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除名手續2025】想慳百萬印花稅?一文看清4大步驟、費用計算與避險全攻略

在樓價高企的香港,政府為遏抑樓市而設的「辣招」印花稅,令非首次置業人士的買樓成本大增,動輒相差數十萬甚至過百萬。因此,不少聯名業主考慮透過「物業除名」的操作,將其中一方的業權轉讓給另一方,以恢復「首次置業」身份,為未來再次入市慳稅鋪路。然而,物業除名並非簡單簽個名便可,過程涉及買賣合約、申請新按揭、律師樓程序及稅務計算等多個環節,當中任何一步出錯都可能導致得不償失。本文將為你提供最詳盡的物業除名全攻略,由釐清業權形式開始,逐步拆解四大核心步驟、精準計算所有費用,並剖析潛在風險及避險策略,助你穩妥地完成整個手續,合法地節省巨額稅款。

物業除名基礎:釐清「聯權共有」與「分權共有」

在計劃任何物業除名手續之前,首要任務是釐清物業目前的業權形式。這一步是整個流程的基石,它直接影響後續的法律步驟、所需時間,以及最終的物業除名費用。在香港,聯名物業主要分為「聯權共有」與「分權共有」兩種,兩者的規則與操作方式有很大分別。

聯權共有 (Joint Tenant):俗稱「長命契」的繼承特點

大家常聽到的「長命契」,法律上的正式名稱就是「聯權共有」。在這種形式下,所有業主被視為一個單一的整體,共同持有物業的全部業權。它最核心的特點是「生存者權利」,意思是當其中一位業主不幸離世,其業權會自動並完整地轉移給其他在生的聯權共有人。這個過程無需辦理繁複的遺產承辦手續,因此深受家庭成員,特別是夫婦的歡迎。不過,任何關於物業的重大決定,例如出售或按揭,都必須得到全體業主的一致同意才能進行。

分權共有 (Tenant in Common):按指定份額持有的彈性

「分權共有」則是另一種概念。各個業主會按協定的比例,持有物業一個清晰的份額,例如業主A持有60%,業主B持有40%,這個比例通常會反映在買賣合約之中。分權共有的最大優點是彈性,每位業主都可以獨立處理自己名下的業權份額,可以將其出售,也可以在遺囑中指定繼承人,整個過程不需要得到其他共有人的同意。這種方式比較像商業夥伴合資,各方的權益分明。

為何業權形式是影響除名手續的第一步?

那麼,這兩種形式具體怎樣影響物業除名手續?關鍵就在於業權的分割與轉讓方式。如果是「分權共有」,除名程序相對直接,因為業權份額一早已經界定清楚,其中一方只需透過買賣合約,將自己持有的指定份額轉讓給另一方即可。

但如果是「聯權共有」,由於所有人的業權是綑綁在一起的,技術上沒有獨立份額可供轉讓,所以程序會多一個步驟。在進行物業除名前,律師通常需要先草擬一份文件,將「聯權共有」的關係解除,轉為「分權共有」(例如,由兩人聯權共有轉為兩人各佔50%的分權共有),然後才可以正式進行業權份額的轉讓。這個根本性的差異,會直接影響法律文件的準備、處理時間和律師費用,所以,確認業權形式絕對是規劃物業除名的第一步。

為何要進行物業除名?兩大核心動機

大家可能會問,好好地聯名持有物業,為何要特意辦理物業除名手續?其實這背後通常有著非常清晰的理財規劃。簡單來說,進行物業除名主要有兩大核心動機,一是為了在未來置業時節省稅款,二是為了釋放個人的按揭借貸能力,為家庭的資產增值鋪路。以下我們會逐一拆解這兩種策略。

策略一:恢復「首次置業」身份,避開高昂印花稅

恢復「首次置業」身份,是許多人考慮物業除名的首要原因。在香港的物業市場,是否擁有「首置」資格,直接影響你需要繳付的印花稅金額。透過將聯名物業的業權轉讓給其中一方,另一方就能回復單身,即法律上名下再沒有持有任何住宅物業,從而能夠以首置身份購買下一個物業。

首置與非首置印花稅稅率的巨大差距(附實例計算)

要理解這個策略的威力,我們可以看看稅率的差距。在2025年2月28日政府撤銷所有住宅物業需求管理措施(俗稱「辣招」)前,非首次置業人士需要繳付劃一的從價印花稅(AVD Scale 1),稅率遠高於首置人士所享用的第二標準稅率(AVD Scale 2)。

舉一個簡單例子說明:假設當時想買入一個價值800萬港元的單位。
如果是非首置身份:需要繳付的印花稅為樓價的7.5%,即60萬港元($8,000,000 x 7.5%)。
如果是首置身份:根據第二標準稅率,印花稅為3%,即24萬港元($8,000,000 x 3%)。

兩者之間的差距高達36萬港元,這筆錢足以用作新屋的裝修費用有餘。雖然現時政府已統一所有買家按較低的第二標準稅率繳稅,令這個慳稅誘因暫時減弱,但恢復首置身份仍然是一個具前瞻性的策略部署,畢竟稅務政策隨時可能因應市況而調整。

策略二:釋放按揭借貸力,為再置業鋪路

另一個核心動機,是為家庭釋放更充裕的按揭借貸力。當兩人聯名持有一個物業並共同申請按揭時,這筆貸款會同時出現在兩人的信貸報告(TU)上。這意味著未來任何一方想再申請其他貸款(例如:為家人作擔保或申請私人貸款),銀行都會將這筆龐大的按揭負債計算在內,從而大幅削弱其借貸能力。透過物業除名,其中一方的信貸報告將不再顯示該筆按揭貸款,等同「釋放」了其原有的借貸額度,為日後再次置業或進行其他投資部署,準備好充足的彈藥。

比較「一人業主+擔保人」與「聯名業主」的按揭審批差異

從按揭角度看,「一人做業主,另一人做擔保人」的安排,往往比「兩人聯名做業主」更具彈性。在聯名情況下,兩位業主都失去了首置身份,並且借貸力雙雙被捆綁。相反,如果由一人做業主,另一人只做擔保人,雖然擔保人的借貸力同樣會被計算,但日後若要「甩走」擔保人身份,程序遠比物業除名簡單得多,只需向銀行申請即可,無需涉及律師及繳付印花稅等物業除名費用,靈活性大增。

如何評估除名的潛在慳稅效益?

要評估物業除名是否划算,關鍵在於計算其成本與效益。最大的開支項目是印花稅,即承接業權一方需要就其買入的業權份額繳稅。你需要將這筆物業除名費用,與未來恢復首置身份後可能節省的稅款作比較。即使在現行稅制下沒有即時的稅務優惠,亦可評估釋放出來的借貸力能為你帶來多大的投資機會,從而判斷是否值得進行。

善用計算機:輸入樓價即預估可節省的印花稅金額

想知道為物業除名需要支付多少印花稅?最直接的方法是使用網上的印花稅計算機。你只需要輸入物業的當前估值,以及計劃轉讓的業權比例(例如50%),計算機便能即時預估出所需繳付的印花稅金額。這樣你就能掌握最主要的成本,為你的財務決策提供清晰的數據支持。

物業除名四步曲:由簽約到轉名完整流程

要順利完成物業除名手續,其實過程有清晰的步驟可依循。整個物業除名流程,本質上是一次正式的業權轉讓,從簽訂合約到銀行審批,再到律師處理及政府登記,環環相扣。以下我們將整個程序拆解成四大步驟,讓你完整掌握由簽約到成功轉名的每一步。

第一步:簽訂臨時買賣合約,確立轉讓條款

界定買賣雙方(如:夫婦二人為賣方,承接方為其中一人)

物業除名的第一步,是轉讓方與承接方需要簽訂一份臨時買賣合約。這份合約的作用是確立雙方的交易意願和基本條款。在法律上,這是一宗正式的買賣。舉例來說,如果物業由夫婦二人聯名持有,現要將業權轉至太太一人名下,那麼在合約上,賣方就是夫婦二人,而買方則是太太一人。合約必須清楚列明各方姓名和身份證號碼。

轉讓價、成交日期等合約關鍵細節

臨時買賣合約亦須載明所有交易的關鍵細節,這包括物業地址、轉讓價、簽署正式買賣合約的日期,以及最終的成交日期。當中,轉讓價的釐定尤其重要,它會直接影響之後的印花稅及按揭申請。轉讓價通常會參考銀行的估價來釐定,以確保交易的合理性。

第二步:承接方向銀行申請轉按或新按揭

關鍵時序:為何必須先取銀行批核才可委託律師?

簽妥臨時買賣合約後,承接業權的一方就要憑合約向銀行申請按揭。這裡的關鍵在於時序安排。正確的做法是先取得銀行的正式按揭批核,然後才正式委託律師處理後續文件。原因是,假如先委託律師,但銀行最終因承接方的還款能力不足而拒絕批出按揭,那麼已經支付的律師費便可能無法退回。先取得銀行批核,等於確保了資金到位,讓整個除名手續可以順利推展。

比較不同銀行的估價與按揭優惠

由於物業除名涉及新的按揭申請,這是一個比較各銀行服務的好機會。建議承接方可同時向多間銀行查詢,例如滙豐銀行、中國銀行或渣打銀行等,以獲取它們對物業的最新估價。不同銀行的估價可能存在差異。同時,各銀行提供的按揭利率、現金回贈等優惠亦不盡相同。貨比三家,有助選出估價最高和條款最優惠的按揭方案。

第三步:委託律師處理法律文件及繳交稅項

律師在除名過程中的角色與責任

當銀行批出按揭後,便可正式委託律師樓處理所有法律文件。律師在物業除名過程中的角色相當重要,職責包括為物業進行查冊,確保業權清晰;草擬正式的買賣合約與轉讓契(Assignment);以及代表買賣雙方處理資金交收事宜,確保整個交易合法合規。

協調繳付印花稅及處理轉讓契

物業除名費用中的主要開支是印花稅。律師會根據轉讓價或物業估值(以較高者為準)及轉讓的業權比例,計算出應繳的印花稅金額,並協助將文件送交稅務局加蓋印花(俗稱「打釐印」)。完成繳稅後,律師便會準備最終的轉讓契,待成交日由雙方簽署,法律上的業權轉讓便告完成。

第四步:完成土地註冊處登記,正式更新業權

何時才算真正恢復「首次置業」身份?

在成交日簽署轉讓契及完成交易後,律師會將文件送交土地註冊處進行登記,更新業權記錄。一個常見的問題是,轉讓方何時才能恢復「首次置業」身份去購買新物業?一般而言,當內部轉讓的正式買賣合約簽妥,並已繳付相關印花稅後,轉讓方在法律上已被視為不再持有任何住宅物業,可以「首置」身份簽訂新物業的臨約。

物業除名所需時間估算(約1至2個月)

總括而言,整個物業除名手續,由簽訂臨時買賣合約開始,到銀行審批按揭,再經律師處理文件,最後完成土地註冊處登記,整個流程一般需時約1至2個月。妥善規劃好每一步的時序,是確保過程順暢的關鍵。

物業除名成本與風險:精準計算及全面評估

決定進行物業除名手續前,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精準計算所有潛在的物業除名費用,和全面評估可能遇到的風險。這一步做得好,才能確保整個計劃順利,真正達到慳稅和理財的目標。整個物業除名過程涉及的開支和變數不少,我們一起來逐項拆解。

費用全覽:印花稅、律師費及銀行罰息

物業除名總費用主要由三大核心部分組成,清楚了解這三項,就能掌握絕大部分的開支預算。

印花稅:最大開支項目(按第二標準稅率計算)

印花稅是物業除名費用中佔比最大的一項。由於近親轉讓(包括夫婦)屬於可豁免範圍,所以不需要繳付高昂的從價印花稅(DSD),而是採用稅率較低的第二標準稅率計算,這也是透過物業除名慳稅的關鍵。

律師費:市場收費參考範圍

處理物業除名涉及複雜的法律文件轉讓,必須委託律師辦理。市場上,處理一般物業轉讓的律師費大約在港幣$7,000至$15,000之間,視乎個案的複雜程度而定。

銀行罰息:檢查原有按揭是否仍在罰息期內

這是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隱藏成本。如果你的物業按揭貸款合約仍在罰息期內(通常是首兩至三年),進行轉按或提早贖回原有按揭,銀行就會收取罰息,金額一般是貸款額的1%至2%不等。所以在行動前,記得先拿出原有的按揭文件看清楚條款。

印花稅計算方法與轉讓定價策略

印花稅的計算並非單純將樓價乘以稅率,轉讓價的釐定更有其學問,直接影響稅款和按揭審批。

計算公式:(物業估值或轉讓價之較高者 x 轉讓業權比例)x 稅率

印花稅的計算基礎,是稅務局採用的物業估值或你們雙方訂立的轉讓價,兩者中取較高者為準,然後再乘以你所轉讓的業權比例。例如,一個估值$800萬的物業,由夫婦二人各佔50%業權,丈夫將其50%業權轉讓給妻子,計算稅款的基礎就是$400萬($800萬 x 50%)。

轉讓價黃金法則:為何不能定價過低以免遭稅局追收?

雖然是內部轉讓,但轉讓價不能隨意定得太低。因為稅務局有權在七年內,根據市場估值重新評估交易,如果發現轉讓價遠低於市價,有權追收印花稅的差額。同時,過低的作價也會讓銀行懷疑交易的真確性,影響按揭審批。一個穩妥的做法,是先向幾間銀行為物業免費估價,然後以估價最低的銀行報告作為轉讓價的參考,再向該銀行申請按揭。

最新物業印花稅第二標準稅率參考表

物業價值或轉讓價(以較高者為準) 第二標準稅率(第2標準)
$3,000,000 或以下 $100
$3,000,001 至 $3,528,240 $100 + 超出$3,000,000部分的10%
$3,528,241 至 $4,500,000 1.5%
$4,500,001 至 $4,935,480 $67,500 + 超出$4,500,000部分的10%
$4,935,481 至 $6,000,000 2.25%
$6,000,001 至 $6,642,860 $135,000 + 超出$6,000,000部分的10%
$6,642,861 至 $9,000,000 3%
$9,000,001 至 $10,080,000 $270,000 + 超出$9,000,000部分的10%
$10,080,001 至 $20,000,000 3.75%
$20,000,001 至 $21,739,120 $750,000 + 超出$20,000,000部分的10%
$21,739,121 或以上 4.25%

按揭申請風險:承接方須獨立通過壓力測試

物業除名最常見的阻礙,往往來自銀行按揭審批。承接業權的一方,必須有足夠的還款能力。

銀行如何審批承接方的獨立還款能力

銀行會將物業除名視為一宗全新的按揭申請。這代表承接業權的一方(例如妻子),需要以個人的收入,獨立通過銀行的入息審查和壓力測試,去承擔整個物業的按揭貸款。銀行不會再考慮轉讓方(例如丈夫)的收入,所以承接方的財政狀況是成功與否的關鍵。

收入不足的潛在解決方案(如增加擔保人)

如果承接方的個人收入不足以通過壓力測試,可以考慮增加一名有穩定收入的擔保人。擔保人的收入可以合併計算,大大提高成功申請按揭的機會。不過,擔保人同樣會對其信貸紀錄構成影響,所以在邀請親友作擔保前,必須先作詳細溝通。

物業除名總費用試算(附計算機)

為了讓你對整個物業除名費用有更實在的預算,你可以使用下方的計算機。

輸入物業估值與轉讓比例,即時獲取總費用估算

只需要簡單輸入你的物業估值、打算轉讓的業權比例,計算機就能即時為你估算出應繳的印花稅、律師費等開支總額,讓你對財務安排更有預算。

進階攻略:按揭審批與「樓換樓」最佳時機

完成了物業除名手續的基礎步驟後,下一步就是掌握如何利用這個新身份去實現置業大計。當中,按揭審批的細節與「樓換樓」的時機拿捏,是決定整個策略成敗的關鍵。

近親轉讓按揭成數全攻略

許多人對於物業除名後的按揭申請存有疑問,例如承接業權一方可以借到多少成數。其實,只要掌握了銀行的審批邏輯,就能清晰規劃。

銀行審批標準:視同一般二手物業買賣

首先要理解,銀行在處理近親轉讓的按揭申請時,會將其視為一宗標準的二手物業買賣。承接業權的一方就是「買家」,而轉讓業權的一方(即使本身也是聯名業主之一)則與承接方共同被視為「賣家」。因此,承接方需要獨立申請全新的按揭貸款,並且必須獨力通過銀行的入息審查與壓力測試,證明自己有足夠的還款能力。

結合按揭保險計劃可申請的最高成數

正因為銀行視之為一般買賣,承接方若符合首次置業資格,便可以申請按揭保險計劃,獲取高成數按揭。根據現行政策,樓價1,000萬港元或以下的物業,最高可申請九成按揭。這對於需要為物業除名,但手上資金不多的承接方來說,無疑提供了極大的財務彈性。

注意:原有物業若有按保可能帶來的影響

這裡有一個需要特別留意的細節。如果原有的聯名物業本身已經有按揭保險在身,情況可能會變得複雜。當承接方為同一物業申請新的高成數按揭時,按揭保險公司或會對申請作更嚴格的審查。此外,若已除名的一方在短期內再買入新物業並申請按保,保險公司亦可能質疑兩項

物業除名常見問題 (FAQ)

問:可用「送贈契」代替買賣以豁免印花稅嗎?

剖析「送贈契」兩大風險:銀行拒批按揭及稅局追稅權

不少人以為用「送贈契」進行物業除名,就可以節省印花稅,但這個想法其實隱藏重大風險,最終可能得不償失。首先,銀行方面幾乎不會為「送贈契」物業批出按揭。因為根據法例,如果送贈人在送出業權後五年內破產,該次轉讓有機會被推翻。這個潛在風險令物業業權存在瑕疵,銀行為保障自身利益,通常會拒絕為這類物業提供按揭貸款。其次,稅務局有權力按照物業的市場估值來追收應繳的印花稅。即使轉讓文件上寫明是零代價,稅局依然會評估一個市價,並要求業主補繳全額稅款。所以,用送贈契代替買賣,不但無法節省印花稅,更會影響物業未來的按揭申請,是不可取的做法。

問:一手樓花可以進行物業除名嗎?

解釋樓花在轉為現樓契前不可轉讓的限制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明確:不可以。一手樓花在未正式轉為現樓契之前,其業權是不可以轉讓的,因此也無法辦理任何物業除名手續。簡單來說,買家在樓花階段持有的只是一份買賣合約,代表購買該單位的權利,而非完整的業權。發展商的標準合約條款中,通常會嚴格限制買家在成交前轉售或更改買家姓名,所以必須等待物業落成,並完成所有買賣手續、簽署轉讓契後,才能像一般二手物業那樣進行除名操作。

問:物業除名後,信貸報告(TU)有何改變?

解釋聯名貸款責任及除名後的正面影響

物業除名對信貸報告(TU)有非常正面的影響。在聯名持有物業時,一個常見的誤解是以為按揭貸款會按業權比例分配。事實上,兩位業主的信貸報告上都會顯示該筆貸款的總額。例如,一筆500萬的按揭,夫妻二人的TU上都會各自記錄一筆500萬的負債。當完成物業除名,即其中一方將業權轉讓給另一方並完成轉按後,退出一方的信貸報告上,這筆龐大的按揭貸款紀錄就會被完全移除。這會大大改善其債務狀況,為日後申請新物業按揭鋪平道路。

問:物業仍有按揭未供完,可以辦理除名嗎?

解釋如何透過轉按或新造按揭處理原有貸款

絕對可以,這也是物業除名中最常見的情況。由於原有的按揭是基於聯名業主的總收入來審批,所以在除名時,必須同步處理好這筆貸款。標準做法是,承接業權的一方需要向銀行重新申請按揭,可以是「轉按」或申請一筆全新的按揭貸款。銀行會將其視為一宗新的申請,獨立審核承接方的還款能力,包括能否獨自通過壓力測試。一旦新的按揭獲批,銀行就會發放貸款用以清還原有的聯名按揭,之後業權便能順利轉移到承接方一人名下。

問:開始除名前,我需要準備甚麼?

下載個人化清單,整合所需文件與關鍵步驟

準備功夫做得好,整個物業除名手續自然會更順暢。我們為你整合了一份詳盡的個人化清單,涵蓋了由初步評估到完成手續所需的所有文件與關鍵步驟。當中包括雙方的身份證明、物業的樓契或買賣合約、原有的按揭貸款文件,以及承接方用作申請新按揭的入息證明等。立即下載清單,讓你對整個流程有更清晰的預算,確保萬無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