完成後你的資助房屋就能在自由市場上大放異彩。現在,讓我們一步一步來完成這個任務。
[流程圖] 一圖看懂補地價申請步驟與時間
為了讓你更清晰地掌握全局,我們準備了一張流程圖,將由申請到完成的每一步和預計所需時間都整理好。
(此處提供資訊圖表,展示由申請到完成的每一步驟及其預計時間)
步驟一:事前準備與策略(銀行估價與裝修禁忌)
在正式提交文件之前,有兩件重要的事你一定要先做,這會直接影響你需要支付的金額和之後的決策。
首先,主動聯絡幾間銀行,為你的單位做一個初步的口頭估價。這個步驟不花錢,卻非常有用。它能讓你對單位現時的市值有一個大概的預算,方便你預備資金。同時,這些銀行的估價紀錄,可以在日後你認為房委會估價過高時,成為有力的支持理據。
其次,有一個重要的策略性禁忌:在測量師上門估價前,千萬不要為單位進行任何大型裝修。因為補價金額是根據單位的市值計算的,一個簇新亮麗的單位,估價自然會更高,這意味著你需要支付更多的補地價。所以,保持單位現狀去進行估價,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步驟二:正式提交申請文件(填妥申請書、樓契副本與費用)
準備工作完成後,就可以進入正式的申請程序。你需要向房屋委員會(房委會)遞交申請。
你需要填妥一份「評估補價申請書」。這份表格可以在房委會的網站下載,或者親身到各租約事務管理處索取。你要留意,申請書會根據你的單位是否已過五年轉讓限制期而有不同版本。
遞交申請書時,你需要附上單位的樓契副本,還有一筆數千元的行政手續費。這筆費用需要用劃線支票或銀行本票支付,並且不能退還。
步驟三:單位實地估價(測量師上門視察)
房委會收到你的申請和費用後,就會委派專業的測量師行來為你的單位進行估價。你不能自行選擇測量師。
測量師行的職員會主動聯絡你,預約一個方便的時間上門視察。在視察當日,測量師會評估單位的狀況,包括座向、景觀、樓層、內部保養情況等,這些都會影響最終的估值。這再次說明了事前不進行裝修的重要性。
步驟四:審核估價與繳付補價
測量師完成評估後,房委會就會根據他們的報告,計算出你需要繳付的最終補價金額。這是整個流程中最關鍵的一步。
收到估價通知書:接受、上訴權利(28天內)及繳款須知(2個月內)
大約一個月後,你會收到一份正式的「評估補價通知書」。這份文件會清楚列明單位的評估市值和應繳的補價金額。收到通知書後,你有兩個選擇。
如果你認為估價合理,就可以準備付款。繳款期限通常是通知書發出後的兩個月內,你需要以銀行本票或經由律師行開出的支票繳付。
如果你認為估價過高,你有權在通知書發出後的28天內,以書面形式向房委會提出反對。這時候,你在事前準備階段向銀行索取的估價報告,就能派上用場,作為支持你反對理據的證明。
步驟五:完成法律程序(領取證明書並於土地註冊處註冊)
當你繳清所有補價款項後,房委會就會向你發出一份名為「解除轉讓限制證明書」的重要文件。
拿到這份證明書,並不代表事情已經結束。最後一步,你需要委託律師,將這份證明書送到土地註冊處進行註冊。完成註冊後,你的單位才算正式移除了所有轉讓限制,在法律地位上與一般私人樓宇無異,可以自由在市場上出售、出租或進行加按。
掌握補地價最佳時機:如何捕捉慳錢黃金機會?
要捕捉補地價的最佳時機,首先要深入理解補地價是什麼一回事。它的金額並非固定不變,而是會隨市場波動,這就創造了節省開支的黃金機會。選擇在適當的時機完成補價,節省的金額可能相當可觀,絕對值得業主們用心規劃。
樓市週期與補價金額的直接關係
補地價的計算公式非常直接,金額主要由兩個因素決定:第一是購入單位時的固定「折扣率」,第二是補價當刻的單位「市值」。既然折扣率在你買入單位的一刻就已經鎖定,唯一會變動的,就是單位在申請補價時的市值。這個市值會跟隨整體樓市的升跌而調整,所以,補價金額與樓市週期有著最直接的關係。
為何樓市下行或平穩時是補地價的黃金窗口?
因為補價金額是「補價時市值」乘以「固定折扣率」,所以當樓市處於下行或平穩階段,單位的估值自然會較低。在較低的估值基礎上計算補價,最終需要繳付的金額也會相應減少。這就形成了一個策略窗口。如果在樓市低迷時完成補地價,就等於用較低的成本解除了單位的轉讓限制。日後當樓市回升,你就可以在自由市場上,以更高的價格出售單位,從而鎖定更高的利潤。
案例分析:樓市高位與低位補價的金額差距
讓我們用一個簡單例子說明。假設你當年以七折(即30%折扣率)買入一個居屋單位。
- 情景一(樓市高位): 單位經評估後的市值為600萬港元。
應繳補價金額:600萬 × 30% = 180萬港元。 - 情景二(樓市低位): 單位經評估後的市值為450萬港元。
應繳補價金額:450萬 × 30% = 135萬港元。
從案例可見,單是選擇在不同市況下補價,金額差距已高達45萬港元。這筆差額足以影響業主的財務決策。
結合個人財務狀況與未來規劃
除了觀察宏觀的樓市週期,何時補地價也取決於你對物業的長遠打算以及個人的財務狀況。不同計劃,對應著不同的最佳時機。
若計劃短期內出售:可與買賣交易同步進行補價
如果你已決定在短期內賣樓,而且手頭上沒有充裕資金預先支付補價,可以採取同步進行的策略。你可以在找到買家、簽訂臨時買賣合約後,才正式啟動補地價申請程序。然後在交易完成當日,由律師樓協助,直接從買家支付的樓價款項中,撥出一部分用作繳付補價,餘額才歸你所有。這種做法的好處是無需動用自己的儲備,但需要在買賣合約中預留足夠長的成交期(例如兩個月或以上),確保有時間完成所有手續。
若計劃長期持有、出租或加按:應主動選擇樓市低位完成
如果你的計劃是長期持有單位,希望未來能將它合法出租以賺取租金收入,或者進行加按套取資金作其他用途,情況就完全不同。因為你沒有出售物業的即時現金流,所以應該採取主動出擊的策略。密切留意樓市走勢,當市場相對平靜或處於低位時,主動申請並完成補地價。這樣做能以最低的成本,為你的資產增值,賦予它未來在市場上更大的靈活性。
資金不足?剖析補地價多元化資金解決方案
計算出需要支付的補地價金額後,下一步便是籌集資金。這筆數目不少,但其實有多種方法可以解決,讓我們逐一了解。
方案一:利用「賣樓款項」同步補價
這是在賣樓過程中,最常用也最直接的資金安排。簡單來說,就是利用買家支付的樓價,去繳付補地價的款項。
操作模式:簽署臨約後啟動申請,交易日由律師樓分配款項
整個操作流程非常成熟。首先,業主與買家簽訂臨時買賣合約。然後,業主馬上向房屋委員會(房委會)正式提交補地價申請。在交易完成當日,代表律師樓會處理所有款項,將從買家收到的樓價,優先分配一部分用作支付補地價金額給政府,然後再償還賣家原有的按揭貸款,最後的餘額才交給賣家。
注意事項:預留足夠交易期,並在合約中訂明相關條款
這個方法最關鍵的一點,是時間。因為向房委會申請評估補價,到收到通知書並完成繳款,整個過程需要時間。因此,在簽訂臨時買賣合約時,必須預留足夠長的成交期,一般建議至少三個月。同時,合約上需要清晰訂明相關條款,保障買賣雙方的權益。
方案二:按證公司「補價易貸款保險計劃」
如果業主暫時不打算出售物業,只是想趁樓市平穩時先完成補地價,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按證公司)提供的「補價易」計劃是一個可行的選項。
申請資格:年滿50歲的資助房屋業主
這個計劃有明確的年齡門檻,申請人必須是年滿50歲的資助出售房屋單位業主。
運作模式:以物業抵押貸款作補地價,可選還息不還本
計劃的運作模式很特別。業主可以將現有的資助房屋單位作為抵押,向銀行申請一筆貸款,而這筆貸款的用途,必須是支付補地價。貸款人可以選擇在有生之年只償還利息,或者甚至利息和本金都暫不償還,讓利息累積。所有貸款總額會在業主出售物業或離世後,才從樓價中一次過扣除。
方案三:其他私人財務安排
除了以上方法,市面上一些財務機構也提供相關的貸款方案,但業主在考慮前必須格外審慎。
認識「業主私人貸款」:不受房委會限制,但利率普遍較高
這類貸款的性質屬於私人貸款,而不是物業按揭,所以不受房委會的限制。財務機構主要審批的是業主的信貸紀錄和還款能力。不過,這類貸款的利率普遍比傳統銀行按揭高出許多。
申請前必須評估的風險、總利息成本及還款能力
在申請任何私人貸款前,必須仔細計算整個貸款期的總利息成本,不要只看每月的還款額。同時,要客觀評估自己未來的收入穩定性和還款能力,確保不會因為支付補地價而陷入另一個財務困境。
未補地價物業按揭須知:加按、轉按限制全解析
當我們對什麼是補地價有了基本概念後,很自然會思考到資金周轉的問題,特別是能否利用這項資產進行按揭。不過,未補地價的資助房屋在按揭安排上有著非常嚴格的限制。了解這些規則,對於業主規劃個人財務至關重要。
基本原則:未補地價單位不能自由加按套現
最核心的原則是,未補地價的資助房屋,例如居屋或公屋,並不能像私人樓宇一樣,隨時向銀行申請「加按」以套取現金。這是因為物業的業權在法律上仍未完整,附有政府的轉讓限制,所以銀行無法將其視為一個可以自由買賣的十足抵押品。
為何銀行不能批出按揭貸款作補地價用途?
這是一個常見的疑問。簡單來說,銀行批出按揭貸款,需要一個業權完整的物業作為抵押。但在業主繳付補地價之前,物業的業權是不完整的。銀行不能預先批出貸款,讓業主用這筆錢去完成補地價,因為這等於在抵押品尚未成立時就放出貸款,風險非常高。業主必須先用自己的資金完成補地價,待物業正式轉為私人物業後,才能以其申請新的按揭或加按。
「轉按」可行性:僅限於平手轉按,不能增加貸款額
雖然不能加按套現,但「轉按」是可行的。不過,這僅限於「平手轉按」。意思就是,業主可以將現有的按揭貸款,由一間銀行轉移至另一間銀行,目的通常是為了獲取更優惠的利率或回贈。但整個過程之中,總貸款額不能增加,業主無法從中獲得額外現金。
房委會批准加按的特殊情況
在極為特殊的狀況下,房屋委員會(房委會)或房屋署會考慮批准未補地價單位的加按申請。但必須強調,這些情況非常罕見,而且審批過程極為嚴格。
僅限於人道理由:籌集醫藥費、殮葬費、贍養費等
房委會只會在業主面臨嚴重經濟困難,並且是出於人道理由時,才會考慮批准加按。常見的獲批情況包括:
* 為家庭成員籌集無法預計的緊急醫療費用。
* 支付家人的殮葬費。
* 應付子女升學的教育開支。
* 因離婚或分居而需要支付贍養費。
申請流程與嚴格的證明文件要求
業主不能直接向銀行申請,而是必須先向房委會提交申請並獲得批准。整個申請過程要求申請人提供極為詳盡和有力的證明文件,例如由醫院發出的詳細醫療報告與賬單、法庭命令、學校發出的學費通知書等,以證明加按的確實需要。即使申請獲批,加按的金額也會受到嚴格限制,通常僅限於應付該緊急開支所需的數額,而銀行批出的按揭利率也可能比一般市場水平為高。
法律紅線:忽略補地價的嚴重後果
了解什麼是補地價之後,下一步必須清楚知道,如果不依循規矩處理,會有什麼嚴重的後果。有些人可能會抱持僥倖心態,嘗試繞過補地價程序,將資助房屋私下出售或出租。這種做法其實是觸碰了清晰的法律紅線,隨之而來的後果遠超想像,無論是業主、買家還是租客,都會陷入巨大的法律與金錢風險之中。
觸犯《房屋條例》的法律責任
將未補地價的資助房屋在公開市場上自由轉讓或出租,並非單純的合約糾紛,而是一種刑事罪行。根據香港法例第283章《房屋條例》的規定,任何未經許可的轉讓或出租行為,都會直接令業主負上刑事責任。
最高罰款:港幣50萬元
一旦罪名成立,違規的業主最高可被判處罰款港幣50萬元。這筆罰款的金額,很多時候甚至可能高於原本需要繳付的補地價款項,絕對是得不償失。
最高刑罰:監禁一年
除了高額罰款,法庭還可以判處最高一年的監禁。這意味著,試圖逃避補地價不僅會帶來金錢損失,更有可能失去人身自由,代價極其沉重。
違規交易的法律效力
除了刑事責任外,違規交易在民事法律層面上也是完全站不住腳的。這對交易中的每一方,都構成了無法預計的風險。
任何未補地價的轉讓或租賃合約均屬無效
法律上明確規定,任何涉及未補地價資助房屋的公開市場買賣合約或租賃協議,均屬無效且不具任何法律約束力。換句話說,這份合約從一開始就不被法律承認。
對買賣雙方或租賃雙方構成的巨大風險
合約無效會引發連鎖問題。對於買家或租客,即使支付了訂金甚至全數樓價,也無法獲得單位的合法業權或使用權。一旦業主反悔或出現任何爭議,買家或租客很難透過法律途徑追討損失或強制執行合約。對於業主,雖然合約無效,但同樣可能陷入複雜的糾紛,例如買家佔用單位後拒絕遷出,業主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處理後續的法律問題,同時還要面對政府的檢控。
按年份與計劃劃分:不同資助房屋的補地價策略
考慮出售資助房屋時,首先要清楚單位是哪一年購入的,因為政府為了壓抑炒賣,不同時期推售的居屋,其轉讓限制與補地價策略都有很大分別。要深入理解不同年份的補地價意思和操作,就要明白政府對轉讓限制年期作出的多次調整。這些調整直接影響你可以出售單位的時間點、對象以及方式。
轉讓限制年期的演變
香港資助房屋的轉售限制,經歷了幾個重要階段的轉變。政策的大方向是逐步收緊門檻,禁售期也隨之延長,目標是確保公共資源能真正幫助有需要的自住家庭。了解這個演變過程,有助你準確判斷自己單位所屬的類別與相應的出售策略。
2018年前購入的居屋轉讓限制
如果你是在2018年之前購入居屋,你的單位遵循的是相對寬鬆的五年轉讓限制。在購入後的首兩年內,你可以在居屋第二市場,以不高於原價的價格,將單位轉售給合資格的綠表或白居二買家。然後,由第三至第五年,你同樣可以在居二市場出售,但是可以自由議價。當單位業權滿五年後,你便可以正式向房委會申請評估補地價,完成後即可在公開自由市場上自由出售或出租。
2019年至2021年購入的居屋轉讓限制
到了2019年至2021年期間,政策明顯收緊。首兩年的規定不變,業主只可以在居二市場用原價轉售。然後,由第三至第十年,業主雖然可以在居二市場自由定價出售,但是在這段期間內,房委會不接受補地價的申請。換句話說,你必須要等到單位滿十年之後,才可以申請補地價,繼而進入自由市場。
2022年及以後新居屋的轉讓限制(十年禁售期)
為了進一步鞏固資助房屋的自住定位,由2022年起推售的新居屋,採用了更嚴格的轉讓限制,俗稱「十年禁售期」。首兩年只可在居二市場以原價轉售的規定維持不變。然後,由第三年至第十年,雖然業主可以在居二市場自行議價出售,但同樣不能申請補地價。業主必須持有單位滿十年,才具備申請補地價的資格,讓單位可以在自由市場流通。
[策略對照表] 不同年份居屋的出售與補地價策略
為了讓你更清晰地掌握不同情況,我們整理了以下的策略對照表,助你快速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案。
(此處提供表格,根據不同購入年份,列出其轉讓限制、可補價時間及最佳策略)
購入年份 | 首兩年限制 | 第三年起限制 | 可申請補地價時間 | 最佳策略 |
---|---|---|---|---|
2018年或之前 | 居二市場原價轉售 | 第3-5年居二市場自由定價; 滿5年後可補價在自由市場出售 |
滿5年後 | 彈性最大。可按市況及個人需要,選擇在居二市場放售,或捕捉樓市低位時補地價,等待時機在自由市場高價出售或出租。 |
2019年至2021年 | 居二市場原價轉售 | 第3-10年居二市場自由定價 | 滿10年後 | 策略以長期持有或在居二市場出售為主。若計劃進入自由市場,需有至少持有十年的財務準備和規劃。 |
2022年或之後 | 居二市場原價轉售 | 第3-10年居二市場自由定價 | 滿10年後 | 極長線的自住策略。轉售靈活性低,短期內只有居二市場一個選項,並且必須持有十年才能考慮補地價事宜。 |
特殊情況:早期居屋或已豁免補地價
值得一提的是,市場上存在極少數可以豁免補地價的早期居屋。這些主要是指在1982年之前,即第一期至第三期甲發售的單位。由於當時的地契條款並未加入轉讓限制,因此這些單位的業主無需補地價,便可在自由市場出售。不過,這類單位樓齡極高而且數量稀少,屬於市場上的特殊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