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以較相宜的價錢「上車」,購買未補地價居屋(又稱居屋第二市場單位)是不少港人的首選。然而,其購買資格審查極為嚴格,申請者眾多,細節繁複。不論您是綠表、白表還是「白居二」申請者,都必須清晰掌握入息及資產上限、物業擁有權限制等關鍵要求,稍一不慎便可能誤墮「DQ陷阱」,浪費時間與機會。為此,我們為您整合了2025年最新的買未補地價居屋資格終極懶人包,由淺入深,全面剖析6大審查重點、常見的DQ陷阱,並附上詳盡的按揭須知,助您一次過釐清所有疑問,順利取得「准買證」,向置業目標邁進。
買未補地價居屋資格基礎:綠白表、白居二與居二市場
何謂未補地價居屋?為何設有購買資格?
要了解買未補地價居屋資格,我們首先要明白「未補地價居屋」的本質。這類單位是政府資助房屋計劃的一部分,當初的售價遠低於市值,原因是政府在賣出單位時,提供了可觀的地價折扣。為了確保這些公共資源能真正幫助有需要的家庭置業,並且防止短期炒賣,政府設立了一套嚴格的購買資格及轉售限制,只有符合特定條件的人士才能參與買賣。
核心概念:補地價與政府資助折扣
政府提供的地價折扣並非一筆無條件的贈款,而是一種附帶條款的資助。業主如果希望將單位在公開市場上自由出售給任何買家,就必須先向政府歸還當年購樓時所享有的折扣差額,這個過程就稱為「補地價」。補價的金額,會按照單位出售當時的市值,乘以當年的折扣率計算。這確保了政府資助的價值能夠在單位進入自由市場時收回。
兩大交易市場:「居二市場」與「自由市場」
正因為有「補地價」這個機制,二手居屋市場被清晰地劃分為兩個獨立的平台。
「居二市場」是為未補地價的單位而設的轉售市場。在這個市場中,交易受到限制,買賣雙方都必須是房委會認可的合資格人士。
「自由市場」則是為已補地價的單位而設。一旦業主完成補地價手續,單位的性質就與一般私人住宅無異,可以自由售予任何人士,不受任何身份或入息限制。
買家資格核心:認識「綠表」與「白表」
要進入「居二市場」購買未補地價居屋,買家必須持有兩種指定的資格之一,就是「綠表」或「白表」。這兩種資格代表了不同的申請背景與途徑,是整個申請系統的核心,也是所有準買家必須釐清的第一步。
綠表資格詳解:誰符合綠表身份?
綠表資格主要是提供給現正享用公共房屋資源的人士。最常見的綠表申請者,就是香港房屋委員會或房屋協會轄下公共租住房屋(公屋)的住戶。其他符合資格的還包括持有有效《綠表資格證明書》的人士,例如受清拆計劃影響的住戶或長者租金津貼計劃的受惠者。他們的核心共通點是,透過購買資助房屋,將會交還他們原先佔用的公屋單位或其他房屋福利。
白表資格詳解(白居二):如何獲取購買資格?
白表申請者則是指居於私人樓宇、本身沒有享用公屋福利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他們若想購買未補地價居屋,就需要透過「白表居屋第二市場計劃」,也就是大家常說的「白居二」。這個計劃並非恆常接受申請,而是需要申請者在指定時間內遞交申請,再由房委會進行攪珠抽籤。只有成功中籤的幸運兒,才會獲發「批准信」及「購買資格證明書」,繼而獲得在居二市場置業的入場券。同時,所有白表申請者都必須符合每年更新的入息及資產限額要求。
買未補地價居屋資格審查:入息資產、物業限制及家庭申請
想了解自己是否符合買未補地價居屋資格,就要先清楚房委會的三大審查關卡。這包括申請人的入息資產水平、過去的物業持有紀錄,還有家庭組合的規定。我們一步步來拆解這些重要細節,讓你對整個審查過程有更清晰的掌握。
白表申請人(白居二)入息及資產限額
對於白表申請人,特別是想透過「白居二」計劃置業的朋友,房委會每年都會設定清晰的入息和資產上限。這個標準會根據家庭人數而有所不同。
一人申請者入息與資產上限
如果你是單獨申請,根據最新公佈的資料,每月總入息上限是$31,000,而總資產淨值上限則為$735,000。申請前記得要仔細計算,確保自己符合標準。
二人或以上家庭入息與資產上限
如果是二人或以上的家庭組合申請,門檻會相應提高。家庭每月總入息上限為$62,000,而總資產淨值上限則是$1,470,000。這個上限已包括申請人和所有名列申請表上的家庭成員。
入息計算方法:固定、非固定收入、花紅及自僱人士
計算入息時,並非單純看底薪。固定月薪人士,會計算基本薪金和所有固定津貼。如果收入非固定,例如有佣金或超時工作津貼,房委會通常會計算過去六個月的平均收入。年終花紅或雙糧等獎金,則會除以十二個月,再計入每月平均收入。自僱人士的入息,是以公司純利或個人收入來計算。法定的強制性公積金(MPF)供款是可以扣除的。
資產淨值計算範圍:存款、物業、車輛、股票、牌照等
資產淨值的計算範圍相當廣泛。它不只包括香港的銀行存款、現金和股票,也包括你在香港或海外持有的任何土地或物業。你擁有的車輛價值、的士或公共小巴牌照、基金、債券,甚至是持有公司的股權價值,全部都需要計算在內。所以,在申報前,最好先整理一份詳細的資產清單。
物業擁有權限制:關鍵的「24個月」規則
這是其中一個最容易讓人失去資格的環節,所以需要特別留意。房委會對申請人及家庭成員的物業擁有權有嚴格規定。
申請前24個月內不得擁有任何香港住宅物業
規定非常明確。由申請截止日期前的二十四個月起計,直到你簽署購買單位的臨時買賣合約當日為止,申請人及名列申請表上的所有成員,都不能擁有任何香港住宅物業的權益。
物業的定義:全部或部分業權、簽訂臨約、持有物業公司股權
「擁有物業」的定義比想像中更闊。它包括擁有全部或部分業權。即使你只是簽訂了臨時買賣合約去購買一個住宅物業,也會被視為擁有物業權益。另外,如果你持有一間公司超過50%的股權,而該公司擁有香港住宅物業,你同樣不符合申請資格。
家庭申請組合規定
以家庭名義申請,有一些基本的組合規定需要遵守。這確保了資助房屋資源能公平地分配給核心家庭。
申請人基本要求:年齡及香港居住規定
申請人最基本的要求,是在申請截止日期當日已年滿十八歲,並且在香港居住滿七年。申請人及所有家庭成員也必須是香港居民,而且不受任何附帶逗留條件限制。
配偶捆綁原則:已婚人士必須與配偶一同申請及其例外情況
這是一條硬性規定。如果你是已婚人士,你和你的配偶必須一同名列在同一份申請表上。這個原則是為了防止夫妻分開申請,從而獲得雙重房屋福利。當然也有例外情況,例如你已與配偶合法分居,或者你的配偶沒有香港入境權,這些情況下則可獲豁免,但需要提交相關證明文件。
買未補地價居屋資格陷阱:常見 disqualification (DQ) 情況
要成功取得買未補地價居屋資格,除了符合入息、資產和物業限制,更要避開一些常見的「DQ」陷阱。這些規定往往涉及申請人過去的房屋福利背景。許多申請人就是因為忽略了這些細節,導致申請被取消。以下我們逐一拆解這些情況,讓你為申請做好萬全準備。
曾享受任何資助自置居所計劃
這可以說是最嚴格的一項規定。如果你或名列申請表上的任何家庭成員,曾經是任何由房委會、房協或市建局推出的資助自置居所計劃的業主或聯名業主,便會永久失去申請資格。
涵蓋計劃範圍:居屋、私參、綠置居、租置、貸款計劃等
計劃的涵蓋範圍非常廣泛。它不單指居屋計劃,也包括私人機構參建居屋計劃(私參)、綠表置居計劃(綠置居)、租者置其屋計劃(租置)。同時,曾經接受自置居所貸款計劃或置業資助貸款計劃的借款人,同樣受此規限。
限制的永久性:即使單位已售或貸款已清還亦不合資格
這項限制是永久的。即使你早年購入的資助房屋已經出售,或者相關的房屋貸款已經全部清還,你和你的配偶都不能再次申請購買未補地價居屋。這個原則是為了確保公共房屋資源能公平分配給從未受惠的人士。
資助單位「關鍵成員」的除名限制
另一個容易被忽略的情況,與家庭成員的身份有關。如果你曾經是某個資助房屋單位戶籍內的「關鍵成員」,並在特定時期內被除名,也可能影響你的申請資格。
何謂「關鍵成員」?
簡單來說,「關鍵成員」是為了滿足當時申請資助房屋時「至少二人家庭」的要求,而在業主以外加入申請表的家庭成員。例如,兒子用父親的名字一同申請二人單位,父親就是該單位的「關鍵成員」。
十年限制期:簽訂轉讓契後十年內除名的後果
如果這位「關鍵成員」在該單位首次簽訂轉讓契據後的十年內,從單位戶籍中被刪除名字,他本人便會失去申請購買未補地價居屋的資格。不過,這個限制通常不影響戶籍內其他符合資格的家庭成員。
公務員建屋合作社成員
如果你是公務員建屋合作社的成員,或者曾受惠於性質類似的建屋計劃,你也不符合申請資格。
因清拆計劃已領取補償
部分受政府清拆計劃影響的人士,如果曾領取按居屋價格計算的補償金,並選擇自行安排居所,他們本人和配偶都會被視為已享受房屋資助,所以不合資格申請。
領取特定現金津貼後的「冷靜期」
若你或家庭成員曾因政府或市區重建局的遷拆計劃,選擇領取現金特惠津貼而沒有入住公屋或中轉房屋,申請便設有「冷靜期」。一般來說,由領取津貼當日起計的兩年內,你將不合資格申請。
特定房屋類別住戶不合資格
並非所有公共房屋的住戶都具備綠表資格去買未補地價居屋。以下幾類住戶需要特別注意,他們本身是不符合申請資格的。
房協乙類出租屋邨、專用安置屋邨住戶
由房協管理的乙類出租屋邨和專為特定人士而設的專用安置屋邨,其住戶並不符合申請資格。
過渡性房屋的臨時使用者
現時居住在過渡性房屋的人士,由於其居住身份屬於臨時性質,所以他們不符合申請購買未補地價居屋的資格。
公屋「有條件租約」住戶
持有「有條件租約」的公屋住戶,通常是其租住資格尚待核實,因此他們在資格獲確認前,不能用綠表身份申請。
重複申請問題
最後一個基本但極其重要的規則是,在同一個銷售計劃中,你和你的家庭成員只能名列於一份申請表內。任何形式的重複申請,例如夫婦分開入表,或者子女同時出現在父母和自己的申請中,都會導致所有相關申請一律作廢,並且已繳付的申請費不會退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