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屋自由市場買賣全攻略】一文睇清補地價、買賣5大程序及費用開支

居屋自由市場樓價比私樓「親民」,向來是「上車」或換樓客的熱門選項。不過,買賣居屋程序遠比私樓複雜,單是「補地價」一環已令不少人卻步,加上不同年份居屋的轉讓限制各有不同,買賣雙方都容易感到混亂。本文為你整合居屋自由市場買賣全攻略,由定義、資格、買賣程序、補地價計算,到各項費用開支及按揭須知,一文睇清所有關鍵細節,助你輕鬆完成交易,覓得心儀安樂窩或順利套現換樓。

居屋自由市場 vs 第二市場:定義、資格及分別

提到居屋自由市場買賣,很多人都會立刻聯想到補地價,但又不太清楚它和另一個叫「第二市場」的有什麼分別。其實要理解這兩個概念非常簡單,只要掌握一個核心關鍵,就是單位有沒有繳付補地價。

先說說大家最關心的自由市場。居屋自由市場意思,是指業主已經向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或香港房屋協會(房協)繳付了補價的單位。完成居屋自由市場補地價這個程序後,單位的轉讓限制就會被解除。這個單位在法律上就和一般的私人樓宇沒有分別,可以自由在市場上出售、出租或轉讓給任何人,無論買家是持有香港身份證的永久居民,還是非本地人。所以,任何人都可以像買私樓一樣,在自由市場買居屋,銀行審批按揭的條款也會與私樓看齊。

接著是第二市場,它又被稱為「居屋第二市場」或坊間俗稱的「綠表市場」。這裡的單位,業主是未曾向政府補地價的。正因為單位仍然受到政府的資助和轉讓限制,所以它不能在公開市場上自由買賣。想購買第二市場的單位,買家必須是合資格的指定人士,主要是持有「綠表」資格的人士(例如公屋租戶),或者透過「白表居屋第二市場計劃」(俗稱「白居二」)抽籤成功、持有有效「購買資格證明書」的白表申請者。

簡單總結,兩者最大的分別就在於「補地價」這個動作。它就像一道閘門,決定了一個居屋單位究竟是可以在廣闊的公開市場上自由流通,還是只能在受限制的第二市場內轉讓給特定資格的人士。

為了讓你更清晰地看到兩者的不同之處,可以參考以下這個簡單的對比:

特性 居屋自由市場 居屋第二市場
補地價狀態 已補地價 未補地價
買家資格 任何人士,沒有身份限制 綠表資格人士或「白居二」中籤者
單位性質 與私人樓宇無異 受政府資助的房屋,有轉讓限制
按揭申請 銀行按私樓標準審批,較寬鬆 需經房委會擔保,有特定要求

居屋轉讓限制全攻略:不同年份首次發售單位的出售條件

要順利完成居屋自由市場買賣,首先要理解一個關鍵概念:單位的「首次發售年份」決定了它的轉售命運。房委會為了確保居屋資源用於自住,不同時期推售的單位,其轉讓限制都大有不同。這直接影響業主何時可以放售單位,以及是否需要進行居屋自由市場補地價。想知道自己的單位屬於哪一類,跟著我們按年份逐一拆解就清楚了。

1982年至2006年首次發售單位:限制最少 最靈活

如果你持有的居屋是在這個「黃金時期」首次發售的,那麼情況相對簡單。這些單位的五年轉讓限制期早已屆滿。現在,業主主要有兩個選擇。第一,繳付補地價後,就可以像一般私樓一樣,在公開市場上自由出售、出租或轉讓,不受任何買家身份限制。第二,選擇不補地價,在居屋第二市場將單位轉售予合資格的綠表或白居二人士。

2007年至2017年首次發售單位:取消回購選項

由2007年起,房委會的政策有所調整,最主要的改變是房委會不會回購這個時期的居屋單位。業主可以隨時選擇補地價,然後在自由市場出售單位。如果想在居屋第二市場出售,則需要等到由首次轉讓契約日期起計滿兩年後才可以。這裡有一個特別規定,如果業主想在首五年內於自由市場賣樓,程序上必須先向房委會申請回售單位,待房委會正式拒絕其回售申請後,才可以與買家簽訂買賣協議及繳付補價。

2018年首次發售單位:引入分階段限制

從2018年起推售的居屋,轉讓限制變得更嚴格,並採用分階段方式進行。

  • 首兩年內: 業主不可以在自由市場或第二市場放售。業主必須以原價將單位售予房委會提名的買家。
  • 第三至第五年: 業主有兩個選擇。第一,以房委會評定的市值扣除當初折扣後的價格,售予房委會的提名人。第二,毋需補地價,在第二市場按自行議定的價格,出售予合資格人士。
  • 五年後: 限制期屆滿後,業主便可以繳付補地價,在自由市場出售單位;或者繼續選擇在第二市場轉售。

2019年至2021年首次發售單位:轉售限制期延長

這個時期的轉讓限制進一步收緊,自由市場買賣的門檻變得更高。

  • 首兩年內: 業主只可以在第二市場,以不高於原來買價的價格,將單位轉售予合資格人士。
  • 第三至第十年內: 業主可以在第二市場按自行議定的價格,出售予合資格人士。
  • 十年後: 業主才可以選擇繳付補地價,在自由市場出售單位,或繼續在第二市場放盤。

2022年及以後首次發售單位:史上最嚴格限制

為進一步打擊短期炒賣,2022年及之後推售的居屋迎來了歷來最嚴格的轉讓限制,想自由市場買居屋的買家需要留意。

  • 首五年內: 與2019年的規定相似,業主只可以在第二市場,以不高於原來買價的價格轉售單位。
  • 第六至第十五年內: 業主可以在第二市場按自行議定的價格出售單位。
  • 十五年後: 業主必須持有單位長達十五年後,才有資格選擇補地價並在自由市場出售。

【賣家篇】自由市場放盤流程:由申請補地價到完成交易

想順利完成居屋自由市場買賣,第一步就是要處理關鍵的居屋自由市場補地價程序。當你的居屋補回地價後,單位的轉讓限制就會解除,可以像一般私樓一樣,自由賣給任何人士。整個流程其實相當清晰,只要跟著以下幾個步驟,就能有條不紊地完成放盤和交易。

第一步:向房委會申請評估補地價

將居屋單位放到自由市場出售前,你必須先向房屋委員會(房委會)申請評估補價。這個程序是為了計算出你需要補回多少地價,才能解除單位的轉讓限制。

首先,你需要填妥一份名為「評估補價申請書」(表格號碼HD1066C)的申請文件。這份文件可以在房委會的網站下載。填寫好後,連同樓契副本以及申請所需的行政費用,一併交往房委會的租約事務管理處。

遞交申請後,房委會就會委派專業的測量師行為你的單位進行估價。他們會根據單位的大小、座向、樓層,以及當時的市場狀況,評估出單位在當刻的十足市值。整個過程你無須親自聯絡測量師,只需等待房委會的通知。

第二步:獲取評估結果及繳付補價

大約一個月後,你就會收到房委會發出的「評估補價通知書」。這份文件會清楚列明你的單位的評估市值、當初購入時的折扣率,以及最終計算出來的補地價金額。

收到通知書後,你有兩個月的時間去繳付這筆款項。成功繳款後,你會收到一份非常重要的文件——「補價繳付證明書」。這份證明書是你單位已經解除轉讓限制的官方證明,之後簽訂買賣合約時,必須出示給買家的律師查核。

第三步:正式放盤與市場接軌

辦妥補地價手續,或者在等待繳款的期間,你就可以開始準備放盤了。這個階段的流程與一般私樓買賣沒有分別。你可以委託地產代理,協助你為單位定下一個具競爭力的叫價,然後安排潛在買家前來睇樓。

由於單位已經可以在自由市場買賣,你的潛在買家不再局限於綠表或白表人士。任何有興趣在自由市場買居屋的人士,不論其入息或資產,都可以成為你的買家。

第四步:簽訂買賣合約鎖定交易

當你和買家就價錢達成共識後,就可以簽訂臨時買賣合約,買家會同時支付一筆「細訂」。這份合約會列明成交價、成交日期以及雙方的基本責任。

之後,在臨時合約指定的日期內(通常是14天內),雙方律師會準備好正式買賣合約。買家在簽署正式合約時,會再支付一筆「大訂」。在這個過程中,你的律師會向對方證明單位已完成補地價程序,確保交易在法律上是穩妥的。

第五步:完成交易順利交樓

最後一步就是在成交日當天完成交易。買家的律師會將樓價的餘額交給你的律師,而你的律師則會將樓契和單位的鎖匙,透過買家律師轉交給買方。

收到樓價餘額後,你的律師會先扣除尚未清還的按揭貸款、地產代理佣金和律師費等開支,餘下的款項就是你這次賣樓的淨收入。至此,整個居屋自由市場買賣流程就圓滿結束。

【買家篇】自由市場執筍盤攻略:由睇樓、按揭到收樓

想在居屋自由市場買賣心儀單位,整個流程其實與買賣私樓非常相似。既然業主已經完成居屋自由市場補地價的程序,單位在法律上就等同私人住宅,任何人士都可以購買。不過,在自由市場買居屋,當中有些細節位需要特別留意,掌握以下幾個步驟,自然能更順利找到理想家園。

自由市場買居屋第一步:搵樓與睇樓技巧

在自由市場上,已補地價的居屋盤源與私樓盤源一樣,都會在各大地產代理網站及網上平台找到。當你鎖定心儀單位後,睇樓時除了觀察單位內部的間隔、裝修及景觀,還有幾點要格外留神:

  • 確認補地價狀態:雖然經紀一般會說明,但最好還是主動詢問單位是否已補地價,並要求在簽約前查閱相關證明文件,例如「補價證明書」,確保單位可以在自由市場上合法轉讓。
  • 留意屋苑樓齡及維修狀況:不少居屋屋苑的樓齡都比較高,睇樓時不妨多觀察大廈的公共空間,例如大堂、走廊及電梯的保養情況。你也可以向管理處或經紀了解屋苑有沒有大型維修計劃,避免購入單位後隨即要承擔大額維修費用。
  • 實地考察周邊配套:居屋的社區配套通常相當成熟,但每個屋苑的實際情況都不同。親身走一趟,看看由單位到最近的交通工具、街市或商場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判斷是否符合你的生活習慣。

簽約與查冊:保障自己權益的關鍵

找到合適單位並談好價錢後,就進入簽約階段。程序上與私樓買賣一樣,先簽署臨時買賣合約並支付細訂,然後委託律師處理後續事宜,包括審核合約、辦理正式買賣合約及樓契轉名手續。

在這個階段,律師代為進行土地查冊(查冊)是保障你的關鍵一步。查冊文件會清楚列明單位的業權狀況,包括:

  • 業主身份:核對簽約人是否為單位的合法業主。
  • 物業產權負擔:檢查單位是否有未解除的按揭、維修令或任何法律訴訟。
  • 補地價紀錄:最重要的一環,是確認土地註冊處已有補地價的相關紀錄。這份文件是證明單位可以在自由市場轉讓的核心,亦是居屋自由市場意思的根本所在。

按揭申請大不同:銀行估價與按揭成數

申請按揭是買家最關心的環節之一,而自由市場居屋的按揭審批,與私樓存在一些關鍵差異,主要在於樓齡與政府擔保期。

房委會為居屋單位提供由首次出售日期起計的30年擔保期。這個擔保期對銀行審批按揭的取態有很大影響:

  • 擔保期內的居屋:由於有房委會的擔保,即使樓齡稍高,銀行也較願意批出高成數按揭。符合資格的首置買家,透過按揭保險計劃,最高仍有機會承造九成按揭。
  • 超出擔保期的居屋:單位會被視為一般私樓處理。銀行會根據單位的剩餘可用年期(通常以70年減去樓齡計算)、屋苑質素及申請人的還款能力作綜合評估。樓齡太高的單位,銀行批出的按揭成數可能較低,還款年期亦有機會縮短。

所以,建議在簽署臨時買賣合約前,先向幾間不同銀行就心儀單位作初步的網上或口頭估價,並了解大概可批出的按揭成數及年期,讓自己更有預算。

收樓驗收注意事項

完成所有法律程序及按揭批核後,就來到收樓的大日子。在交易完成日,你應在律師或地產經紀陪同下,到單位進行最後驗收。

收樓時的重點是根據買賣合約內的清單,逐一核對單位附送的傢俬、電器是否齊全及運作正常。同時,亦要仔細檢查單位狀況是否與睇樓時相符,例如有沒有新的滲水或損壞。確認一切無誤後,便可以簽署交收文件,正式接收單位鎖匙,完成整個交易。

【財務預算】買賣成本、補地價計算及按揭開支全拆解

進行居屋自由市場買賣,最關鍵的一環就是準確的財務預算。無論是買家還是賣家,在樓價之外,都有一系列相關開支需要處理。清晰掌握這些費用,可以幫助您更有效地規劃資金,讓整個交易過程更加順暢。

買賣雙方基本開支一覽

首先,我們來看看買賣雙方都會遇到的基本開支。這些費用與買賣私人樓宇的情況十分相似。

對買家而言,主要開支包括:
* 從價印花稅 (AVD): 這是最大的一筆額外開支,稅率根據物業價格而定,與私人樓宇的計算方法完全相同。
* 地產代理佣金: 一般為樓價的1%。
* 律師費: 處理樓宇買賣合約、查冊及其他法律文件,費用視乎律師樓收費而定。

對賣家而言,主要開支則包括:
* 居屋自由市場補地價: 這是自由市場交易中最核心和金額最大的一項成本,下文會詳細解釋。
* 地產代理佣金: 同樣通常是樓價的1%。
* 律師費: 負責草擬轉讓契據等文件。

核心成本:居屋自由市場補地價計算方法

談到居屋自由市場,就必須理解「補地價」這個概念。居屋自由市場意思是指業主已向政府補回當年購樓時的折扣,解除了單位的轉讓限制,使其可在公開市場上自由買賣。因此,補地價是賣家的責任。

計算補地價的官方公式如下:
補價 = 補價時的十足市值 × ((購入時的十足市值 – 原來買價) ÷ 購入時的十足市值)

這個公式看起來有點複雜。簡單來說,就是將單位現時的市值,乘以當年的折扣率

舉個例子說明:
假設一個單位在多年前由第一手業主以120萬港元買入,當時政府評估的十足市值為200萬港元。
* 當年的折扣率 = (200萬 – 120萬) ÷ 200萬 = 40%

現在,業主想在自由市場出售,經房署或其委託的測量師行評估後,單位現時的十足市值為600萬港元。
* 需要繳付的補地價金額 = 600萬 × 40% = 240萬港元

賣家從賣樓所得的款項中,需要先扣除這240萬港元用作補地價,餘下的才是實際所得。

申請按揭注意事項

對於打算在自由市場買居屋的買家,按揭安排是重要一環。好消息是,由於單位已經補妥地價,其法律地位與一般私人住宅無異。因此,銀行會按照處理私樓按揭的標準來審批申請。

這代表買家通常可以申請到較高的按揭成數,並且可以選擇更多元的按揭計劃,例如H按或P按。不過,買家同樣需要通過銀行的壓力測試。銀行的最終批核結果,亦會考慮單位的樓齡、質素以及買家自身的信貸紀錄和還款能力。所以在決定入市前,最好先向銀行進行初步的按揭評估。

居屋自由市場常見問題 (FAQ)

關於居屋自由市場買賣,大家心中總有不少疑問。這裡我們整理了幾個最常見的問題,用最直接的方式為你一次過解答,讓你對整個概念有更清晰的理解。

常常聽見的「居屋自由市場」究竟是甚麼意思?

要了解居屋自由市場意思,可以將它理解為一個已經「解鎖」的市場。當居屋業主向政府補回了當年買樓時的折扣金額,即是完成了「補地價」程序後,該單位就可以在自由市場上出售。在這個市場,單位的買賣限制會被解除,就像一般私人樓宇一樣,任何人士,不論是香港永久居民還是非本地居民,都有資格購買,不再局限於持有綠表或白表資格的人士。

為甚麼自由市場買賣居屋需要「補地價」?

這要由居屋的本質說起。居屋是政府資助的房屋,最初是以低於市值的折扣價出售給合資格的市民。這個折扣,就是政府資助的部分。因此,如果業主希望將單位在公開市場上出售或出租,賺取市場價格帶來的全部利潤,就需要先將這份來自政府的資助,即當年的折扣,歸還給政府。這個歸還的過程,就是我們常說的居屋自由市場補地價。完成了這個步驟,業主才算擁有單位的完整業權。

補地價的金額是如何計算的?

補地價的計算公式其實很直接。計算方式是根據單位「補價時的十足市值」,再乘以該單位首次出售時的「原來折扣率」。

計算公式:補價時的市值 x (購入時十足市值 – 購入時樓價) / 購入時十足市值

簡單舉個例子:假設一個單位在補價時的估價為600萬港元,而當年購入時的折扣率是40%。那麼需要補上的地價金額就是 600萬 x 40% = 240萬港元。需要留意的是,這個「市值」是由房委會或房屋署委託的估價行評估的,而「原來折扣率」則會清楚列明在單位的首次轉讓契約上。

自由市場買居屋,在申請按揭方面和私樓有甚麼不同?

這正是自由市場居屋的一大優勢。一旦單位完成補地價,它在法律和金融層面上,基本上等同於一間私人樓宇。因此,買家在申請按揭時,銀行會按照一般私樓的標準進行審批。不論是按揭成數、還款年期,還是壓力測試的要求,都與購買私樓無異。相比之下,未補地價的居屋第二市場單位,在按揭申請上會有較多限制。

作為買家或賣家,在進行居屋自由市場買賣時有甚麼特別要注意?

對於賣家,最重要的步驟是在簽訂正式買賣合約及完成交易前,必須先向房委會申請評估補價,並且繳付所需款項,取得「解除轉讓限制證明書」。這個程序需要時間,所以必須預早規劃。

對於買家,在睇樓和簽署臨時買賣合約時,最關鍵的一步是確認業主是否已經完成補地價程序。你可以要求對方出示有效的「解除轉讓限制證明書」,確保單位業權清晰,可以自由轉讓。委託的律師也會在查冊過程中核實這一點,保障你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