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轉不靈點算?一文看清周轉意思、7大成因與8大自救全攻略

生意明明有得做,為何銀行戶口的現金卻愈來愈少,甚至連出糧、找數都感到壓力?「周轉不靈」是無數企業主,不論公司規模大小,都可能面對的噩夢。它不僅是簡單的「唔夠錢」,背後更反映了公司從接單、生產、銷售到收款整個營運循環的健康狀況。

本文將為您一文拆解「資金周轉」的核心概念,深入剖析導致周轉不靈的7大根本成因,並提供涵蓋內部管理優化及外部融資渠道的8大實用自救全攻略。無論您是希望防患未然,還是正在尋求緊急解困方法,這份指南都能助您對症下藥,重新掌握公司的財務命脈。

拆解周轉意思:「周轉」(Turnover) 如何影響企業現金流?

談及生意營運,最常聽到的詞語之一就是「周轉」。不論是初創企業家還是資深生意人,理解周轉意思都是管理好公司財務的第一步。簡單來說,周轉(英文 Turnover)就是資金在企業內部循環流動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快慢,直接決定了企業的現金流健康狀況,甚至關乎生死存亡。

核心概念:從資金到資金的循環過程

基本定義:資金投入、生產、銷售到回收的完整循環

想像一下,企業的營運就像一個不斷轉動的輪子。這個輪子由幾個步驟組成:首先,你將一筆資金(貨幣)投入業務,用來購買原材料或商品。接著,這些材料經過生產或加工,變成了準備出售的產品。然後,你將產品銷售給客戶。最後,你從客戶手上收回款項,資金又回到了貨幣形態。這個由「資金」出發,經過「實物」(貨物或服務),最終再變回「資金」的完整旅程,就是一次周轉。企業的日常運作,就是不斷重複這個循環。

現金周轉 vs. 資金周轉:兩者在實際應用中的細微差別

在實際應用中,我們還會聽到「現金周轉」與「資金周轉」兩個概念。雖然聽起來相似,但它們的焦點略有不同。資金周轉是一個較廣泛的概念,它涵蓋了整個營運資本(包括存貨、應收帳款、應付帳款)的流動效率。而現金周轉則更聚焦於現金本身,具體計算從你支付採購成本的那一刻起,到你真正從客戶那裡收到現金為止,總共需要多少天。理解這個差別,有助你更精準地分析公司的財務狀況。

為何資金周轉至關重要?不論大小企業都面對的根本難題

從鄉鎮小販到跨國企業:周轉問題的普遍性

資金周轉並非大企業獨有的煩惱,它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商業難題。街市裡賣菜的小販,每天需要將購入的蔬菜迅速賣出,換取現金後才能在第二天凌晨再次入貨,這就是一個極速的周轉循環。同樣地,一間跨國科技公司,也需要精密計算零件採購、生產製造到全球銷售的整個流程,確保投入在產品上的巨額資金能盡快回收,以支持下一代產品的研發。可見,無論規模大小,有效管理周轉都是經營的核心挑戰。

良好資金周轉的效益:節約預付資本,提升盈利能力

一個健康的資金周轉速度,能為企業帶來實質的好處。最直接的效益就是節約需要預先投入的資本。舉個例子,假設一盤生意一年能做400萬營業額,如果資金一年只能周轉一次,你就需要預備400萬的資本去運作。但是,如果透過提升效率,你的資金一年可以周轉四次(即每季一次),那麼你可能只需要100萬的啟動資本就能完成同樣的生意額。這意味著更少的資金被묶死,企業有更多現金靈活性去應對突發開支或把握新的投資機會,盈利能力自然隨之提升。

「周轉不靈」的警號:識別現金流危機的初期徵兆

當資金循環的某個環節出現阻塞,便會導致「周轉不靈」。這通常是現金流危機的前奏。學會識別這些早期警號,對防範問題惡化至關重要。

應收帳款天期不斷延長

這是最常見的警號之一。你發現客戶付款的所需時間越來越長,銷售額雖然記錄在帳面上,但現金卻遲遲未能到手。這筆「應收帳款」拖得越久,你的資金就被佔用得越久,影響你支付供應商和日常開支的能力。

庫存積壓,貨物變動緩慢

倉庫裡的貨物越堆越多,銷售速度卻跟不上入貨速度。這代表你的資金大量地轉化為賣不出去的存貨,它們正靜靜地佔用你的資本和倉儲成本。一件貨物在貨架上停留的時間越長,你的周轉效率就越低。

過度依賴短期借貸應付日常開支

如果你的公司需要頻繁地依靠短期貸款、透支戶口甚至私人借貸,來支付員工薪金、租金或供應商帳單等常規開支,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它表明企業自身的營運循環,已經無法產生足夠的現金去維持日常運作,這是典型周轉不靈的表現。

自我診斷:您的資金周轉健康嗎?(附互動計算機)

談及生意營運,資金周轉的健康狀況,就如同身體檢查一樣重要,能夠預示潛在的風險。很多時候,周轉不靈的問題並非一日之寒,而是源於一些我們未曾留意的細節。與其等到問題浮現,不如主動了解自己公司的現金流狀況。接下來,我們將引導您完成一個簡單的兩步自我診斷,幫助您清晰掌握公司的資金命脈。

第一步:計算您的淨營運周轉期 (現金轉換週期)

首先,我們要計算一個核心指標,稱為「淨營運周轉期」,它的英文是 Cash Conversion Cycle (CCC)。這個數字直接反映了您的資金,從採購原材料那一刻起,經過生產和銷售,最終以現金形式回到您手中的整個過程,需要多長時間。簡單來說,這個週期越短,代表您的資金運用效率越高,被「묶死」的時間越少。

公式詳解:應收帳款周轉天數 + 存貨周轉天數 – 應付帳款周轉天數

這個公式背後的邏輯其實很直觀。它計算了您的資金需要多長時間才能收回(應收帳款天數 + 存貨天數),然後減去您利用供應商資金的時間(應付帳款天數)。

  • 應收帳款周轉天數 (DSO): 客戶平均需要多少天找數給您。
  • 存貨周轉天數 (DIO): 您的貨物平均需要多少天才能成功售出。
  • 應付帳款周轉天數 (DPO): 您平均需要多少天找數給供應商。

當您將前兩者相加,再減去第三者,得出的正數就是您的現金轉換週期。如果結果是負數,那代表您在收到客戶款項之後,才需要支付供應商費用,這是一個非常健康的現金流狀況。

各項指標的計算方法與數據來源(財務報表)

要計算以上三個指標,您需要準備好公司的財務報表,主要是損益表 (Income Statement) 和資產負債表 (Balance Sheet)。

  • 應收帳款周轉天數 = (平均應收帳款 ÷ 營業收入) x 365
  • 數據來源:應收帳款在資產負債表,營業收入在損益表。

  • 存貨周轉天數 = (平均存貨 ÷ 銷貨成本) x 365

  • 數據來源:存貨在資產負債表,銷貨成本在損益表。

  • 應付帳款周轉天數 = (平均應付帳款 ÷ 銷貨成本) x 365

  • 數據來源:應付帳款在資產負債表,銷貨成本在損益表。

註:平均數值通常以(期初數值 + 期末數值)÷ 2 來計算,以獲得更準確的反映。

(互動工具) 輸入您的財務數據,即時獲取周轉期分析

覺得公式太複雜?您可以直接使用下方的互動計算機。只需從您的財務報表中找出相應的數字並輸入,系統便會即時為您計算出淨營運周轉期,讓您一目了然。

[此處為互動計算機的嵌入位置]

第二步:解讀您的資金周轉速度指標

計算出淨營運周轉期後,下一步就是理解這個數字背後的周轉意思。一個數字本身可能意義不大,但透過比較和分析,您就能夠深入洞察企業的營運效率。

周轉次數:一年內您的資金循環了多少次?

周轉次數顯示了您的營運資金在一年內完成了多少次從投入到回收的完整循環。計算方法很簡單:

  • 年度周轉次數 = 365 ÷ 淨營運周轉期天數

舉例來說,如果您的淨營運周轉期是60天,那麼您的資金一年就周轉了約6次 (365 ÷ 60)。周轉次數越多,通常代表資金使用效率越高,每一元資金為您創造了更多次的生意機會。

周轉天數:完成一次資金周轉平均需要多長時間?

這正是您在第一步計算出來的「淨營運周轉期」。這個天數直接反映了資金的流動性。天數越長,代表您的資金被鎖定在應收帳款和存貨上的時間越久,這會增加公司對營運資金的需求,同時也提高了面對突發開支時出現周轉不靈的風險。

行業基準比較:您的周轉效率在同業中處於什麼水平?

您的周轉天數是長還是短?這需要與您所在的行業作比較。不同行業的周轉速度標準大相徑庭。例如,超級市場的存貨周轉極快,可能只有幾天;而建造業或大型設備製造業,其周轉週期則可能長達數月甚至超過一年。

您可以嘗試尋找行業協會發布的報告,或參考上市同業的公開財務報表,了解行業的平均水平。如果您的周轉天數遠高於同業,這可能是一個警號,說明您在收款、庫存管理或供應鏈談判方面,存在優化的空間。

剖析周轉不靈的7大主因:問題出在哪裡?

當公司面對現金周轉的挑戰,往往不是單一事件造成,而是多種因素環環相扣的結果。要有效解決周轉不靈的問題,就必須像醫生診症一樣,先準確找出病源。一旦我們對資金周轉意思有了基本概念,便會發現問題的根源,通常都離不開以下七個主要範疇。

主因一:外部市場衝擊與生意額急降

有時問題並非源自公司內部,而是整個大環境的突變。例如經濟衰退、行業法規重大改變,甚至像過去幾年的疫情,都可能導致市場需求在一夜之間蒸發。旅遊、餐飲和零售等行業尤其容易受影響,當生意額斷崖式下跌,現金流入隨即枯竭,但租金、人工等固定支出依然存在,現金流壓力便會迅速浮現。

主因二:客戶回款週期過長,應收帳款難以收回

「有生意做」和「有錢收」是兩回事。特別是對於從事企業對企業(B2B)業務的公司,向客戶提供數十天甚至數個月的付款期(俗稱「數期」)是行內慣例。如果主要客戶延遲付款,或者更壞的情況是變成壞帳,公司的現金就會被大量「應收帳款」묶死,即使帳面上有盈利,實際卻沒有足夠現金應付日常開支,形成典型的周轉困難。

主因三:庫存管理不善,資金積壓於貨物

每一件庫存商品,本質上都是未能變現的資金。如果庫存管理不善,例如錯誤預測市場需求,導致過量入貨,或未能及時清理過季、滯銷的產品,大量資金便會積壓在貨倉之中。這些貨物不僅佔用倉儲空間,產生管理成本,更重要的是無法轉化為流動現金,嚴重影響資金的周轉效率。

主因四:內部營運效率低,生產流程存在瓶頸

公司的資金周轉速度,與其內部營運效率息息相關。如果生產線經常中斷、物料採購與生產排程銜接不順,或者產品從生產到交付的週期過長,都會拉長整個現金轉換的循環時間。每一個效率瓶頸,都意味著資金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完成「投入、生產、銷售、回收」的過程,變相增加了對營運資金的需求。

主因五:供應商縮短付款期,增加現金流出壓力

現金流管理是「開源」與「節流」的平衡藝術。當公司的現金流入因客戶拖延而減慢時,如果上游的供應商同時要求縮短付款期限,甚至要求「現金交收」,公司的現金流出便會加速。一來一回之下,現金缺口會迅速擴大,即使業務本身健康,也可能因短期的支付壓力而陷入周轉不靈的困境。

主因六:擴張策略失誤,前期開支透支現金

增長是好事,但過於急進的擴張往往是現金流的陷阱。例如,在短時間內開設大量分店、投入巨額資金研發新產品,或進行大型收購,這些策略都需要龐大的前期資本開支。如果在投入期內,新業務未能按預期產生足夠的現金回報,公司的現金儲備便會被迅速耗盡,導致支撐日常營運的資金亦告急。

主因七:行業特殊情況,如合約保留金或結算期過長

某些行業存在獨特的營運模式,本身就對現金流構成巨大挑戰。例如建造業,工程合約中常設有「合約保留金」(retention money)條款,即工程總額的一部分會被扣起,待工程完結一段時間後才發還。這筆被扣押的資金,大大加重了承建商的周轉壓力。又例如部分與大型平台或機構合作的業務,其款項結算期可能長達數月,同樣會造成嚴峻的現金流問題。

對策一至五:5大內部自救策略,提升資金周轉效率

當企業面對資金周轉的挑戰,向外尋求融資固然是選項之一,但更根本的解決之道,往往在於企業內部的營運優化。主動審視並改善現有的運作流程,如同為企業建立一套高效的「自我造血」機制,能從源頭上改善周轉不靈的狀況。以下將會深入探討五個關鍵的內部自救策略,助你有效盤活公司資金。

策略一:積極管理應收帳款,加快資金回收

應收帳款(Accounts Receivable)是許多企業現金流被卡住的主要原因。客戶拖欠款項的時間越長,公司的資金就越緊張。因此,積極主動地管理應收帳款,是提升資金周轉效率的第一步。

設立清晰的信用政策與收款流程

在提供商品或服務前,應先建立一套清晰的信用政策。這包括對新客戶進行信用評估、設定明確的付款期限(例如30天或60天),以及制定逾期付款的處理程序。同時,建立一套標準化的收款流程,例如在帳單到期前發出友善提醒,並在逾期後有專人積極跟進,確保每一筆帳款都能按時回收。

提供提早付款折扣,鼓勵客戶加快找數

想加快資金回收,可以提供一些誘因。例如,設立「2/10, n/30」的付款條件,意思是客戶若在10天內付款,便可享有2%的折扣,否則最遲須在30天內付清全額。這種提早付款折扣,能有效鼓勵客戶盡快找數,讓資金更快回到公司戶口,加速整體資金周轉。

策略二:精準庫存管理,釋放積壓資金

過多的庫存等於積壓的資金。每一件貨物都佔用了原本可以用於其他地方的現金。因此,精準的庫存管理,是釋放這筆被凍結資金的關鍵。

採用存貨周轉率指標,定期清理呆滯庫存

企業應定期計算「存貨周轉率」(Inventory Turnover Ratio),這個指標能反映庫存轉換為銷售收入的速度。透過分析數據,你可以找出哪些是流動緩慢的「呆滯庫存」。針對這些貨品,應果斷採取促銷、減價或捆綁銷售等方式清理,盡快將其變現,釋放積壓的資金。

策略三:優化營運流程,縮短生產及銷售週期

從投入原材料到最終賣出產品收回現金,這個過程的時間越長,對資金的需求就越大。透過優化內部營運流程,可以有效縮短整個生產及銷售週期。

引入ERP系統或實踐精益生產 (JIT),提升決策效率

現代化的管理工具能帶來顯著的效率提升。例如,引入企業資源規劃(ERP)系統,可以整合各部門的資訊,讓管理者即時掌握生產、庫存和銷售數據,做出更快的決策。另外,實踐「精益生產」(Just-In-Time, JIT)模式,在接到訂單後才採購原料和生產,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庫存,縮短整個營運週期。

策略四:有效管理應付帳款,鞏固供應商關係

應付帳款(Accounts Payable)是公司欠供應商的錢,延遲付款雖然能暫時保留現金,但長遠可能損害信譽。更聰明的做法是,策略性地管理應付帳款,並與供應商建立穩固的合作關係。

與主要供應商協商,爭取更長的付款期限

與其單方面拖延,不如主動與長期合作或採購量大的主要供應商溝通。基於穩固的合作關係,嘗試協商爭取更長的付款期限,例如由30天延長至45天或60天。這能為公司提供更充裕的現金緩衝期,而且這種建立在互信基礎上的協商,亦有助鞏固彼此的長遠合作關係。

策略五:提升品牌價值與市場營銷,加速銷售周轉

產品賣得越快,資金回籠的速度就越快。因此,有效的市場營銷策略,不單是為了建立品牌形象,更是加速銷售周轉的直接手段。

透過精準營銷刺激需求,縮短商品銷售時間

與其漫無目的地投放廣告,不如進行精準的市場分析,找出目標客戶群,並針對他們的需求和痛點進行營銷。透過數碼營銷、社交媒體推廣或限時優惠等方式,有效刺激市場需求,讓商品從貨架上更快地到達消費者手中,從而縮短銷售時間,直接提升現金周轉的速度。

對策六至八:3大外部融資途徑,解決緊急周轉困難

當內部策略都無法解決燃眉之急,就要考慮從外部尋求資金,以應對緊急的周轉困難。外部融資途徑眾多,關鍵是找到最適合自己公司狀況的方案。以下介紹三個主要方向,助你理清思路。

途徑一:銀行及傳統金融機構

當公司面對周轉不靈,銀行貸款往往是大家最先想到的途徑。銀行提供的方案規範而且利率相對透明,是穩健的選擇。它們的產品種類繁多,可以應對不同的營運需求。

營運周轉貸款(分經常性、臨時性、季節性)

這是最直接的企業貸款,專為應付日常營運開支而設。銀行會根據你的業務性質將其細分。經常性貸款適合業務穩定,需要長期資金支持的公司。臨時性貸款則用於應付突如其來的大額訂單或短期現金缺口。季節性貸款就適合業務有明顯淡旺季的行業,例如零售業在節日前夕入貨,便可利用這類貸款。

應收帳款融資(Factoring)

如果你的公司經常要給予客戶較長的付款期(例如30日或60日),導致大量資金積壓在應收帳款上,這個方案就非常適合。簡單來說,就是將未收回的發票(Invoice)賣給銀行或金融機構,即時取回大部分現金(例如發票金額的八成),而金融機構則會負責向你的客戶收款。這個方法可以大大縮短你的現金回收週期。

進出口貿易融資

從事國際貿易的公司,必定對這類融資不陌生。無論是需要開立信用狀(L/C)向海外供應商購貨,還是出口貨物後需要即時資金,銀行都有提供相應的進口及出口融資方案,例如打包貸款(Packing Loan)或出口發票貼現,確保你在整個貿易鏈中都有充裕的現金流。

透支戶口 (Overdraft)

透支戶口可以視為一個附加在公司往來戶口上的「備用信貸額」。當戶口結餘不足以支付開出的支票或自動轉帳時,銀行會容許你在預先批核的額度內進行透支,避免「彈票」影響公司信譽。它適合應付突發而且金額不大的短期現金周轉需要,利息通常按日計算。

物業資產融資(加按/轉按)

如果公司或股東持有已供滿或尚有按揭的物業,這是一個獲取大額資金的有效方法。你可以向銀行申請將物業「加按」,套取物業升值部分的資金。你也可以選擇「轉按」,將現有按揭轉到另一間提供更優惠利率及現金回贈的銀行,同時套現一筆資金作周轉用途。因為有物業作抵押,批核的金額通常較高,利率也較低。

途徑二:政府資助及紓困計劃

香港政府為支持本地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推出了不少資助及信貸保證計劃。這些計劃的申請門檻通常較低,而且利息優惠,是解決周轉問題的重要資源。

特定行業的低息貸款或信貸保證計劃

最為人熟悉的莫過於由香港按證保險有限公司推出的「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SFGS),政府作為擔保人,讓銀行更樂意向中小企批出貸款。在經濟環境轉差時,政府亦會推出有時限的特別計劃,例如「百分百擔保特惠貸款」,以協助企業渡過難關。你可以多留意工業貿易署或相關政府部門的最新資訊。

政府項目的行政支援措施(如提早發放保留金)

如果你是政府工程或服務的承辦商,可能會遇到合約保留金(Retention Money)被扣起而影響現金流的情況。在某些情況下,相關政府部門會推出行政支援措施,例如容許承辦商提早申領部分保留金,或加快中期付款的審批流程,直接紓緩你的資金壓力。

途徑三:其他合法民間融資渠道

除了銀行和政府,市面上亦有不少持牌的財務機構提供企業貸款。它們的審批通常比銀行快,文件要求亦較寬鬆,適合急需資金的情況。不過,選擇時必須格外小心。

選擇可靠財務機構的注意事項

在尋求這類協助時,務必保持冷靜。首先,必須確認對方持有有效的「放債人牌照」。其次,要仔細閱讀合約條款,確保所有費用和利息都清晰列明,並了解清楚實際年利率(APR)是多少。最後,要提防任何要求你先付費或提供銀行戶口密碼的機構,並且避免選擇那些以高壓手段催促你簽約的公司。選擇一間信譽良好、條款透明的機構,才是保障自己的不二法門。

實戰案例分析:不同行業如何解決周轉不靈?

講完理論,不如看看實戰情況。每個行業的營運模式都不同,面對的周轉挑戰和解決方法也各有巧妙。理解這些案例,可以為你的業務帶來新啟發,避免陷入周轉不靈的困境。

案例一:餐飲業的「日」速周轉心法

餐飲業的現金流像一條高速流動的河,每天有現金流入,但同時也要應付租金、人工和食材等龐大支出。它的周轉週期以「日」計算,對資金效率的要求極高。

如何透過菜單設計與供應商管理,將資金周轉壓力降至最低

成功的餐廳,通常是菜單設計和供應商管理的專家。在菜單上,他們會集中火力推廣高毛利、高點擊率的菜式。而且,他們會巧妙地讓多款菜式共用部分食材,這樣可以簡化採購,減少積壓在雪櫃裏的資金。另一方面,他們會與供應商建立穩固關係,爭取更頻繁、小批量的送貨服務,甚至協商更靈活的付款週期。這一切都是為了確保資金能夠以最快速度完成一次循環,將周轉壓力減到最細。

案例二:建造業的現金流挑戰與對策

建造業面對的現金流問題,往往源於其獨特的結算模式。工程週期長,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購買材料和聘請人手。但是,收款卻是分階段,而且合約中普遍存在「合約保留金」(Retention Money),即業主會扣起部分工程費用,待工程完結一段時間後才發還。這種資金投入與回收的嚴重時間差,是導致建造公司周轉不靈的常見原因。

如何利用中期付款、應收帳款融資應對合約保留金困難

要應對這個行業難題,第一步是在簽訂合約時,盡力爭取清晰、合理的中期付款(Interim Payments)條款,確保工程達到特定里程碑時,就能收到相應款項,維持現金流穩定。此外,善用金融工具也十分重要。公司可以將已發出但未收款的發票,透過應收帳款融資(Accounts Receivable Financing)向銀行或財務機構申請貸款,提前取得資金。這個方法能有效將未來的收入轉化為即時現金,是解決合約保留金所造成周轉困難的有效策略。

案例三:零售業的庫存與周轉平衡術

零售業的核心挑戰,在於庫存與銷售之間的平衡。貨物太多會鎖死資金,貨物太少又會錯失商機。尤其在「薄利多銷」的經營模式下,盈利完全依賴貨物的高速周轉。這裡提到的周轉意思,就是指貨品從貨架轉化為現金的速度。

如何在「薄利多銷」模式下,透過高效庫存周轉實現盈利

要實現高效庫存周轉,數據分析是關鍵。成功的零售商,例如大型連鎖超市或快速時裝品牌,會利用銷售數據預測市場需求,精準控制採購量和補貨時間,盡量做到「即時生產」(Just-in-Time)。他們會定期檢視銷售報告,一旦發現某些貨品流動緩慢,就會果斷採取促銷、組合銷售等方式清貨,盡快將積壓的庫存變回現金。雖然減價會犧牲部分利潤,但是釋放出來的資金可以再投入到暢銷商品上,從而提升整體資金的周轉效率和盈利能力。

關於資金周轉與周轉不靈的常見問題 (FAQ)

固定資產(如機器、廠房)的資金周轉是如何計算的?

解釋折舊在固定資產周轉中的角色及其價值轉移過程

固定資產的資金周轉概念,與日常提到的現金或存貨周轉有些不同。一部機器或一間廠房不會像商品一樣被直接賣出,所以它的價值並非一次過回收。它的周轉是透過一個叫「折舊」的會計過程來實現的。

簡單來說,當你購入一部價值100萬的機器,而它預計能用10年,這100萬的成本就會分攤到未來10年的產品之中。每年,這部機器的一部分價值會轉移到你生產的貨品上。當你成功賣出這些貨品並收回現金時,你不只賺取了利潤,同時也收回了那一部分已轉移的機器價值。這個過程不斷重複,直到10年後你完全收回當初投入的100萬為止。屆時,這筆資金就可以用來購置新的機器,這才算完成了一次完整的固定資產周轉循環。

提升資金周轉率是否意味著利潤一定會增加?

探討周轉率、利潤率與整體盈利能力的關係

提升資金周轉率通常是好事,代表你的資金運用效率很高。但是,它不一定會直接帶來更高的利潤。要理解這一點,你需要同時考慮「周轉率」和「利潤率」這兩個指標。

企業的整體盈利能力,可以看成是周轉率與利潤率相乘的結果。有些生意的模式是「薄利多銷」,例如超級市場。它們每件貨品的利潤率很低,但是貨物賣得很快,資金周轉率極高,依靠龐大的銷量來累積總利潤。另一些生意則走相反路線,例如高級珠寶店。它們可能一個月才賣出一件商品,周轉率極低,但每單生意的利潤率非常可觀。

所以,如果你為了提高周轉率而大幅減價促銷,雖然貨物賣得快了,但利潤率卻下降了。最終的總利潤是增加還是減少,就需要仔細計算。成功的企業總是在周轉率與利潤率之間,尋找最適合自己的那個平衡點。

中小企因周轉不靈申請貸款時,最常遇到什麼困難?

點出申請門檻、審批時間、文件要求等常見痛點

中小企在面對周轉不靈,需要尋求貸款時,往往會遇到幾個共同的難題,特別是向傳統銀行申請時。

首先是申請門檻。傳統金融機構的審批標準比較嚴格,它們通常要求企業有穩定的營業額、良好的信貸紀錄,甚至需要提供物業等作為抵押品。對於許多新成立或輕資產的中小企來說,這些要求是很難達到的。

其次是審批時間。當企業急需資金解決周轉困難時,時間就是一切。但是,傳統貸款的申請流程相當長,由提交文件到最終批出款項,可能需要數星期甚至數月。這段漫長的等待時間,對於現金流緊張的企業來說是極大的考驗。

最後是文件要求。銀行需要申請者提供非常詳盡的財務報表、業務計劃、稅務紀錄等文件。對於資源有限的中小企老闆而言,要一邊處理日常業務,一邊準備這些繁複的文件,往往會感到分身不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