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樓市全面「撤辣」,過往透過成立新公司買樓以規避高昂買家印花稅(BSD)的模式正式成為歷史。這是否意味著「公司買樓」此一選項已失去吸引力?事實恰恰相反,市場焦點正迅速轉向一種更具技巧性的操作——透過「公司股份轉讓」形式買賣物業。此方法不僅能帶來節省鉅額印花稅、靈活稅務規劃、便利資產傳承及提升議價能力等四大核心優勢,其背後亦潛藏著按揭困難、利得稅風險、隱藏債務、額外成本及交易複雜等五大陷阱。本文將為您提供專家級的深度解析,助您在撤辣新時代下,全面權衡利弊,作出最精明的物業投資決策。
撤辣後新格局:公司買樓稅務與模式全剖析
想了解公司買樓好處,就要先明白2025年政府全面撤辣後,整個物業投資的玩法已經徹底改變。以前大家熟知的一些慳稅方法,現在可能不再適用。不過,新的機遇也隨之而來。這部分我們會由淺入深,為你剖析現時以公司名義買樓的稅務新格局,以及兩種核心操作模式的巨大差異。
舊模式的終結:「開新公司買樓」稅務優勢不再
過去,不少投資者會特意成立一間全新的「空殼公司」,再用這間公司去直接購買物業。當時這樣做,是為了將來轉售時,可以透過轉讓公司股份來避開高昂的印花稅。但這個操作在撤辣後,前期的稅務優勢已經消失。
政策核心變動:買家印花稅(BSD)及額外印花稅(SSD)取消
政府在2025年2月28日宣佈撤銷所有住宅物業需求管理措施,這是一個核心的政策變動。以往公司買樓需要額外繳付高達15%的買家印花稅(BSD),加上在特定年期內賣樓要支付的額外印花稅(SSD),令前期成本非常高昂。現在這兩項辣稅都已經成為歷史。
現時個人與公司買樓的從價印花稅(AVD)稅率已看齊
撤辣之後,最重要的改變是,不論你用個人名義還是公司名義去直接買入一個新物業,需要繳付的從價印花稅(AVD)稅率已經完全一樣,都是按照第二標準稅率計算(最高為4.25%)。這意味著,單純為了買一個新物業而「開新公司」,在買入時已經沒有任何稅務上的好處,反而要承擔公司後續的維護成本。
新舊模式比較:直接物業轉讓 vs 公司股份轉讓
既然「開新公司買樓」在買入時無著數,那現在大家所談論的公司買樓好處究竟在哪?答案就在於交易模式的分別。讓我們清晰比較一下兩種做法:直接買賣物業,以及買賣一間「本身已經持有物業的公司」。
稅務比較:從價印花稅 vs 股份轉讓印花稅
這是最核心的差異。假如你直接買賣一個價值1,000萬的物業,你需要根據從價印花稅(AVD)的稅階繳稅,稅款是37萬元。但如果你是買入一間持有這個1,000萬物業的公司,交易的本質是「股份轉讓」。股份轉讓印花稅的計算方式是(公司資產淨值或交易價,取高者)x 0.2% ,再加5元文件費。以1,000萬計算,印花稅僅約20,005元。兩者稅款相差超過35萬,差別巨大。
流程比較:田土廳註冊 vs 公司內部轉股
兩種模式的流程也完全不同。直接買賣物業,買賣雙方需要簽署正式買賣合約,然後經由律師樓處理,最後到土地註冊處(田土廳)進行註冊,將業主名字更新為新買家。整個交易是公開的紀錄。相反,股份轉讓主要在公司內部進行。雙方簽署股份轉讓文件,更新公司的股東名冊,再向公司註冊處申報變更便可。土地註冊處的業主紀錄不會改變,因為物業依然由同一間公司持有,只是公司的擁有人變了。
按揭比較:申請可行性與難度
在按揭方面,兩者有天壤之別。直接買賣物業,申請按揭是一個標準程序,銀行有清晰的指引和審批準則。但以股份轉讓方式進行交易,銀行幾乎不會為這宗「收購公司」的交易本身提供按揭貸款。因為銀行難以評估該公司是否有隱藏債務等風險。所以,買家通常需要準備好全額資金(Full Pay)去完成交易。交易完成後,新股東可以嘗試用公司持有的物業向銀行申請商業貸款,但審批會比一般物業按揭嚴格,成數也可能較低。
「股份轉讓」四大核心好處深度解析
談及公司買樓好處,在政府撤辣之後,最核心的優勢其實是來自「股份轉讓」這種交易模式。這種模式並非指成立一間新公司去買樓,而是指買入一間本身已經持有目標物業的公司。透過這種操作,精明的投資者可以獲得傳統物業買賣無法比擬的四大好處,以下我們逐一深入分析。
核心優勢(一):節省鉅額印花稅
最直接的公司名義買樓好處,就是可以大幅節省印花稅開支。這並非變魔術,而是因為交易的法律本質改變了。
稅率對比:物業從價印花稅 (最高4.25%) vs 股份轉讓印花稅 (0.26%)
當你直接買賣一個物業,你需要根據樓價繳交「物業從價印花稅」(AVD),稅率按樓價分層遞增,最高可達4.25%。但是,如果你是買入持有物業的公司股份,法律上這屬於「股份轉讓」,而非「物業轉讓」。你需要繳付的只是「股份轉讓印花稅」,其稅率計算是交易金額或公司資產淨值的0.26%(買賣雙方各付0.13%),再加上兩份轉讓文書的10元定額費用。兩者稅率相差可以超過十幾倍。
實例計算:千萬物業轉讓慳稅金額分析
讓我們用一個實際例子說明。假設你看中一個價值1,000萬的物業,我們來計算兩種方式的稅務開支:
-
直接物業轉讓:
你需要繳付的從價印花稅(AVD)為 370,000元。 -
公司股份轉讓:
你需要繳付的股份轉讓印花稅為 (10,000,000元 x 0.26%) + 10元 = 26,010元。
經由簡單計算,透過公司股份轉讓的方式,印花稅開支立即節省超過34萬元。樓價越高,節省的金額就越驚人。這也是股份轉讓成為大額物業交易主流方式的核心原因。
核心優勢(二):稅務規劃更靈活
公司買樓的優勢不僅體現在交易瞬間,更延伸至長期的持有階段,尤其是在稅務規劃方面。
可扣稅項目:個人物業稅與公司利得稅之差異
個人業主出租物業,需要繳交「物業稅」,稅務局只會提供一個固定的20%修葺及支出免稅額,不論你的實際開支是多少。但公司就完全不同了。公司出租物業所得的租金會被視為營業收入,需要繳交「利得稅」。在計算利得稅時,所有與賺取租金收入相關的實際開支,例如管理費、差餉、按揭利息、維修費、裝修費攤分等,都可以合法地扣除。換句話說,公司能以更真實的淨利潤去計算稅款。
稅率差異:兩級制利得稅 (首200萬利潤8.25%) vs 個人標準稅率
稅率上,公司亦有優勢。香港的利得稅實行兩級制,公司首200萬的應課稅利潤,稅率僅為8.25%,遠低於個人物業稅的15%標準稅率。即使利潤超過200萬,其後的稅率也只是16.5%。對於租金收入可觀的物業,公司的稅務優勢十分明顯。
實務操作:如何合法扣減開支以降低應課稅利潤
實際操作其實很簡單。關鍵在於妥善保存所有與物業相關的開支單據和記錄。例如,每一次維修、支付管理費、償還按揭利息的銀行月結單等,都應整理存檔。在年結報稅時,會計師就能根據這些文件,為公司計算出最低的應課稅利潤,從而合法地降低稅務負擔。
核心優勢(三):資產管理與傳承
長遠來看,用公司持有物業在資產管理和財富傳承上,也提供了個人名義持有無法比擬的便利性與私隱度。
私隱保障:股東身份無需於土地註冊處公開
以個人名義持有的物業,任何人都可以在土地註冊處查閱到業主的姓名。但以有限公司持有物業,土地註冊處登記的業主只會是公司名稱。公司的股東身份記錄在公司註冊處,公眾查閱的程序相對繁複,能為物業的最終擁有人提供更高層次的私隱保障。
財富傳承:簡化資產轉移程序,降低未來成本
假如未來需要將資產傳承給下一代,以公司形式持有的物業操作會簡單許多。傳統物業轉名需要處理複雜的承辦遺產或轉讓契約程序,並可能涉及新的印花稅。但如果物業由公司持有,整個傳承過程可以簡化為內部股權轉讓,程序上更快捷,亦能有效控制未來的行政與稅務成本。
核心優勢(四):提升議價能力
這是一個比較進階的優勢,但非常實用。當你持有的物業是透過公司形式存在時,你在賣出時就多了一個重要的談判籌碼。
談判籌碼:將買家未來的稅務節省,轉化為當前的樓價折扣
正如前文所計,買家透過股份轉讓方式接手你的物業,可以節省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印花稅。這個巨大的稅務優勢,自然會成為你的物業一個極具吸引力的賣點。在談判時,你可以將買家未來能夠節省的稅款,部分轉化為你當前的樓價議價空間。例如,你可以提出一個比市價稍高的價格,因為買家即使接受了這個價格,計及節省的稅款後,總成本依然比直接購買同類物業更低。這創造了一個雙贏的局面,讓你更容易以理想價格出售資產。
【風險警示】公司買樓(股份轉讓)的五大潛在陷阱
儘管公司買樓好處顯而易見,尤其是在稅務規劃上的彈性,但採用股份轉讓方式買入物業,背後亦隱藏著五個不容忽視的潛在陷阱。在享受低印花稅的優勢前,必須先全面評估這些風險。
陷阱(一):按揭申請極度困難
銀行審批困難:為何股份轉讓難以申請物業按揭
透過股份轉讓形式買樓,交易的本質是購買一間公司的股權,而不是直接購買物業。對於銀行來說,這不屬於標準的物業按揭貸款,而是商業貸款。銀行需要評估的風險,不僅是物業本身的價值,還有目標公司的整體健康狀況,包括其財務歷史和潛在負債。由於風險評估複雜,絕大部分銀行都不會為股份轉讓的交易過程本身提供按揭。
融資替代方案:「先買後按」或私人貸款的挑戰
這意味著買家通常需要準備全數資金(Full Pay)完成交易。交易完成後,買家作為公司的新股東,可以嘗試用公司名下的物業向銀行申請按揭套現。但這個「先買後按」的操作對買家的現金流要求極高。另一個選項是申請私人貸款,但私人貸款的利率遠高於物業按揭,而且還款期短,會大幅增加融資成本。
陷阱(二):賣樓時的利得稅風險
稅務天壤之別:公司賣樓利潤 vs 個人賣樓的資本增值
以公司名義買樓好處之一是租金收入的稅務處理,但在賣樓時卻可能存在巨大稅務風險。在香港,個人出售持有作長線投資的物業,其資本增值是免稅的。但公司不同,公司是一個商業實體。如果公司直接將名下的物業出售(而非以股份轉讓方式賣出整間公司),賣出價與成本價之間的利潤,會被視為公司收入,需要繳納利得稅。
如何計算公司出售物業資產的應繳利得稅
利得稅採用兩級制計算。假設一間公司以600萬買入物業,數年後以1,200萬直接出售,當中賺取了600萬利潤。利得稅的計算方法是:首200萬利潤按8.25%稅率計算($165,000),餘下的400萬利潤則按16.5%稅率計算($660,000)。總計應繳利得稅高達$825,000。這筆龐大的稅款,是個人業主完全無需承擔的。
陷阱(三):承擔公司隱藏債務
盡職審查 (Due Diligence) 的絕對重要性
買入一間公司的股份,等於承接了這間公司的全部歷史,包括所有已知和未知的資產與負債。如果目標公司存在未披露的債務、稅務糾紛或法律訴訟,新股東(即買家)就需要承擔這些責任。所以,在交易前進行徹底的盡職審查是保障自己的關鍵一步,絕不能省略。
審查範圍:公司潛在的財務、稅務及法律負債
盡職審查通常由買家委託的律師和會計師團隊執行。審查範圍包括但不限於:公司的財務報表、銀行紀錄、稅務申報紀錄、商業合約、潛在的法律訴訟以及任何未償還的貸款或擔保。目的是確保公司除了持有目標物業外,沒有其他隱藏的財務「計時炸彈」。
陷阱(四):額外交易與持有成本
交易前期成本:律師及會計師的盡職審查費用
與普通物業買賣相比,公司股份轉讓的前期成本更高。聘請專業的律師和會計師進行盡職審查,會產生一筆可觀的費用。這筆費用視乎公司的複雜程度而定,但都是標準物業交易所沒有的額外開支。
長期持有成本:公司年度維護開支 (核數、公司秘書、商登)
公司買樓後,持有物業的成本也比個人高。作為一間有限公司,每年都需要遵守《公司條例》的規定,進行賬目審計(核數)、委任公司秘書處理法定文件、以及更新商業登記證。這些年度維護開支,每年動輒數千至數萬元,是長期持有的固定成本。
陷阱(五):交易過程複雜耗時
流程對比:比一般物業買賣需要更多專業協調
標準的物業買賣流程相對簡單,主要由雙方律師處理田土廳的文書工作。但公司股份轉讓牽涉的專業人士更多,需要買賣雙方的律師和會計師緊密協調,處理盡職審查報告、修訂股份轉讓協議、更新公司內部股東及董事記錄等,流程遠比前者複雜。
時間成本:盡職審查與文件往來所需時間
整個盡職審查過程,由收集文件到分析報告,可能需要數星期甚至更長時間。這段時間內,買賣雙方都要投入時間和精力處理往來文件。冗長的交易時間亦增加了市場風險,如果期間樓市出現波動,可能會影響交易的最終決定。
公司買樓實戰流程:「股份轉讓」四步曲
了解過以公司名義買樓好處和潛在風險之後,你可能會好奇,實際操作起來,究竟是怎樣一回事呢?整個以公司股份轉讓形式買樓的流程,可以簡化為以下清晰的四個步驟,讓你一目了然。
第一步:簽訂臨時買賣協議及訂明條款
這一步驟看似與一般買賣樓宇相似,但核心內容完全不同。一般的臨時買賣協議,買賣的標的物是「物業」本身。但是在股份轉讓的模式下,協議買賣的標的物是持有目標物業的整間公司的「股份」。
因此,協議中必須清晰訂明股份的作價、付款方式、交易完成日期等。更重要的一點是,協議內必須包含一個讓買家有足夠時間進行「盡職審查」的條款,並列明如果在審查期間發現重大問題時,雙方將如何處理,例如買家有權取消交易並取回訂金。
第二步:委託專業團隊進行盡職審查
這是整個交易中最關鍵、最不能省略的一環。買入一間公司,等同於承接了它的過去,包括所有潛在的資產和負債。所以,在簽訂臨時協議後,你需要立即委託你的律師和會計師團隊,為目標公司進行一次全面的「身體檢查」。
審查範圍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公司的財務狀況,例如有沒有隱藏的債務或對外擔保;公司的稅務狀況,確保沒有任何拖欠稅款;以及公司的法律狀況,例如是否存在任何未解決的訴訟或法律糾紛。這份審查報告,是決定你是否繼續交易的重要依據。
第三步:簽署正式轉讓文件及繳付印花稅
如果盡職審查結果理想,沒有發現任何重大問題,買賣雙方就可以進入正式程序,簽署正式的股份轉讓文件。這些文件主要包括「轉讓文書」(Instrument of Transfer) 和「買賣單據」(Bought and Sold Notes)。
文件簽署後,就需要向稅務局的印花稅署提交文件並繳付印花稅。這裡需要再次強調,此刻繳付的是稅率較低的「股份轉讓印花稅」(現時為交易金額或公司資產淨值的0.26%,買賣雙方各付一半),而並非高昂的物業從價印花稅。
第四步:完成交易、更新公司記錄及交收
繳稅完成後,交易基本上就告一段落。你的律師會協助你更新公司的股東名冊和董事名冊,並向公司註冊處提交相關文件作正式記錄。
同時,賣方會將公司的所有重要文件,例如公司印章、法定記錄冊(俗稱公司綠盒)等,正式移交給你。最後,當然就是物業本身的鎖匙交收,你便正式成為這間公司以及其名下物業的新主人。
決策清單:我是否適合用公司買樓?
看過以上關於公司買樓好處與潛在風險的分析後,你可能會思考自己究竟是否適合這種操作模式。這份決策清單,正是為你剖析各種情況,助你判斷以公司名義買樓是否符合你的財務目標與個人狀況。
適合人士特徵分析
若你具備以下幾項特徵,以公司買樓的方式可能對你相當有利。
長線投資者或家族傳承規劃
公司買樓的稅務優勢並非即時浮現,而是需要時間發酵的。這種策略最適合那些計劃長期持有物業的投資者,因為他們可以充分利用公司利得稅在租務收入上的扣稅彈性。同時,對於有家族傳承需要的人士,透過轉讓公司股份來傳承物業,程序上比傳統的物業轉名或遺產繼承更簡單,成本也可能更低,有助於順利地將資產交給下一代。
資金充裕,無需高成數按揭
這是採用「股份轉讓」方式買入物業的關鍵前提。由於銀行普遍不為股份轉讓交易提供物業按揭,買家通常需要準備好全數資金(Full Pay)完成交易。因此,這種方式適合資金流動性極高、財力雄厚的投資者,他們不需要依賴銀行的按揭槓桿來完成收購。
尋求稅務優化及資產私隱
對於高收入或擁有多項資產的投資者,稅務規劃是資產增值的核心一環。利用公司持有的物業,其租金收入相關的實際開支,例如管理費、維修費及按揭利息等,均有機會用作扣減利得稅,稅務安排上比個人物業稅固定扣除額更具彈性。此外,物業的最終實益擁有人是公司股東,其身份不會在土地註冊處的公開查冊中直接顯示,為注重資產私隱的人士提供了保障。
不適合人士特徵分析
反之,若你的情況符合以下描述,直接以個人名義置業或許是更穩妥的選擇。
短期投機或炒賣
假如你計劃在短期內轉售物業獲利,公司買樓的模式絕不適合。首先,交易前期的盡職審查會產生額外的時間與金錢成本。更重要的是,如果公司最終是直接出售物業而非轉讓股份,所賺取的利潤將會被視為商業盈利,需要繳納高昂的利得稅,這與個人出售物業的資本增值在香港普遍免稅的情況,有著天壤之別。
依賴高成數按揭的買家
對於大部分需要申請高成數按揭(例如七成或以上)才能置業的買家,公司買樓(股份轉讓)這條路基本上是行不通的。銀行審批按揭的核心是物業本身,但股份轉讓的交易主體是公司股權,銀行難以評估風險,因此極少會批出貸款。若資金不足以全額支付,就應考慮傳統的個人置業途徑。
首次置業或不熟悉公司運作者
對於首次置業或對公司運作、會計及稅務合規完全沒有概念的人士,額外管理一間有限公司會帶來不少負擔。成立公司後,每年都需要處理核數、報稅、提交周年申報表等事宜,這些都會產生持續的維護成本與時間。如果處理不當,更可能面臨罰款。對新手而言,過程的複雜性很可能遠超其帶來的潛在好處。
公司買樓常見問題 (FAQ)
Q1: 撤辣後,用公司買樓的吸引力在哪?主要適合哪類投資者?
即使政府全面撤辣,公司買樓好處依然顯著,吸引力主要集中在透過「股份轉讓」模式,能夠大幅節省從價印花稅(AVD)。雖然買家印花稅(BSD)與額外印花稅(SSD)已成歷史,但物業本身的從價印花稅依然存在,稅率最高可達4.25%。相比之下,股份轉讓的印花稅率僅為0.26%。對於高價物業,兩者稅款的差距可以十分巨大。
這種公司名義買樓的好處模式,特別適合以下幾類投資者:
– 資金充裕的投資者:由於銀行幾乎不會為股份轉讓交易提供按揭,買家需要具備全額支付樓價的資金實力。
– 長線投資者與家族傳承規劃者:這個模式的優勢在於未來出售時的稅務效益,而非短期炒賣。同時,透過轉移股份來傳承資產,程序上比物業繼承更為簡便,私隱度也更高。
– 尋求稅務優化的人士:除了轉讓時的印花稅,公司持有物業的租金收入,可以扣減包括按揭利息、管理費、維修等實際開支後才計算利得稅,稅務規劃上比個人物業稅有更大彈性。
Q2: 股份轉讓的盡職審查一般需時多久?費用大概是多少?
盡職審查(Due Diligence)是保障買家權益的關鍵一步,沒有一個固定的時間表。一般而言,整個過程由數星期到兩三個月不等。所需時間主要取決於目標公司的複雜程度、賬目紀錄是否清晰齊全,以及賣方配合的程度。如果公司歷史悠久或業務繁多,審查所需時間自然會更長。
費用方面,同樣視乎工作的複雜性。盡職審查需要委託律師和會計師團隊進行,費用通常是按時收費。一個結構簡單、只持有單一物業的公司,盡職審查的費用普遍由數萬港元起。如果公司賬目混亂或有潛在法律問題,費用便會相應增加。
Q3: 如果目標公司是「乾淨」的空殼公司,盡職審查可以簡化嗎?
可以。如果目標公司是專為持有該物業而成立的「乾淨殼」(Clean Shell),即公司從未營運過其他業務,沒有員工,亦沒有複雜的債權債務關係,盡職審查的流程的確可以大幅簡化,所需時間和費用也會減少。
不過,簡化不等於可以完全省略。專業團隊仍然需要核實公司的註冊文件、稅務紀錄、以及確認公司沒有簽訂任何未披露的擔保或合約。這個核實過程,本身就是盡職審查的核心目的,即是為了確認它真的是一個「乾淨」的公司,確保買家不會承接任何隱藏的負債。
Q4: 以公司股份轉讓形式買樓,在承造火險及家居保時有何注意事項?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細節。以公司股份轉讓形式買入物業,物業的合法業主是該有限公司,而不是新的股東個人。因此,在購買火險、家居保險或任何與物業相關的保險時,投保人必須是該有限公司的全名。
如果新股東以個人名義購買保險,一旦發生意外需要索償,保險公司有權以「投保人對該物業沒有合法業權利益」為由拒絕賠償,因為物業的損失方是公司,而非個人。因此,完成交易後,新股東應立即檢查原有保單,並聯絡保險公司更新資料,或直接以公司名義購買新的保單,確保保障有效。