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居屋想買私樓?一文詳解3大換樓方案、按揭限制與所有成本

手持居屋,成功「上車」,對不少家庭而言是重要的里程碑。然而,隨著家庭需要轉變或追求更佳生活質素,「居屋換私樓」便成為下一步的目標。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實則牽涉複雜的資格、按揭限制及財務規劃。究竟未補地價的居屋如何處理?新舊按揭會否「相撞」?換樓資金從何而來?本文將為您全面拆解由「先賣後買」、「補地價後加按」到「動用個人儲蓄」三大換樓方案的利弊與操作流程,深入剖析銀行審批按揭的準則、雙重按揭的壓力,並為您詳細列出所有潛在成本與開支清單,助您制訂最穩健的換樓路線圖。

有居屋想換私樓?先釐清資格與按揭兩大關鍵

不少朋友心裡都有個疑問:到底有居屋可否買私樓?答案是肯定的,但計劃有居屋買私樓前,必須先弄清楚「法律資格」和「銀行按揭」這兩大關鍵,它們決定了你的換樓之路是否暢通。

居屋業主買私樓的法律資格

業權獨立性:法律上擁有居屋不影響購買私樓

首先,從法律層面來看,答案非常直接。你作為香港永久性居民,擁有購買私人住宅單位的權利。你名下持有一間居屋,並不會剝奪你這個基本權利。兩者的業權是獨立的,所以法律上,有居屋的業主絕對可以購買私樓。

真正門檻:財務能力與銀行按揭審批

法律上可行,不代表實際上容易。真正的挑戰來自財務方面。問題的核心並非「可不可以買」,而是你的財務能力是否足夠,以及銀行是否願意批出第二套物業的按揭。這才是居屋業主換樓時需要面對的最大門檻。

未補地價居屋的「三大限制」

在你計劃如何運用居屋這項資產去換樓前,必須了解未補地價居屋本身的三個重要限制。這些限制直接影響你的資金部署。

轉售限制:只能在第二市場轉讓予綠表或白居二買家

未補地價的居屋不能在公開市場自由出售。你只能在房委會的「居屋第二市場」放售,而買家必須是合資格的綠表或「白居二」人士。這代表你的潛在買家群體比私樓小得多,可能會影響單位出售的速度和價格。

出租限制:受《房屋條例》規管,不可出租

根據《房屋條例》,未補地價的資助出售房屋是嚴禁出租、分租或以任何形式轉讓的。一旦被發現,業主可能面臨法律責任。所以,想保留居屋單位出租來幫補私樓供款,這個想法在補地價前是行不通的。

按揭限制:不能向銀行加按或轉按套現

這一點對換樓資金影響最大。私樓業主可以透過加按或轉按,將物業升值的部分套現。但未補地價的居屋受到房委會的擔保和轉讓限制,銀行一般不會為其承造加按或轉按以作套現用途。換言之,你無法輕易利用居屋的賬面升值,來獲取購買私樓的首期。

現有居屋按揭對新私樓按揭的影響

即使你另外有足夠儲蓄作首期,現有的居屋按揭貸款,也會直接影響你申請新私樓的按揭。

核心準則:銀行的「供款與入息比率」(DTI) 計算

銀行審批任何按揭申請,都會計算申請人的「供款與入息比率」(DTI),確保你有足夠的還款能力。當你申請私樓按揭時,銀行會將你現時每月償還的居屋按揭供款,視為你固定的債務支出,並計入總DTI之中。

壓力測試:現有居屋供款將計入總債務,收緊新按揭審批

在計算壓力測試時,情況也一樣。因為你本身已經有按揭在身,銀行對你第二套物業的DTI和壓力測試要求會更加嚴格。你現有的居屋供款會加到新私樓的按揭供款上,用來計算總供款額。這會大幅收緊你的借貸能力,最終批出的按揭金額可能會比你預期的少。

換樓資金從何來?三大融資方案全攻略

許多業主心裡都有疑問:「有居屋可否買私樓?」答案是肯定的,法律上完全無問題。真正的挑戰,其實是資金安排。究竟買私樓的首期和後續供款從何而來?這一步需要周詳的計劃。以下我們為你拆解三個最主流的融資方案,讓你根據自身財務狀況,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換樓路徑。

方案一(先賣後買):出售居屋套現作首期

這是最穩健和直接的方法,就是先賣出現有的居屋,將所得資金用作購買私樓的首期。

優點:資金最充裕,財務壓力最輕

這個方案的最大好處,是能夠讓你手頭上有最充裕的資金。賣樓後所得的款項,可以直接用來支付新私樓大部分的首期,大大減輕了新按揭的貸款額。因為貸款額減少,每月的供款自然更輕鬆,通過銀行的壓力測試也相對容易。整個過程你只需要專注於一筆按揭,財務結構簡單清晰。

缺點:或需租屋暫住,涉及時間與搬遷成本

這個方案的主要代價是時間和不便。在賣出居屋和買入私樓之間,通常會出現一段「真空期」,你可能需要暫時租屋居住。這不僅意味著要支付租金、代理佣金等額外開支,更要面對兩次搬屋的勞碌。而且,市場變幻莫測,如果在租樓期間私樓樓價上升,你的換樓成本也會隨之增加。

操作流程:申請「可供出售證明書」→ 第二市場放售 → 完成交易 → 買入私樓

首先,你需要向房屋委員會申請「可供出售證明書」。之後,便可以在居屋第二市場,將單位放售給持有綠表或「白居二」資格的買家。交易完成並收到資金後,你便擁有足夠的彈藥去市場上物色心儀的私樓單位了。

方案二(保留居屋):補地價後加按/轉按融資

如果你想同時持有居屋和私樓,將資產「一開二」,這個方案就值得考慮。核心操作是先為居屋補地價,解除轉讓限制,再向銀行申請加按或轉按套現。

優點:可同時持有兩項物業,補價後居屋可出租作收入

完成補地價後,你的居屋就等同於一間私樓,可以自由出租。這樣,你便能同時擁有兩項物業,利用舊居的租金收入,幫助你支付新私樓的部分按揭供款,達到「以樓養樓」的效果。從長遠資產增值的角度看,這個方案的潛力最大。

缺點:須準備大筆資金補地價,財務槓桿及風險較高

這個方案的門檻相當高。首先,你需要準備一筆龐大的資金來支付補地價,金額可能高達樓價的三至四成。其次,套現後你將同時背負兩筆按揭貸款,個人的財務槓桿會大幅提高。一旦加息或物業市場逆轉,租金收入減少,你的供款壓力會變得非常沉重。

操作流程:向房委會申請補價 → 繳付補價 → 向銀行申請加按/轉按

流程上,第一步是向房委會申請評估補地價金額。在繳付所需的地價後,你的居屋便解除了轉讓限制。此時,你就可以像一般私樓業主一樣,向銀行申請加按或轉按,將物業升值的部分套現出來,用作新樓的首期。

[實用工具] 居屋補地價及套現金額估算機

方案三(不動用居屋):以個人儲蓄/資產支付首期

對於一些本身財力非常雄厚的業主來說,他們在思考有居屋買私樓這個問題時,可以完全不動用現有的居屋資產。

適用對象:自身資金雄厚,或有家庭支援的業主

這個方案適合本身擁有大量現金儲蓄、股票、基金等流動資產,或者能獲得家庭成員財務支持的業主。他們有能力在不賣樓、不加按的情況下,直接拿出數百萬元的資金支付私樓首期。

財務挑戰:在已有按揭下,銀行對第二套房按揭成數及壓測要求更嚴格

即使首期不成問題,按揭審批也是一大挑戰。因為你本身已有一筆居屋按揭在身,新申請的私樓按揭會被視為「第二套房按揭」。根據金管局的指引,銀行在審批時會更加嚴格,不但按揭成數上限需要下調,計算「供款與入息比率」及壓力測試的要求也會大幅收緊。你需要有非常高的收入,才能通過銀行的審批。

換樓前必讀:居屋換私樓的成本、風險與真實個案

當你釐清了有居屋可否買私樓的資格問題,並且有了初步的資金方案後,下一步就是最關鍵的「計數」環節。這一步並非紙上談兵,而是真實地評估你將要面對的財務壓力和機會成本。我們將會深入剖析換樓路上的各項開支、潛在風險,再透過幾個真實個案,讓你更具體地了解整個過程。

風險一:雙重按揭的財務壓力

實例計算:新增私樓按揭後,每月總供款對現金流的影響

假如你決定保留居屋並買入私樓,最直接的挑戰就是同時背負兩筆按揭貸款。讓我們做一個簡單計算:假設你現有的居屋按揭每月供款是$8,000,新購入的私樓按揭每月供款是$20,000。這樣,你每月的總供款額便會急升至$28,000。這筆固定支出將會直接影響你的每月現金流,原本用於消閒、儲蓄或投資的資金,可能需要大幅削減,生活質素亦可能隨之改變。

利率波動風險:加息週期下,持有兩項按揭的潛在壓力

持有兩項按揭,意味著你對利率變動的敏感度會加倍。在加息週期下,兩份按揭的利息支出會同時增加。即使每次加息幅度不大,但兩筆貸款疊加起來的影響卻不容忽視。這份潛在的壓力,會要求你的家庭財政具備更高的抗風險能力,必須預留更充裕的應急資金,以應對突如其來的供款增長。

風險二:賣居屋買私樓的機會成本

剖析「雙重差價」:低價賣出,高價買入,未能盡享樓市升幅

「雙重差價」是居屋換私樓時,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機會成本。首先,你在第二市場賣出未補地價居屋,其樓價本身已打了折扣,並未能完全反映市場的真實價值。然後,你轉身買入私樓,卻要用十足的市價去承接。一出一入之間,你等於放棄了當初以折扣價上車的優勢,同時還要支付私樓包含的十足地價。在樓市上升時,這種操作可能令你錯失了部分潛在的升值回報。

H44: 長期回報比較:私樓升值潛力 vs 保留居屋的穩定性

私樓的升值潛力普遍被認為高於居屋,因為它擁有完全的業權,流通性更高,市場需求也更廣泛。不過,保留已補地價的居屋,可以將其出租,創造穩定的現金流收入,這份租金回報是相當實在的。選擇賣掉居屋,等於選擇了潛在的高回報,但也放棄了這份穩定的被動收入。兩者如何取捨,取決於你的個人投資策略與風險承受能力。

成本一:換樓涉及的一次性開支清單

決定換樓前,必須準備好一筆可觀的一次性開支預算,這些費用加起來可能高達數十萬元。

地產代理佣金(賣出及買入)

賣出居屋及買入私樓,通常都需要支付樓價1%作為代理佣金。若賣出$500萬的居屋,買入$800萬的私樓,單是佣金開支已達$13萬。

買賣雙方律師費及雜費

處理兩宗物業交易,便需要支付兩筆律師費,費用涵蓋查冊、草擬合約及處理法律文件等,總開支一般由數萬元起。

從價印花稅 (AVD)

這是換樓最大的一筆開支。買入新私樓時,你需要根據樓價繳付從價印花稅。雖然符合資格的換樓人士可以先繳稅後退稅,但前期仍需準備好這筆資金。

新居裝修、搬遷及傢俬費用

新購入的單位很少能完全符合心意,基本的翻新、油漆,以至全屋裝修,加上搬運及添置新傢俬的費用,預算由十數萬至數十萬元不等。

按揭保險費用 (如適用)

如果你的新私樓按揭成數高於金管局規定,就需要申請按揭保險,並支付一筆過的保險費用,金額視乎貸款額及按揭成數而定。

成本二:私樓與居屋的長期持有成本比較

除了上述的一次性開支,日常的持有成本亦有顯著分別。

私樓:管理費、差餉、地租

私樓的管理費因屋苑設施、樓齡而異,新式屋苑設有會所,管理費可達每呎$4至$5或更高。加上差餉和地租,每月的固定支出相當可觀。

居屋:管理費、差餉(相對廉宜)

居屋的管理費普遍較低,因為設施相對簡單,大多沒有豪華會所。差餉的應課租值也通常較低,因此長期持有成本遠比私樓輕鬆。

真實個案剖析:三位換樓業主的經驗分享

個案A(穩健型):分享「先賣後買」處理臨時租屋的挑戰與心得

陳先生夫婦選擇「先賣後買」,賣出居屋後手持充裕資金,睇樓時更有叫價能力。但他們的最大挑戰是在賣樓後、買樓前的空窗期尋找短期租盤。過程中除了要應付搬屋兩次的費用和麻煩,還要面對租約期短而被業主加租的壓力。他的心得是,必須在賣樓初期已同步物色心儀的私樓區域,盡量縮短租屋期。

個案B(投資型):分享補價後「一開二」應對加息壓力的策略

李小姐本身資金較充裕,她選擇為居屋補地價後,向銀行申請加按套現,用作私樓首期,成功做到「一開二」。補價後的居屋馬上出租,租金收入正好用來覆蓋部分按揭供款,大大減輕了加息週期下的現金流壓力。她的策略是,選擇租務回報理想的地區,並確保租金收入能抵銷至少一半的總供款。

個案C(警世型):分享因低估開支與供款壓力而陷入財困的教訓

王先生家庭成功「上車」私樓後,才發現現實與預算出現巨大落差。他嚴重低估了裝修費用,導致需要動用應急錢。同時,夫婦二人的花紅收入不如預期穩定,在加息後,雙重供款的壓力令他們喘不過氣,最終需要大幅削減家庭開支,甚至考慮賣掉其中一層樓。他的教訓提醒我們,財務規劃必須以最保守的收入作估算,並預留比預期多三成的應急資金。

有居屋買私樓:常見問題 (FAQ)

當你考慮「有居屋可否買私樓」這個重要決定時,心中自然會浮現很多疑問。我們明白規劃過程中的種種細節,所以整理了幾個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希望能夠直接解答你的疑惑。

我可以同時有未補地價居屋和私樓的按揭嗎?

理論上是可行的。不過,銀行會將你的居屋和私樓按揭,當成兩筆完全獨立的貸款來審批。這代表你需要同時通過兩邊的入息要求和壓力測試。更重要的是,當你本身已有一筆按揭時,銀行審批第二套房按揭的「供款與入息比率」要求會大幅收緊,所以整個操作的財務門檻其實非常高。

居屋補地價金額怎樣計算?

居屋補地價的金額,是根據房委會的官方公式計算。簡單來說,就是用你決定補地價當時的物業市值,乘以你當年買入時的折扣率。公式是:補價時市值 x (購入時十足市值 – 購入價) / 購入時十足市值。

舉一個例子:假設你現在決定補地價,你的單位市值是600萬港元。當年你用210萬港元買入,而當時的十足市值是300萬港元。
當年的折扣率就是 (300萬 – 210萬) / 300萬 = 30%。
所以,你需要補的地價金額就是:600萬港元 x 30% = 180萬港元。

居屋補地價後,可以馬上放租嗎?

可以。只要你正式完成所有補地價手續,你的居屋在法律上的所有轉讓限制都會即時解除。它的業權性質就和任何一間私樓完全一樣,你可以自由地在公開市場上出售、出租,或者將它抵押給銀行作其他融資用途。

「有居屋買私樓」整個流程需時多久?

整個流程所需的時間,主要取決於你選擇的換樓方案。

「先賣後買」方案:這個方案涉及在第二市場尋找合資格買家、完成樓宇買賣,然後再開始物色和購入私樓,整個過程環環相扣,一般需時約6至9個月。
「補地價後加按」方案:這個方案的流程相對直接,主要時間是花在向房委會申請補地價評估,以及處理銀行的加按或轉按手續,大約需要3至5個月。

規劃換樓,需要準備哪些文件和預算?

為了讓你更有系統地規劃整個換樓過程,我們特別製作了一份詳盡的 [可下載] 居屋換私樓規劃清單 (PDF)。這份清單裡面,包含了你需要準備的所有重要文件列表、一個可以讓你自行填寫的詳細預算工作表(涵蓋首期、印花稅、律師費、代理佣金等所有開支),還附上清晰的換樓流程圖,幫助你一步步實現換樓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