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命契轉名印花稅點計?2025最詳盡攻略:教你計盡慳稅、拆解4大步驟與3大中伏位

與家人以「長命契」方式聯名持有物業,是香港常見的置業模式。但當你想再添置物業時,卻可能因失去「首次置業」身份,而要硬食高昂的從價印花稅 (AVD),令置業大計受阻。其實,透過「甩名」或「轉名」操作,將業權轉讓予聯名持有人,便可助你恢復首置身份,為未來買樓慳下一大筆稅款。

不過,長命契轉名涉及的印花稅計算方式、銀行按揭處理及法律程序相當複雜,稍一不慎隨時得不償失。本攻略將為你由淺入深,一步步拆解長命契轉名的所有細節:由印花稅的精準計法、近親轉讓的稅務優惠,到完整的4大申請步驟,並剖析銀行按揭、送契樓及稅局追溯期這3大潛在「中伏位」,助你計盡慳稅,順利完成轉名,靈活部署置業藍圖。

長命契 vs 分權共有:基本概念釐清

在深入探討長命契轉名印花稅的計算方法前,我們首先要釐清一個根本問題,就是您和聯名業主是以哪種方式共同持有物業。香港的聯名物業主要分為「長命契」和「分權共有」兩種,它們在業權繼承和處理上有很大分別,直接影響日後處理物業的彈性,甚至牽涉到長命契的印花稅安排。

甚麼是長命契 (Joint Tenancy)?

長命契,法律上稱為「聯權共有」(Joint Tenancy)。您可以想像成所有聯名業主是一個整體,共同擁有整個物業的100%權益。大家不是各自持有特定份額,而是緊密地綑綁在一起。

核心特徵:生存者取得權 (Right of Survivorship)

長命契最關鍵的特點就是「生存者取得權」。意思是一位聯名業主過身後,他所持有的業權會自動轉移給其他在生的聯名業主。整個過程是即時和自動發生的。

法律效力:業權繼承凌駕於遺囑

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業權是自動轉移,所以長命契的效力是凌駕於遺囑之上的。即使業主在遺囑寫明要將物業留給其他人,例如子女,這份遺囑在這間物業上是無效的。業權依然會歸在生的聯名業主所有。

優點:繼承程序簡便

長命契最大的好處是繼承手續非常簡單。在生的業主只需要帶同已故業主的死亡證,到律師樓辦理相關文件,再到土地註冊處更新紀錄就可以了。這避免了複雜又耗時的遺產承辦程序。

缺點:業權處置欠缺彈性

它的缺點也很明顯。因為業權是共有的,所以任何關於物業的重大決定,例如出售或加按,都必須得到所有聯名業主一致同意。如果其中一方不同意,事情就會陷入僵局。同時,業主也無法將自己的權益指定給聯名業主以外的人。

甚麼是分權共有 (Tenancy in Common)?

另一種方式是分權共有,法律上稱為「分權共有」(Tenancy in Common)。這種方式就直接得多,每個業主都持有物業一個獨立和明確的業權份額。

核心特徵:持有獨立且明確的業權份額

例如,兩兄弟可以協議好各佔50%業權,或者根據出資比例,一方佔70%,另一方佔30%。這些份額會在樓契上清楚列明,權責分明。

業權處理:可自由買賣、抵押或按遺囑繼承

因為業權份額是獨立的,所以每位業主都可以自由處理自己那一份。他可以單獨將自己的50%業權出售或抵押給銀行,也可以在遺囑中指定由誰繼承。當業主過身後,他的業權份額會成為其遺產的一部分,按照遺囑處理。

潛在問題:「碎契樓」或「半契樓」的形成

這種彈性也帶來一個潛在問題。如果其中一位業主將自己的份額賣給了第三方,或者因債務問題被強制出售,新業主就會與原有的業主共同持有一份不完整的業權。市場上稱這種物業為「碎契樓」或「半契樓」。這類物業因為業權不完整,日後要再出售或申請按揭都會非常困難。

為何要長命契「甩名」?恢復首置身份慳印花稅

「長命契轉名印花稅」是許多聯名業主考慮的重要課題。談到長命契,除了業權繼承的便利,另一個常見操作就是「甩名」。這個操作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為家庭釋放一個「首次置業」名額,以便在未來購入新物業時,能夠節省一筆可觀的印花稅開支。

核心優勢:恢復「首次置業」身份

進行長命契轉名的最大好處,就是讓其中一位聯名業主,透過將其業權轉讓給另一位聯名業主的方式,恢復首次置業人士的身份。根據香港的稅務條例,首次置業與非首次置業人士在購買住宅物業時,所需要支付的從價印花稅(AVD)有著顯著的差別。

從價印花稅 (AVD) 的稅率差異

在過往的稅制下,非首次置業人士需要繳付高昂的從價印花稅,而首次置業人士則能享用稅率較低的第二標準稅率。雖然政府在2025年已調整相關稅項,但「首置」身份在稅務規劃上的價值依然存在。當其中一方成功「甩名」後,他便能以首置客的身份再次進入市場,享受最低的印花稅階,這個優勢是毋庸置疑的。

釋放未來置業的財務彈性

這個操作不單是為了一次性的稅務節省,它更為整個家庭的長遠資產配置帶來了更大的彈性。無論是計劃換樓改善居住環境、購入單位作投資收租,還是為子女未來置業作準備,擁有一個「首置」名額,就等於掌握了未來部署的主動權,避免因為高昂的稅務成本而影響決策。

實例計算:「甩名」可節省多少印花稅?

理論聽起來可能有點抽象,讓我們用一個實際例子來計算一下,看看「甩名」這個操作,到底能節省多少長命契印花稅。

案例背景:夫婦聯名持有600萬物業

假設陳先生與陳太太以長命契形式,聯名持有一個現時市值為600萬元的單位。現在,他們計劃再購入一個同樣價值600萬元的新單位作投資用途。

稅款比較:不甩名買新樓 vs 甩名後再買樓

情況一:不進行「甩名」,直接買入新單位
由於兩人已共同持有一個物業,他們再購物業時會被視為非首次置業。在舊有的稅制下,他們需要為新購入的600萬單位支付15%的從價印花稅,即900,000元。

情況二:先「甩名」,後再買樓
第一步:陳太太先將她持有的50%業權,轉讓給陳先生。這宗內部轉讓的印花稅,會以物業價值的一半(即300萬元)及適用於近親轉讓的第二標準稅率來計算,稅款為45,000元。
第二步:陳太太成功「甩名」並恢復首置身份後,再以個人名義購入新的600萬單位。這次她能以首置稅率計算,印花稅為180,000元。
整個過程的總稅務支出為:45,000元 + 180,000元 = 225,000元。

結論:透過轉名可節省的稅款總額

總結以上計算,透過先「甩名」再買樓的策略,總稅款支出為225,000元。假如不甩名而直接購買,稅款則高達900,000元。兩者之間的差額達到了675,000元。這個數字清楚地顯示了妥善規劃長命契轉名印花稅的重要性。

【核心攻略】長命契轉名印花稅計算方法

計算長命契轉名印花稅是整個過程中最核心的財務環節,計得準確就能慳下一筆可觀的費用。其實計算方法本身並不複雜,關鍵在於掌握正確的原則。我們將會由淺入深,一步一步拆解整個計算過程。

計算關鍵:按「業權份額」而非「物業全價」

計算長命契印花稅的最大秘訣,是稅款的基礎並非整個物業的市值,而是次轉讓涉及的「業權份額」價值。簡單來說,如果是兩位聯名人轉讓其中一半業權,稅款只會基於那一半業權的價值來計算,而不是先計算整個物業的總印花稅再除以二。這個概念上的分別,會直接導致稅款金額相差很遠。

第一步:確定物業最新估值

計算的第一步,是需要一個可靠的物業市值作基礎。你可以向多間銀行申請物業估價,這個服務通常是免費的。取得幾個估價報告後,可以選擇一個較為合理的估價作為轉讓價值的參考。這個估價不單是計算印花稅的依據,同時也是日後向稅務局證明轉讓價屬於合理市值的有力支持。

第二步:計算轉讓份額的價值

有了物業的總估值後,下一步就是計算實際轉讓部份的價值。長命契的聯名人,在法律上會被視為平均擁有業權。例如,一個由兩夫婦聯名持有的物業,每人就被視為擁有50%的業權份額。假設物業最新估值是800萬港元,那麼轉讓其中一方的業權,其價值就是:

800萬港元 x 50% = 400萬港元

這個400萬港元,就是用來計算印花稅的基礎金額。

第三步:按份額價值及適用稅率計算稅款

計算出轉讓份額的價值後,就可以套用相應的印花稅率計算最終稅款。以上述例子,轉讓價值為400萬港元,根據現時的第二標準稅率,應繳的印花稅款為9萬港元。整個計算邏輯清晰,就是先確定份額價值,再按價值找對應稅率。

近親轉讓的印花稅優惠

在物業轉名過程中,轉讓雙方的關係是決定稅率高低的關鍵因素。如果是近親之間的轉讓,就可以享有顯著的稅務優惠。

適用稅率:第二標準稅率 (第2標準稅率)

如果轉讓是在「近親」之間進行,即使承接業權的一方本身已經持有其他住宅物業,印花稅仍然可以按照較低的「第二標準稅率」來計算。這個稅率與首次置業人士所享用的稅率是相同的。這項安排是政府為方便家庭成員之間的資產調配而設,也是「甩名」操作能夠節省未來置業成本的主要原因。

「近親」的法律定義及涵蓋範圍

稅務條例對「近親」有嚴格的法律定義,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姊妹。需要特別留意,祖父母與孫子女、或姻親關係(例如岳父岳母、家翁家姑)在法律上並不自動被視為近親,需要向稅務局作個別申請。

H44: 非近親轉讓的稅務處理

如果轉讓雙方並非近親關係,稅務處理就完全不同。承接業權的一方會被視為一般買家。如果他並非香港永久性居民或已經持有其他住宅物業,便可能需要繳付較高昂的從價印花稅 (AVD),稅率會遠高於第二標準稅率。

計算陷阱:為何不能「先計總稅再除二」?

這是一個非常普遍但代價高昂的誤解。有些人會以為,計算一半業權的印花稅,就是將整個物業應繳的總稅款除以二。讓我們用同一個例子看看分別:

  • 錯誤計法:先計物業總值800萬的印花稅(稅率3% = 24萬),再除以二 = 12萬港元。
  • 正確計法:先將物業價值除以二(= 400萬),再按400萬的價值計算印花稅(稅率2.25% = 9萬港元)。

兩者計算出的結果相差了3萬港元。稅務局會採用後者,即以轉讓份額的價值作為計稅基礎,所以務必使用正確的方法計算。

使用印花稅計算機:快速估算稅款

如果你想快速得到一個初步的預算,使用網上的印花稅計算機是最方便的工具。只需要輸入幾個簡單資料,就能即時了解所需費用。

輸入資料:物業估價及轉讓份額

使用計算機時,你主要需要準備兩項資料。第一是物業的最新估價,第二是轉讓的業權份額百分比。例如,兩人聯名轉讓一人,就輸入50%;三人聯名轉讓一人,就輸入33.33%。

結果解讀:應繳稅款及節省金額

計算機的結果會清楚列出在轉名過程中需要繳付的印花稅金額。你可以將這個金額,與你計劃未來購買新物業時,因恢復首置身份而能夠節省的印花稅金額作比較。這樣一來,整個「甩名」操作的財務效益就一目了然。

【實戰流程】長命契甩名完整步驟

了解長命契轉名印花稅的計算方法後,就進入實戰階段了。整個流程涉及銀行、律師和政府部門,看似複雜,但只要跟隨正確的次序,其實相當直接。以下為你拆解成清晰的四大步驟,讓你對整個長命契轉名過程有更全面的掌握。

步驟一:處理銀行按揭及物業估價

「先按揭,後律師」的重要性

處理長命契轉名,第一步並非立即尋找律師,而是先處理銀行按揭事宜。這個次序非常關鍵,因為業權轉讓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承接業權一方能否成功申請新的按揭貸款。假如你先委託律師處理文件,但最後銀行因承接方未能通過壓力測試而拒絕批出按揭,之前支付的律師費就可能白白浪費了。所以,先向銀行申請按揭並取得原則上的批核,可以確保整個轉名流程具備可行性,避免不必要的開支。

為何要向多間銀行索取估價?

在申請按揭的同時,你應該向多間銀行為物業索取免費估價。這樣做有兩個主要好處,第一是不同的銀行對同一物業的估價可能存在差異,取得多個估價可以讓你選擇最有利的按揭方案。第二個好處是與計算長命契印花稅直接相關,因為印花稅是根據轉讓業權的價值計算,而這個價值通常就是以銀行的估價為基礎。選擇一個較為合理的估價,有助於準確計算及支付應繳的印花稅,同時也能作為向稅務局證明轉讓價合理的依據。

步驟二:委託律師簽訂買賣合約

臨時買賣合約的關鍵條款

當銀行對按揭申請有了初步批核後,你便可以正式委託律師。律師會協助你草擬一份「臨時買賣合約」,即使是近親轉讓,這份文件也是必須的。合約內容必須清晰列明幾個核心要素,包括買賣雙方(即轉讓人與承讓人)的姓名及身份證號碼、物業地址、議定的轉讓價(通常參考銀行估價)、以及正式成交的日期。這份合約是啟動整個法律程序的基礎。

律師在轉名流程中的角色

在整個長命契轉名過程中,律師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們的主要職責包括準備及審核所有法律文件,確保業權清晰無誤。律師也會代為計算應繳的長命契印花稅金額,並安排繳付給稅務局。最後,他們會處理轉讓契的簽署及到土地註冊處的註冊事宜,確保業權變更得到法律承認,整個過程合法合規。

步驟三:支付印花稅及相關費用

印花稅支付期限及方式

簽署臨時買賣合約後,下一步就是支付印花稅。根據稅務條例,印花稅必須在簽署臨約後的30天內繳付。一般情況下,你無須親自處理,你的代表律師會準確計算稅款,然後通知你將款項存入律師樓的賬戶,再由他們代為向稅務局支付。除了印花稅,這個階段也需要一併支付律師費及其他相關的雜費。

步驟四:簽署轉讓契並於土地註冊處註冊

完成業權更新的法律效力

在完成所有文件和款項支付後,雙方便會簽署正式的「轉讓契」(Assignment)。這份文件是業權轉讓的最終法律證明。簽署後,律師會將轉讓契送交土地註冊處進行註冊。一經註冊,物業的業權記錄便會正式更新。這意味著「甩名」的一方在法律上不再是該物業的業主,而承接的一方則成為新的單一業主,整個長命契轉名程序便告完成。

總結:流程時間線及文件清單

關鍵時間點及注意事項

一個順利的長命契轉名流程,通常需要約一至兩個月時間。
第1-2週: 聯絡多間銀行,申請按揭及索取估價。
第3週: 取得銀行原則上批核,委託律師。
第4週: 簽署臨時買賣合約,並安排支付印花稅。
第6-8週: 簽署轉讓契,完成交易並於土地註冊處註冊。

注意事項:開始流程前,記得檢查原有物業按揭是否仍在罰息期內,避免產生額外開支。

所需文件一覽表

為確保流程順暢,請預先準備好以下文件:
– 轉讓人及承讓人的香港身份證副本。
– 物業的樓契(通常由按揭銀行保管)。
– 轉讓人及承讓人的住址證明。
– 承讓人的入息證明文件(如糧單、稅單、銀行月結單),用作申請按揭。
– 已簽署的臨時買賣合約。

長命契轉名三大潛在風險及應對策略

提到長命契轉名印花稅的規劃,很多人只看到節省稅款的好處,但其實整個過程隱藏著不少潛在風險。假如事前未有周詳考慮,不單可能慳稅不成,更有機會引發財務或法律問題。以下我們就來逐一拆解三大常見的「中伏位」,並且提供實際的應對策略。

風險一:銀行按揭審批失敗

長命契轉名最常遇到的關卡,往往來自銀行按揭。因為業權變動會直接影響原有的按-揭貸款,銀行需要重新評估風險。

承接方須獨立通過壓力測試

當業權由兩人轉為一人,銀行會將承接業權的一方,視為一個全新的按揭申請人。所以,承接方必須單獨以個人入息,重新通過銀行的壓力測試,還有供款與入息比率的審查。如果承接方的收入不足以獨立負擔整筆按揭,銀行的審批就無法通過,轉名程序亦會被迫中止。

原有按揭罰息期的影響

另一個要留意的細節是原有按揭的罰息期。大部分樓宇按揭在首兩至三年都設有罰息期。如果在罰息期內轉名,銀行會視之為提早贖回貸款,並且會向業主徵收罰息,這筆額外開支亦要計算在轉名成本之內。

轉讓價如何影響貸款額?

轉讓價不單影響印花稅的金額,亦會左右銀行批出的貸款額。如果為了節省印花稅而將轉讓價定得太低,銀行在審批新按揭時,可能會參考這個較低的轉讓價,而不是市場的估值。結果是最終批出的貸款額減少,承接方可能需要準備更多首期資金才能完成交易。

風險二:「送契樓」的五年法律限制

有些家庭成員之間轉讓物業,可能會考慮用象徵式價錢,甚至「零元」作價,這種操作便會產生「送契樓」的問題。

「送契樓」的定義與界定

所謂「送契樓」,就是指業權以送贈形式轉讓的物業。在法律及銀行眼中,任何沒有實際金錢代價,或成交價遠低於市場估值的轉讓,都有可能被界定為「送贈契」。這種處理方式雖然看似簡單,但附帶的法律與市場風險相當高。

法律風險:送贈人破產的追溯期

根據香港的《破產條例》,如果送贈人在送出業權後的五年內申請破產,破產管理署有權向法庭申請,將該次轉讓視為無效,並且追回該物業用作償還債務。這對接收業權的一方來說,構成極大的法律風險。

市場風險:銀行普遍拒絕為送契樓承造按揭

正因為存在業權被追討的風險,市場上絕大部分銀行,都會拒絕為年期五年內的「送契樓」承造任何按揭。這意味著物業的流通性會大受影響。即使受贈人日後想出售物業,買家亦會因為無法申請按揭而卻步,令物業難以在市場上轉售。

風險三:稅務局追收印花稅差額

即使轉讓順利完成,稅務上的風險亦不能忽視。特別是當轉讓價偏離市價時,稅務局有權在事後介入。

稅務局的七年追溯權

稅務局有權在物業轉讓後的七年內,重新評估該物業在轉讓當日的市值。如果稅務局認為當時的轉讓價過低,導致少徵收了印花稅,便有權向業主追收印花稅的差額,甚至可能加上罰款。

如何釐定「合理」轉讓價以規避風險?

要有效規避稅務局追討的風險,最好的策略就是證明轉讓價是合理並且有據可依的。在決定轉讓價前,建議先向最少三間不同的銀行申請物業估價。然後,可以參考這些估價,選擇一個較低的估價作為轉讓價。這樣做既可以節省印花稅,同時亦能保留充分的證據,向稅務局證明該轉讓價是參照當時市場水平而定,並非刻意低報。

多場景案例分析:不同關係的轉名策略

理解了長命契轉名印花稅的基本計算和流程後,我們來看看在真實世界中,不同家庭關係下的轉名操作,會有哪些獨特的考量和策略。處理得宜,不僅能順利達成目標,更能保障各方權益。

案例一:夫婦之間轉名慳稅

夫婦聯名持有物業,是香港非常普遍的情況。當家庭計劃購入第二個物業時,其中一方「甩名」以恢復首置身份,便成為最常見的慳稅策略。不過,這個操作除了計算長命契印花稅,更要考慮雙方的保障問題。

如何利用「延遲簽署正約」保障雙方?

假設丈夫將其於長命契下的業權轉讓給妻子,讓他恢復首置身份。丈夫可能會顧慮,物業完全轉到妻子名下後,萬一關係生變,自己便會失去保障。

這時,「延遲簽署正式買賣合約」便是一個相當聰明的策略。具體操作是:雙方先簽訂臨時買賣合約,並支付印花稅。稅務局是以臨約日期來界定買家身份的,所以簽署臨約後,丈夫已即時恢復「首次置業」資格,可以去物色新樓盤。

關鍵在於,雙方協議將簽署正式轉讓契(Assignment)的日期延後,例如延至一年後。在這段時間,物業在法律上處於「等待完成交易」的狀態。由於轉名程序尚未最終完成,妻子無法單獨出售或抵押該物業。這就為丈夫提供了一層有效的保障,同時也達成了慳稅買新樓的目的。

案例二:父母轉名予子女

父母希望將名下物業轉給子女,除了是資產傳承,有時也是希望釋放自己的名額作退休規劃,或是幫助子女置業。這個看似簡單的決定,執行時卻有不少細節需要處理。

子女收入不足以通過壓測的應對方案

物業轉名往往涉及按揭變動,接收業權的子女需要以自己的名義重新申請按揭,並且必須獨立通過銀行的壓力測試。如果子女的收入不穩定或不足以通過審批,轉名計劃便會遇到阻礙。

有幾個可行的應對方案:
第一,由父母擔任擔保人。如果父母本身仍有穩定的收入(例如退休金或租金收入),可以為子女的按揭作擔保,增加銀行批核的信心。
第二,增加首期比例。父母可以考慮資助部分資金,讓子女償還部分原有按揭,降低新的按揭貸款額。貸款額愈低,通過壓力測試的要求也愈低。
第三,考慮以「送贈」部分樓價的形式處理。例如父母直接贈予一筆資金給子女用作首期,同樣能減低按揭額,但要注意資金來源的證明,確保銀行接納。

如何透過保留部分業權保障父母?

另一個父母常見的顧慮是,物業完全轉給子女後,自己會否失去居所的保障。為此,父母不一定要將100%業權轉走,可以選擇只轉讓大部分業權,例如99%。

父母自己保留1%的業權,這樣做會將原有的「長命契」分割為「分權共有」。雖然只持有1%,但父母的名字依然在業權紀錄上。未來子女若要出售或再度抵押整個物業,都必須得到持有該1%業權的父母簽名同意。這個簡單的安排,能有效保障父母的居住權,讓他們住得更安心。

案例三:兄弟姊妹間的業權分割

兄弟姊妹一同繼承或合資購買物業,初期關係融洽,但隨著各自成家立室或人生規劃改變,便可能需要分割業權。處理兄弟姊妹間的長命契轉名,清晰的協議和責任劃分至關重要。

釐清印花稅的計算與支付責任

進行業權分割時,長命契轉名印花稅的計算基礎,是按轉讓那部分業權的價值而定。例如,物業由兩姊妹聯名持有,現由妹妹買斷姊姊的業權,印花稅便會以物業估值的一半來計算。

至於由誰支付這筆稅款,法律上沒有硬性規定,但通常會由承接業權的一方(即妹妹)負責。不過,雙方最好在轉名前以書面形式確認,避免日後出現爭拗。所有相關的律師費、註冊費等開支,也應一併釐清由誰承擔或如何分攤。

簽訂聯名業權協議的重要性

相比夫婦或父母子女,兄弟姊妹間的關係始終多了一重考慮。若非一次過買斷業權,而是將「長命契」轉為「分權共有」(例如各佔50%),強烈建議在轉名同時,委託律師訂立一份具法律效力的「聯名業權協議」。

這份協議可以清晰列明:
* 退出機制:若日後其中一方想出售其份額,另一方是否擁有優先購買權?買斷的作價應如何釐定(例如參考三間銀行的平均估價)?
* 開支分攤:物業的日常開支,如管理費、差餉、維修費等,應按甚麼比例分擔?
* 決策權力:若涉及重大決定,例如是否將整個物業出售或出租,需要得到全體同意還是多數同意?

預先設想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並白紙黑字訂明,能大大減少未來因財失義的風險,讓親情和產權都能得到妥善的保護。

長命契轉名及印花稅常見問題 (FAQ)

處理長命契轉名印花稅的過程中,總會遇到一些細節上的疑問。這些問題都很實際。所以,我們整理了幾個最常見的查詢,一次過為你解答清楚,讓你對整個長命契轉名操作更有信心。

Q1:簽署轉名臨約後,是否立即恢復「首置」身份?

答案是肯定的。稅務局是以簽署「臨時買賣合約」的日期來界定你是否符合首置資格。所以,當你簽署了長命契轉名的臨約,法律上你已經將業權轉讓出去。然後,你就可以用首置身份去簽另一份購買新物業的臨約,享受較低的印花稅率。整個轉名手續可能需要一至兩個月才完成,但你不必等到所有手續辦妥。為了確保過程順暢,建議轉名和買新樓最好委託同一間律師樓處理。

Q2:祖父母轉名給孫兒,在印花稅上是否算近親?

這是一個很常見的誤解。根據《印花稅條例》,「近親」的定義只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姊妹。所以,祖父母與孫兒之間的轉讓,並不自動符合近親轉讓的資格。如果想用較低的第二標準稅率計算印花稅,就需要向稅務局提出特別申請,證明兩者關係密切。稅務局會按個別情況審批。如果申請不獲接納,而孫兒本身已持有物業,這次轉讓就需要繳付較高的從價印花稅。

Q3:整個長命契轉名流程需時多久?

一般來說,整個長命契轉名流程,由簽署臨約到在土地註冊處完成註冊,大約需要 1 至 2 個月。當中的關鍵在於銀行處理按揭申請的時間。通常,銀行審批按揭大約需要 2 至 4 個星期。當按揭獲批後,律師樓便會處理餘下的文件簽署和註冊程序。所以,整個流程的快慢,很視乎銀行審批的效率。

Q4:物業仍有按揭,轉名前必須先處理什麼?

如果物業仍有按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必須先取得承按銀行的同意。因為業權轉變會影響貸款人,銀行會將這次轉名視為一次全新的按揭申請或轉按。接收業權的一方需要獨立承擔整筆按揭貸款。所以,銀行會要求他重新進行入息審查和壓力測試,確保他有足夠的還款能力。如果接收方的收入不足以通過審批,銀行就不會批准轉名。因此,處理任何法律文件前,第一步一定是先處理好銀行的按揭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