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高昂的樓價,部分業主會考慮將名下物業「分契」(或稱「分樓契」),例如將住宅與車位拆開,或將整幢村屋分層獨立出售,以提高物業價值及銷售靈活性。然而,分契過程並非單純簽署文件,當中涉及複雜的法律程序、測量及建築規定,稍有不慎,不但可能耗費巨額前期成本,更可能墮入稅務及法律陷阱。與此同時,市場上的「分契樓」對準買家而言,雖然入場門檻較低,但在申請按揭及業權查證上亦充滿挑戰。本文將為您提供一份全面的分契樓買賣攻略,從法律定義、賣方申請的關鍵步驟、成本效益分析,到買家如何進行盡職審查、成功申請按揭,以及買賣雙方必須警惕的法律與財務風險,為您一次過清晰拆解。
甚麼是分契樓?定義、成因與相關物業比較
最近考慮將手上的物業進行分契樓出售,或者在市場上看到一些標明「分契樓」的盤源,你可能會好奇,究竟分契樓意思是甚麼?簡單來說,這是一種透過法律程序,將一個原本由單一業權持有的物業,分拆成兩個或以上擁有獨立樓契的單位。每個分拆出來的單位都可以獨立買賣、出租或申請按揭,操作上就和一般獨立物業無異。接下來,我們會深入探討分契樓背後的法律定義、市場動機,並將它與坊間常見的劏房和半契樓作個清晰比較。
分契樓的法律定義與市場動機
法律核心:將單一業權分拆為多個獨立業權
分契樓的法律核心非常直接,就是業權的分割。整個「分樓契」的過程,是委託律師草擬新的法律文件,例如新的大廈公契(Deed of Mutual Covenant, DMC),然後交往土地註冊處註冊。一經註冊,原本單一的業權便正式被分割為多個獨立業權。每個新單位都擁有自己一份完整的樓契,在法律上是完全獨立的個體,與其他分拆出來的單位互不相干。
市場動機一:突破高價物業的按揭成數限制
在過去,銀行按揭政策對高價物業設有較嚴格的成數上限。例如一個總價二千萬的物業,可能只能申請五成按揭。部分業主會透過分契,將其分拆為兩個價值一千萬的單位。這樣,每個單位便有機會申請到更高成數的按揭,從而提高整體的貸款額。雖然近年按揭政策有所放寬,但在特定市場環境下,這依然是部分投資者考慮的財務策略之一。
市場動機二:規避高額買家印花稅(BSD)
另一個更常見的市場動機,是為了應對印花稅。如果一個投資者以「一約多伙」形式持有多個單位,他想將整個物業組合一次過賣給下一個買家,新買家便可能需要繳付高達樓價15%的從價印花稅(AVD Part 1)。這無疑會大大降低物業的吸引力。透過先分契,將物業分拆成獨立單位出售,合資格的買家便可以用首置身份入市,只需繳付較低的印花稅率,自然更能吸引買家。
市場動機三:分拆大型物業(如全幢村屋)以加速資金流
對於一些大型物業,例如全幢村屋或巨型相連單位,市場上能承接的買家始終有限。將這類物業分契,例如將一幢三層的村屋分拆成三個獨立單位出售,每個單位的入場門檻降低,潛在買家群體便會大增。這不僅能加快物業的銷售速度,讓業主更快回籠資金,有時分拆出售的總價,甚至可能高於整幢出售的價格。
分契樓 vs. 劏房 vs. 半契樓:業權、法律及按揭大不同
很多人會將分契樓與劏房或半契樓混淆,但它們在業權、法律地位和按揭申請上,其實有天淵之別。
業權獨立性:獨立樓契與業權份額的分別
這是最根本的分別。分契樓的每個單位都擁有獨立樓契,業主擁有100%的完整業權。劏房則是在一個單位內作物理間隔,所有劏房的住客,都只是租客或使用者,整個單位的業權依然由原業主一人持有。而半契樓,是指兩個或以上的人,按份額共同持有一個物業的業權,例如A君佔50%,B君佔50%。他們各自擁有業權的「份額」,而不是一個獨立的物理單位。
H44: 法律合規性:屋宇署審批與違例建築風險
進行分樓契的過程,如果涉及結構改動或加建獨立廚廁,必須先向屋宇署入則申請,確保所有改動符合《建築物條例》中關於消防、走火通道、通風及排水等嚴格規定,整個過程受專業人士及法規監管。劏房的間隔工程,很多時候都未經申請,容易構成違例建築,存在被「釘契」甚至清拆的風險。半契樓則不涉及建築工程,其複雜性在於業權份額的買賣。
按揭可行性:銀行對各類物業的取態分析
銀行對這三類物業的態度截然不同。一個合法合規的分契樓,因為擁有獨立樓契,業權清晰,銀行普遍願意視其為普通物業批出按揭。相反,銀行幾乎不可能為單一一個劏房單位承造按揭,因為它沒有獨立業權。至於半契樓,由於業權不完整,日後轉售困難,銀行承受的風險極高,因此市場上絕大部分銀行都不會為半契業權提供按揭貸款。
買賣靈活性:完整出售權利與轉讓限制
分契樓的業主擁有完整業權,買賣靈活性最高,可以隨時在自由市場上將單位出售。劏房不能獨立買賣,只能由大業主將整個單位連同所有間隔一併出售。半契樓的業主雖然可以出售自己持有的業權份額,但市場上願意接手「半份樓」的買家極少,流通性非常低,而且售價通常會較市價有大幅折讓。
【賣家篇】分契樓出售全攻略:流程、成本與風險
考慮將手上的物業進行分契樓出售,是一個相當專業的財務決策。這不單是簡單地將一個單位分成兩個,而是涉及一套嚴謹的法律與行政程序。在你正式啟動「分樓契」計劃前,我們先像朋友一樣,一步一步拆解整個流程,從自我評估到潛在的法律陷阱,讓你對全局有更清晰的掌握。
分契前的自我評估與準備
我的物業適合分契嗎?(住宅連車位、村屋、一契多伙)
首先,你需要判斷你的物業是否具備分契的基本條件。不是所有物業都適合或能夠成功分契。最常見的類型有以下幾種:
- 住宅連車位:這是最普遍的例子。將住宅和車位分開成兩個獨立業權,可以獨立出售,有助吸引只想買住宅或只想投資車位的不同買家。
- 村屋:如果你擁有一整幢村屋,可以考慮將地下、一樓和二樓(連天台)分拆為三個獨立單位出售。這能大大降低每個單位的入場門檻,加快資金回籠。
- 一契多伙:早期購入的「一契多伙」物業,在同一份契約下包含多個單位。若要分開出售,就必須先完成分契程序,為每個單位建立獨立的法律身份。
評估的關鍵在於,分拆後的每個部分是否能成為一個功能完整的「獨立單位」,例如擁有獨立出入口、水電錶等。
潛在時間、金錢成本及回報初步估算
分契是一項投資,所以必須先計算成本與回報。你需要預算的開支包括律師費、聘請認可人士(例如測量師或建築師)繪製圖則的費用、向政府部門申請的規費,以及任何必要的建築工程開支。整個過程由幾個月到超過一年不等,視乎物業的複雜程度和政府審批的進度。你可以先向專業人士索取初步報價,然後評估分契後,物業總售價的潛在升幅是否能合理地覆蓋這些時間和金錢成本。
額外印花稅(SSD)的觸發風險評估
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財務考量點。根據稅務條例,在購入住宅物業的指定期限內(現時為2年)進行業權轉讓,便有機會觸發「額外印花稅」(SSD)。分契的過程本身,在法律上會被視為業權的變動。如果你購入物業的時間尚短,進行分契可能會導致你需要繳付一筆可觀的SSD稅款。所以在決定前,必須準確計算持有物業的年期,評估這個潛在的稅務風險。
分契法律及行政申請五大步驟
第一步:聘請專業團隊(律師、認可人士)作初步評估
分契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是聘請一個專業團隊。你需要一位經驗豐富的律師,處理所有法律文件和業權事宜。同時,你也需要一位「認可人士」(Authorized Person),例如建築師或測量師,來評估物業的結構和間隔改動是否符合法規,並負責繪製及提交相關圖則。他們會為你的物業進行初步評估,判斷分契的可行性。
第二步:向屋宇署入則,確保改動符合《建築物條例》
如果分契涉及任何間隔改動或建築工程,你的認可人士就必須準備好正式的建築圖則,然後向屋宇署提交申請。屋宇署會嚴格審批,確保所有改動都符合《建築物條例》的要求,特別是關於消防安全、走火通道、通風、採光及樓宇結構安全等標準。這個步驟是確保分契樓合法性的核心。
第三步:由律師草擬及簽署新大廈公契(DMC)
當物業由單一業權分拆為多個獨立業權後,各個新業權持有人之間的權利與責任,就需要一份新的法律文件來界定。這份文件就是「大廈公契」(Deed of Mutual Covenant, DMC)。你的律師會負責草擬這份新公契,內容會詳細列明公共空間的範圍、管理費的分攤方式、維修責任等重要條款。然後,你需要以業主身份簽署這份文件。
第四步:於土地註冊處註冊新契,確立獨立業權
新公契及其他相關的分契文件準備妥當後,律師會將這些文件提交到土地註冊處進行註冊。一經註冊,物業的業權分割便正式在法律上生效。從此刻起,原本單一的物業就變成了多個擁有獨立樓契的「分契樓」,每個單位都可以獨立進行買賣或按揭。
第五步:以獨立物業形式放盤出售
完成所有法律及行政程序後,你便可以將這些擁有獨立業權的單位,以獨立物業的形式在市場上放盤出售。因為每個單位都有清晰的業權和樓契,買家便可以正常地向銀行申請按揭,交易流程與一般二手物業無異。
實戰案例:住宅連車位分契成本與回報分析
案例背景:為何原狀出售面臨按揭困難
假設你持有一個住宅單位連車位,總市值為1,500萬港元(住宅估值1,300萬,車位估值200萬)。如果以「一份契」的形式綑綁出售,潛在買家申請按揭時,銀行會以總價1,500萬計算。在現行按揭政策下,高價物業的按揭成數較低,買家需要準備非常大額的首期,這會大大收窄潛在買家群。
分契流程時間線:從諮詢到成功登記的預估時長
以這個住宅連車位的案例來說,因為不涉及複雜的結構改動,流程相對簡單。從你開始諮詢律師和測量師,到成功在土地註冊處完成新契註冊,整個過程預計需時約6至9個月。時間主要花在文件準備、政府部門的審批及輪候註冊上。
成本估算:律師費、測量師費、政府費用及工程開支
- 律師費:草擬及處理分契文件,預計約8萬至15萬港元。
- 測量師及認可人士費用:負責繪製圖則及處理屋宇署申請,預計約10萬至20萬港元。
- 政府費用:向土地註冊處及屋宇署等部門繳交的申請及註冊費用,約數千至萬餘元。
- 工程開支:若需要加裝獨立水電錶等,可能涉及數萬港元的工程費。
總前期成本粗略估算約在20萬至35萬港元之間,實際費用視乎個案複雜性及專業團隊的收費。
財務效益分析:與合併出售的利弊比較
- 合併出售:售價1,500萬。買家群窄,議價空間可能較大,成交時間較難預測。
- 分契後獨立出售:
- 住宅單位獨立出售,叫價1,300萬。買家可承造較高成數按揭,市場接納度高。
- 車位獨立出售,叫價200萬。可吸引區內尋找車位的投資者或用家。
- 總回報可能與合併出售相若,甚至更高。扣除約30萬的前期成本後,淨回報依然有機會更理想。最大的好處是,分開出售大大增加了物業的流通性,縮短了成交時間。
賣方須知的四大財務與法律陷阱
風險一:高昂的前期費用與申請失敗的可能性
進行分契需要投入一筆不菲的前期資金,用於支付律師和測量師等專業費用。這些費用是必須預先支付的,而且,整個申請過程並非保證成功。如果屋宇署最終因某些技術或法規問題拒絕批准你的申請,你已投入的資金將無法退回。這是一個需要承擔的財務風險。
風險二:觸發額外印花稅(SSD)的條件與後果
再次強調,分契在法律上等同業權轉讓。如果你購入物業的時間距離分契申請不足兩年,便會觸發SSD。稅率是根據物業市值的10%至20%計算,金額非常巨大。這個陷阱足以完全抵銷分契可能帶來的任何利潤,所以在行動前務必確認自己已過了SSD的禁售期。
風險三:被稅務局視為避稅並追討稅款的法律風險
特別是對於「一契多伙」的分契個案,你需要注意稅務局的取態。如果稅務局認為你進行分契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將物業拆散出售來規避印花稅,他們有權引用《印花稅條例》中的反避稅條款,向你追討相關的稅款差額。雖然這並非必然發生,但這個法律風險確實存在。
風險四:交易流程複雜化或影響買家意欲
雖然成功分契後的單位業權清晰,但在分契過程中或剛完成分契時,部分買家可能會因為交易背景相對複雜而有所顧慮。他們或其律師可能會要求查閱更多文件,提出更多問題,這可能導致交易時間拉長,或甚至有買家因此卻步。所以,選擇專業的地產代理,清晰地向潛在買家解釋物業狀況,是十分重要的。
【買家篇】選購分契樓指南:查冊、按揭與風險管理
考慮購買市場上正在進行分契樓出售的單位,就像是尋找市區中的隱藏寶藏,入場門檻較低,但過程需要你更加細心。作為買家,你需要戴上偵探帽,從法律文件到實地視察,一步步驗證物業的價值與潛力。這篇指南會像朋友一樣,帶你走過整個評估過程,讓你清晰了解當中每一個關鍵環節。
購買分契樓的優點與盡職審查
市場優勢:為何考慮較低入場門檻的分契樓盤
分契樓最直接的吸引力,就是相對較低的入場價格。對於預算有限,但又希望在心儀地區置業的買家來說,這無疑提供了一個實際可行的選擇。由於物業總價較低,計算出來的首期和每月供款壓力也相應減輕。只要做足功課,確認物業的合法性和質素,分契樓可以成為一個性價比極高的上車或投資選項。
關鍵步驟一:進行土地查冊(Land Search)核實業權
在你對一個分契樓單位心動之前,第一件必須做的事,就是委託律師進行土地查冊。這份文件是物業的「身分證」,它會清楚列明業權是否清晰、完整。你需要特別留意,查冊文件上有沒有正式註冊相關的分契文件(例如 Deed of Partition)。如果沒有,這可能代表該「分契」只是業主私下進行的間隔改動,法律上並非獨立業權,這會為日後交易帶來極大風險。
關鍵步驟二:查閱大廈公契(DMC)有否特殊限制
每一棟大廈都有一本「天書」,那就是大廈公契(DMC)。公契列明了大廈所有業主共同遵守的規則。在購買分契樓時,查閱公契尤其重要。你需要檢查公契中有沒有條款禁止或限制將單位分拆。假若公契不允許分契,即使業主已完成分樓契的法律程序,該分契行為本身也可能違反了公契規定,有機會被其他業主或業主立案法團挑戰,引發法律糾紛。
關鍵步驟三:實地視察是否具備獨立出入、廚廁及水電錶
文件上的資料確認後,下一步就是親身到單位視察。一個合規的分契樓,必須具備成為一個獨立單位的基本條件。你要仔細檢查單位是否有獨立的大門出入口,而非需要經過其他單位才能進入。同時,單位內必須設有獨立的廚房和洗手間。更重要的是,檢查水錶和電錶是否已經獨立安裝。這些不僅關乎你的居住便利,更是銀行審批按揭的核心標準。
成功申請分契樓按揭的關鍵
銀行審批核心因素:物業是否符合「獨立單位」定義
銀行在審批分契樓按揭時,態度普遍比較審慎。它們最關心的問題是:這個單位能否被視為一個完整、可獨立買賣的「獨立單位」。正如前述,獨立的出入口、廚廁設施及水電錶是銀行眼中的「硬件」標準。如果一個分契單位缺乏其中任何一項,銀行便很可能認為它不具備獨立性,市場流轉價值較低,從而拒絕批出按揭。
為何舊樓或唐樓的分契按揭申請較易被拒?
舊樓或唐樓的分契樓,申請按揭的難度通常更高。主要原因有幾個。第一,這類樓宇的原始建築圖則可能不完整,銀行難以核實分契改動是否符合建築條例。第二,舊樓的樓宇結構和消防安全標準可能因分契工程而受到影響,增加了銀行的風險評估難度。第三,市場對這類分契單位的接受程度不一,轉售能力存在不確定性,銀行因此在批核貸款時會更加保守。
提高按揭成功率的準備:證明物業的合規性與市場價值
要提高按揭的成功機會,你需要主動向銀行證明物業的質素。你可以嘗試準備更全面的文件,例如由認可人士發出的證明,確認分契工程符合《建築物條例》,沒有影響樓宇結構安全。同時,一份由專業測量師行出具的獨立估價報告,也能向銀行證明該單位的市場價值和流通性,有助增加銀行的信心。
銀行拒批按揭時的替代方案及其風險
假如主流銀行最終拒絕了你的按揭申請,市場上仍有財務公司願意為這類物業提供貸款。不過,你必須清楚了解其中的風險。財務公司的貸款利率通常遠高於銀行按揭,還款年期也可能較短,這會大幅增加你的財務負擔。在考慮這個選項前,必須審慎計算自身的還款能力,避免陷入財務困境。
買家需警惕的潛在風險與挑戰
管理權責不清:公共空間維護與管理費分攤問題
購買分契樓後,你將成為大廈的其中一位業主。但分契可能會導致管理權責變得模糊。例如,原先由一個單位負責的公共走廊或樓梯,現在由多個分契單位共同使用,維修責任和費用應如何分攤?管理費的計算方式是否清晰?這些問題如果沒有在公契或相關文件中明確界定,日後很容易與鄰居產生磨擦。
樓宇結構安全:間隔改動的潛在影響
分契過程往往涉及改動單位間隔。如果工程處理不當,例如錯誤拆除了主力牆,或加建的間隔牆過重,都有可能對整座大廈的結構安全構成威脅。即使分契工程已獲批准,你亦應留意單位內外有沒有任何結構異常的跡象,例如裂縫或滲水,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交易時間與成本:預留更長交易時間及潛在的額外律師費
分契樓的買賣交易,流程比一般物業複雜。你的代表律師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去審閱分契文件、大廈公契及查核建築圖則等,確保交易的合法性。這意味著整個交易時間可能會比預期長。同時,由於律師的工作量增加,相關的律師費用也可能較一般交易為高,你需要在預算中預留這筆額外開支。
未來轉售能力:市場接受程度與升值潛力評估
最後,你需要考慮的是長遠的投資回報和轉售能力。雖然你成功購入,但未來當你打算出售單位時,下一位買家同樣會面臨按揭申請和盡職審查的挑戰。你需要評估市場對這類分契樓的整體接受程度,以及其升值潛力是否會因此受到限制。一個精明的買家,不僅要考慮「如何買入」,更要思考「如何賣出」。
分契樓買賣常見問題 (FAQ)
打算進行分契樓出售的業主,或者考慮買入分契樓的朋友,心中總會有不少疑問。以下整理了幾個最常見的問題,希望可以為你提供清晰的方向。
辦理分契的費用與時間大概是多少?
這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但答案並非一個固定數目,因為分契的成本與時間,會因為物業的複雜程度和所需工程而有很大差異。
費用方面,主要包括幾個部分。首先是專業費用,你需要聘請律師行處理所有法律文件,例如草擬新的大廈公契(DMC)和辦理土地註冊處的登記手續。如果分契涉及更改物業間隔,就需要聘請認可人士(例如建築師或測量師)繪製圖則,然後向屋宇署入則申請,確保改動符合《建築物條例》。其次是政府收取的相關行政費用。最後,如果需要進行實際的建築工程,例如加建廚廁、分隔水電錶等,就會產生工程開支。
時間方面,整個分樓契流程絕對不是一時三刻可以完成。從初步諮詢、入則申請、等待屋宇署審批,到律師處理法律文件,再到土地註冊處完成登記,整個過程快則數月,慢則可能超過一年。因此,在決定分契前,最好先向相關專業人士索取詳細的報價和時間評估,這樣才能有更好的預算。
是否所有物業都能成功分契?村屋和車位有何特別之處?
並非所有物業都適合或能夠成功分契。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分拆後的每個單位是否能符合法例上「獨立單位」的定義。這意味著每個單位原則上都需要有獨立的出入口、廚房、洗手間,並且符合消防、走火通道、通風和採光等建築物條例的要求。如果物業先天條件不足,例如面積太小,或者改動會影響樓宇結構,申請就很大機會被拒絕。
至於村屋和車位,它們是分契市場上很常見的例子。
村屋的情況比較特別,因為很多村屋整幢(例如地下、一樓及二樓連天台)都是在同一份契約之下。業主若想將每一層獨立出售,就需要透過分契程序,為每一層樓訂立獨立的樓契,這樣才能吸引不同買家,加快資金回籠。
住宅連車位的情況也很普遍。以往很多發展商會將住宅單位和車位綑綁在同一份契約出售。透過分契,業主可以將車位業權與住宅業權完全分開,變為兩項獨立資產。這樣做增加了買賣的靈活性,住宅單位可以賣給不需要車位的買家,而車位則可以獨立賣給其他住戶或投資者。
「長命契」(聯權共有)物業可以分契出售嗎?
這個問題牽涉到業權的根本性質。「長命契」,法律上稱為「聯權共有」(Joint Tenancy),特點是所有業主共同擁有整個物業的百分之百業權,當中沒有區分任何份額。在這種業權形式下,任何一位業主都不能單方面將物業的「一部分」分割出來或出售。
因此,直接將「長命契」物業進行分契出售是行不通的。必須先完成一個法律步驟:分割業權。其中一位聯權共有人可以透過律師,向其他共有人發出通知,單方面將「長命契」轉為「分權共有」(Tenancy in Common)。轉為分權共有後,每位業主就會擁有物業的獨立份額(例如各佔50%)。
成為分權共有人之後,各業主便可以協商如何處理物業,例如一同將整個物業分契成幾個小單位再出售,或者其中一方將自己持有的業權份額賣給第三方(這會形成「半契樓」)。整個過程必須有律師協助處理,確保程序合法。
如何判斷一個分契樓盤是否涉及違例建築工程?
這對買家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因為買入涉及違例建築的物業後果可以非常嚴重。你可以透過以下幾個步驟,為自己做好盡職審查:
第一,查閱土地登記冊(查冊)。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一份合法分契的物業,其相關的分契文件(例如 Deed of Partition)理應已在土地註冊處登記。如果查冊紀錄中完全沒有相關文件,這就是一個極大的警號。
第二,核對建築圖則。你可以委託專業人士,將物業的現況與屋宇署儲存的原始批准圖則作比較。如果發現間隔、主力牆、門窗位置或喉管等有重大差異,便很可能涉及未經批准的改動。
第三,實地仔細視察。一個合規格的分契樓,通常具備幾個物理特徵:擁有不需經過其他私人地方的獨立出入口;設有功能齊全的獨立廚房與洗手間;以及擁有獨立的水錶和電錶。如果單位需要共用設施,或者水電錶是從鄰近單位分駁出來,其合法性便值得懷疑。
最後,尋求專業協助。如果你對分契樓的意思或其合法性有任何疑問,最穩妥的做法是在簽署任何買賣合約前,聘請獨立的律師和建築測量師提供專業意見,徹底評估單位的法律和結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